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亲手做的早餐和每一天道早安
文/妄若尘
我有个儿子,是个吃货,虽有一半云南血统,却是一副十足的陕西胃,喜欢吃饼,面食,喜欢醋,然而家里除了我都是云南人,只吃米线米饭,百吃不腻。早餐煮米线,中餐晚餐米饭炒菜,日日又年年,任凭再爱吃米饭的北方人,也有偶尔想念乡味的时候。
这时候,我就偶尔做点面食,这时候,也是该宝最大快朵颐的时候,他吃上了瘾,每次一看我有点空闲,就叫我做面食,烩麻食,揪面片,包水饺,摊煎饼……
时间久了,早餐无论如何都不吃米线了,为了每天让他吃的饱饱的去上学,头一天晚上我就在准备早餐的食材,可谓绞尽脑汁。
所以,《早安,早餐》这本书,来的真是时候,一收到书就被深深的吸引了,当然,同被吸引的还有我那快要7岁的小吃货儿子,从那一刻开始,他就成了去高级制定餐厅里吃饭的少爷,每天时间一到就拿出书,随意点餐,而我则站在旁边点头哈腰的说着:“少爷请稍等,奴婢这就马上给您去做。”如果不按照他的要求来,额的神啊,非要闹得人仰马翻,让你不得安宁。
还好,这些食材都是最常见的食材,既营养,又能顺手拈来,操作方式也简单而详细,只要按照上面的步骤做就可以了。也不怎么耗费时间,作为给宝宝以及上班的大人来说,都是最合适不过的。
我想,这本书,真的很适合我这种钟情于充满人间烟火味人生的人,就如作者蒋三寻所说:“顺应节气而生的蔬菜瓜果。营养上也是当下所需。自然已经安排好一切。我们只需顺应而为之。”是的,顺应而为。“人不为吃,天诛地灭。”写到这,我忽然想起大学一室友的座右铭。
越辛苦越应该吃好每天第一餐,如果一个人都不能好好的爱自己和家人的胃,我都不知道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爱吃,也喜欢做给别人吃,可惜公婆比较传统,一辈子都只吃米线米饭和那几个吃惯了的菜,根本不愿意尝试新的食物,有时候我还蛮生气的,都不吃,我做了还有什么快感。好在,有个小吃货能在跟前赞不绝口,也算是慰藉。
每当我做起北方面食的时候,过去关于食物的细节就在我闹海中回放,我想起给老妈打下手的那些岁月,并沉溺其中,感到小小的幸福和小小的满足。
“当乡愁遇到吃货,便勾起对家乡美食的蚀骨思念。”其实,我也算是漂在南方的北方人,对食物也有着深深的乡愁。
正如作者在书里表达的那样:“我十八岁背起行囊,只身漂泊在千里之外,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十几载匆匆而过,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悲凉,但在大部分的日子,尤其是缺心少肺的青涩年纪,我其实是乐在其中,年轻只想着彻夜狂欢,哪里顾得上什么思念,只有等青春散场,心里才空出那么一块,怀揣着这份空落落的不安,才知道什么叫乡愁。”
对家乡美食的记忆,其实就是乡愁吧,不论我们走多远,我们的胃都会告诉自己那儿是根。
爱吃的人都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都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
“在美食里,早餐更像个仪式,不论自己动手做还是叫外卖,看着窗外车水马龙,在晨曦里大嚼大咽,你会发现,生活中大部分的悲伤与失落都是不必要的,可能只是没吃饱而引起的不良反应。赶紧起床吃早餐,喂饱了肠胃和心灵,一天都不会太糟。”
我们只不过是迷恋所有美好的细节,包括早晨醒来的简单营养餐,如果实在不知道做什么,就随手翻一翻《早安,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