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鬼夜谈品书1——《味言道》_味言道(精装水墨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 > 百鬼夜谈品书1——《味言道》
鲁迅 味言道(精装水墨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7-06 19:07:56

百鬼夜谈品书1——《味言道》

百鬼夜谈品书1——《味言道》

溪涧明月,槐树下,找几个老友聚聚,一壶菊花茶,几粒红枣足矣。

车前子的书,我第一次读,《味言道》是讲美食的,内容我很喜欢,通过美食品味人生的大道理,语言呢,读起来文绉绉的,文风清秀淡雅,那语气,好像十年前的我,当时心高,恨不得出口成章,字字皆禅。

如今的我,混迹在人群中,没了理想,只愿图个清闲,睡个懒觉。我的几个朋友,和我是同类人,对功名没有半点追求,因为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了。人间的美食,对我们来说,走南闯北,尝过大半,纵然再美之食,也绝不生留恋。可对世间的学问,尤其是古怪之事,甚是喜欢。

午夜仲夏,一时起兴,我们几个老友索性谈起了美食,确切的说,是阴间的美食。一个老友是安徽的,家在萧县,隐去姓名,且叫他S,S说他小时候曾偷吃过鬼宴。

萧县是陈、吴大泽乡起义的地方,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尤其是他们县的凤山,可以说死人扎堆,半夜遇到几个孤坟野鬼倒也不算稀奇。

S说,遇到鬼不用怕,鬼不吃人,确切的说,鬼吃的是魂。鬼与魂,不是很好解释,打个比方,就如同人与肉的关系。

后来阅读佛经,发现里记也载过,关于饮食,鬼是闻一闻就吃饱了,神佛是想一想就吃饱了,而人呢,跟畜生之类的低等生物一样,要吃一吃,才会饱。

拿一个红枣举例,很多人说供养给寺庙的水果,比如这颗红枣,放在佛像下,几个时辰后,好像吃起就来不那么甜了,由此断定,香气是被佛菩萨吃了,于是供奉者认为,他功德圆满了。

可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水果,实际上是被寄生在庙堂里的鬼吃了,因为佛是不吃饭的,更不会靠摄取生物的魂为食。佛境是大虚空慈悲同体光明,这说来话长,暂且打住。

S又说,他六十多年前,他11岁,给地富人家放牛,不但吃不上半顿饱饭还经常挨骂。一日夜晚,他躺在村头破庙后小睡乘凉,睡梦中,隐约听到了两个鬼交谈,大意是说这两个鬼搜集了一坛吃的东西,没吃完,于是他们合计就先藏在破庙里的大尊罗汉身后。

不久后两个鬼就走了,S说他一开始并不知道他们是鬼,以为是村里偷鸡摸狗的小混混。第二天,天刚亮,S果然就在大尊罗汉身后找到了那个坛子。只有巴掌大小的小酒坛,S饿极了,那个年代没几个人吃的上饱饭,S没多想,打开坛盖,也没看里面是什么东西,举起坛子,就往嘴里倒。

S感觉那里面的东西是一股极凉之气,一下子就钻进了肚子里,整个人都冻僵了似的。说也奇怪,S不饿了,饱极了,打了一个饱嗝,好像百种香气从体内散发出来,从没有过的舒服。

两天后,S又在破庙后听到了这两个鬼的对话。S才知道,他那晚所吃的是,正是这两个鬼采集的东西,是山野中千百朵野花的花魄。这两个鬼知道他们的东西被吃了好像也一点都在意,他们又在坛子里存了别的东西,牛魂魄。

S说他当晚兴奋极了,天一亮,他就跑到罗汉后,果然找到了那个坛子。S打开盖,一饮而尽。牛魂入口即化,虽是无味无形,却要比牛肉汤鲜美一万倍,S后来说,他一辈子都没尝过这样的味道,无法形容,真是好吃的可以让人痛哭。

S继续讲,吃了牛魂后,自己三天都没吃东西,浑身都是劲,可他的日子却不好过了,因为富农家的牛莫名其妙的死了两头,S当然知道,绝对是那两个鬼做的手脚,失去魂魄的牛肯定是活不久的。

S被雇主骂的惨,一气之下,再次来到破庙,这次来得早,他怕两个鬼发现自己,索性藏在残壁下的一个小石洞里,并在上面盖上了一层瓦砾。

果然,夜里两个鬼又来了,他们窃语:那小孩果然上钩了,他吃了我们阴间之物,这几天阴气会极重,今晚必定会再来,到时候我们趁他睡熟,就去动手摄他的魂吧,好久没吃鲜人了。

S听到这段对话,吓得要死,想跑可手脚却一动不能动,接着就晕睡过去了。

早晨S醒了,出了一身热汗,他感觉自己的魂儿好像还在,也没缺胳膊少腿,他去庙里翻那个坛子,却再也找不见了。

回忆到此结束,S说,他当时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竟没有死。

听罢,我不禁插话道:可能是这两个鬼仍有些善念,没有加害于你吧。不过,我也听说,人肉的味道并不好吃,因为人魂魄中的思绪极乱,杂念纷飞,味道远远不如相对单纯的动物,如,猪、牛和羊。所以,除了复仇或冤家债主,极少有鬼主动吃人的。不过,俗话说,阴谋鬼计,总藏于在美色背后,到是不假。

S端了茶,品一口,说,那味道我现在还记得,留恋极了,这辈子倒也值了,只不过后来我才发现,这两个鬼的确夺去了我的一样东西,算是对我贪心和偷窃行为的一种惩罚。

S又喝了一口茶,说:实不相瞒,从那以后,我吃任何东西都是没味道的。只有偶尔喝几口烮酒,才能唤醒半点残存的味蕾。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