终于到了给这本书写书评的时候_心智、语言和机器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算法 > 心智、语言和机器 > 终于到了给这本书写书评的时候
zhuth 心智、语言和机器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0-08 08:10:46

终于到了给这本书写书评的时候

徐sir这本书刚出来,差不多就在chy标了看完的时候,我也就买了它并很快读完了。当时chy还没有毕业,还有机会碰到,偶尔也会提到这本书。当时去听了一节徐sir关于形而上学的本科生课,课上他说要将这本书送给大家,并让大家写书评作为作业,据(chy)说是我之前在《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这本书下面写了书评造成的后果;那么现在当我选了《哲学研究》课而不得不来给这本书写书评,也算是自食其果了。

前面显得我好像并不愿意给这本书写书评。这有两个原因,我在先前发的两则笔记当中也已经提到。作为前计算机系学生,关于这本书某些具体细节的路线并不能完全赞同;其次,作为现中文系学生,对这本书将许慎作如此天马行空的解读,也不能表示彻底赞同。而我估计这两点可能是这本书中最有新意的部分。但是我仍然要给这本书打五星,也不是为了讨好,而是因为除了这两点意见上的分歧之外,整本书展现出了(对我来说)不同的哲学景观。

作者将许多不同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这种结合是有意义的。在计算机系,我们也会偶尔地讨论一些貌似“哲学”的问题,但这种朴素的思考缺乏深刻的理论动机,毫无疑问就像谈概率论时候说a priori和哲学史上的a priori那样相差很远。在我本科进行人工智能方向的入门科研时,主要感受到的挫折感就来自于这种背后motivation的缺失。我们执着于调参,执着于建立各种数学上貌似完美却毫无解释力,或反过来效果看上去不错却几乎说不通的算法模型,最终执着于的其实是在某个特定数据集上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程度。在那些由诸多特判、反复迭代的overfitting所达到的高准确率和召回率背后很难体会到有什么美或者真。在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所谓“人工智能”研究中,我们缺少的恰恰是对智能的关注;也因此,有些人并不认为基于概率模型的这类“机器学习”有资格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分支。例如本科时候上《人工智能导论》这门课的某W老师即声称,通过反复训练得到的机器并不具有解释的能力,因此只有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及其后续发展可以视为“人工智能”。尽管有联结主义者的存在,目前计算机界主流的观点仍然坚持一个可表征知识的系统才属于“人工智能”,而“机器学习”只是一种“统计学的方法”,它系统内部的知识并没有一种对人来说是可读的结构。仔细想想好像也有点道理,如果我们只是模拟出了一个稍微不那么复杂的大脑,我们好像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知识、智能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

对此,我们当然不能指望计算机科学界本身能够争论出个名堂来。人工智能问题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门工程科学被处理的,因此它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对某些特殊任务做得足够好,至于为什么能做得那么好并不关心。过去我常持这样的态度,因此不能理解当年John Wong这样把人工智能作为心智、认知科学研究之工具的做法。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如果我们理解了人脑如何工作,把这种知识应用到人工智能的研究上,是有意义的;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因为某种模型在数学上很好解释,或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很不错,就反过来认为人脑也是类似地构成的,这种类比就好像把人脑同CPU、内存作比一样浅显而牵强。

因此我在此所说的“新的哲学景观”,从一个方向上即是指对这种牵强比喻式思考的超越。它将科学技术史的考证与思想史、哲学史的概念考证并行推进,并选择了一个特定的断片——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作为历史考证的终点与思维探索的起点,是可谓发自源头,止于不得不止。从另一个方向,即哲学性著作的个人阅读经验来说,这种同事实较高程度的结合性使得全书不仅易读,而且有着浓厚的现实关怀。当然我们不能以社会科学的标准来要求作者为所有“每个人都会同意”之类的“常识”信息都配上调查数据,但是全书无疑同时具有哲学理论和现实技术性路线的双重抱负,一方面引介并批判性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哲学领域的现有成果,挖掘并发展了维特根斯坦哲学文本中关于(人工)智能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则基于纳思系统,以自然语言理解(而非“处理”)为例颇具创意地推演了一套人工智能系统。这种创意(可能也是争议)即在于他将图像分析与语言理解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智能放在融贯的思维之路上进行处理,通过视像-概念-语言的互相联系,将许慎有关“字形”的论说转换为关于“语言”的论说,并以此来完成对一种语言理解方式的刻画。作为一种思维例证,这样一个语言理解系统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把握纳思系统的特征。

如果说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回顾性质的,那么在作者创造力的大迸发之后,我们应该来读一读尾声,也就是有关人工智能哲学去向何处的问题。特别是有关自由意志并由此引发的伦理学、社会学等诸问题,提示了有志于思索人工智能问题的人进一步学习和钻研的方向。就我个人而言,关于(人工)智能/意识和审美、价值判断这类的偏近于伦理的问题,可能是比正在被广泛研究的知识论问题更感兴趣的。当然,这也跃出了本书评的讨论范围,而有待另外的研究去回答它们了。

————————

2015年01月19日补记:
最近读了张学新教授关于汉字拼义理论的文章特别是关于N200脑电的实验,必须承认,汉字文章的意义获得同视觉因素更有关,在某种意义上,朴素的(将文字与语言放在一起谈论的)关于中文/汉语的一些说法有其合乎直觉的地方,也有其能够得到现代认知科学承认之处。因此,相比于假借许慎的名义,我们或许可以更直接地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讨论一个真正综合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系统,那可能更受有说服力的证据的支持。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