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腔滑调的饮食文章——读《味言道》_味言道(精装水墨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 > 油腔滑调的饮食文章——读《味言道》
黄善卓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8-05 09:08:32

油腔滑调的饮食文章——读《味言道》

       文人多吃货,极端的例子如金圣叹,死到临头还在传授“花生与豆腐干同吃有火腿味”的秘诀。诗人、散文家车前子也是吃货,来到北京更是和吃界名流、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厮混一起,到处吃馆子。写饮食文章也算文人的雅癖。不过像吴承恩写《西游记》,每逢唐僧师徒吃大餐,他就像岳云鹏“报菜名”,把些面筋、木耳之类的罗列一通,显得索然无味。相比之下,还是曹雪芹写茄鲞那一段更高一筹。写饮食文章的高手,在后来者中,要数上周作人和汪曾祺。车前子赓续了前辈文人的雅癖,在其散文集《味言道》里,铺排了近乎一个席面的吃食,读起来相当开胃。

      周作人、汪曾祺的饮食文章都忆及故乡与童年的饮食,车前子也未能免俗。虽然他说“一个热爱食物的人,是没有家乡,也没有童年的。”事实上,从江南移居北京,且已是中年的车前子,依然无法摆脱家乡与童年的饮食记忆。所以在北国的雪地里看到几根绿苗,就想起故乡的慈姑。就像几千年前,他的苏州同乡张翰,在秋风里起了“鲈脍莼羹”之思。车前子虽已老大不小,牙齿也不好,却还惦记着童年吃过的饴糖和橘红糕。时间好像能将美味提纯,舌尖似乎也有记忆。但车前子对故乡及童年美食的忆念,又不单在舌尖上,还有那种心境。在《菜饭和炒饭》一篇中,车前子感慨那时虽然清贫,却把生活过得像生活,即使做一顿简单的烧菜饭,也那样认真而不浮躁。而如今呢?车前子不禁一通数落:因为制造商偷工减料、急功近利和乱使添加剂,蜜饯的品位越来越庸俗;难以见到精益求精的酒家,只见过一天比一天粗制滥造的馆子;还有用药水让蟹毛变得金黄的大闸蟹……吃的安全无从保证,吃的心境可想而知。所以他的怀旧有点忆甜思苦的意思,是对彼时淡定从容心境的重新体味。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那么也可以说“回忆过去的饮食,无异于又吃一次。”

      《故乡的野菜》算是周作人饮食文章中的名篇。车前子觉得这个题目好,拿来也做了一篇。比较而言,周作人的文章冲淡中有涩味,而车前子的文章油滑不失分寸。油滑而不失分寸可以概括我读整部集子的感觉。车前子的思路是油滑的,追逐跳跃,活泛的“内心运动”像是在思想的跑马场上玩漂移,行文时经常“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比如在《饸饹》一篇中,从吃饸饹扯到鸿门宴,从鸿门宴扯到生猪腿……只是离不开吃。车前子为了把握那种转瞬即逝的味觉体验,多方譬喻,广泛联想,在《豆汁及其他》中他从酸枣汤想到炒红果,他说:“炒红果可以说是酸枣汤的表姐”。他用以在纸上重构这种味觉体验的文字,有很多如此有趣的妙语,这些句子像他的思路一样油滑。在《饭局》的开篇,他说:“饭局,听上去像行政机关。它的局长,理所当然是饭桶莫属了。”真是饭局未开,即已喷饭!像周作人一样,车前子也喜欢引经据典,但他据的典还有《现代汉语词典》,这不像那种掉书袋的正典,倒像是抖了个包袱。读车前子的饮食文章,不但开胃,而且解颐。

       车前子文字的油滑也体现在语言风格的口语化,这种口语化的表述亲切自然,不矫情也不滥俗,往往与书面语混用,像周作人的文章有时文白夹杂,别有韵味。书面语的运用是对口语化的调剂,也使他油滑的语言不至于过分嬉笑玩世,流为游戏之作,这也是油滑中分寸感的体现。而且这种油滑的阅读快感,回味起来也未必不显得“艰涩”。在读到“炒红果可以说是酸枣汤的表姐”时,你可能会一笑,但并不一定是会心的一笑。车前子通过这句妙喻要传达的味觉体验,还是需要用心拆解方能莫逆于心。这种油滑中的“艰涩”,也是分寸感的体现。像是看过一出喜剧,在轻松笑过之后还能玩味出一点深沉。

       前人文章,多有嬉笑玩世的游戏笔墨,民国学者刘师培视为“轻滑之作”, 认为这些文章虽然有才气但不值得推崇。“庸流所奉为才子派者,实不足为楷式也。”车前子是文章中的才子派,但比才子派的味道要好一些。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