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民族之爱——杂谈李英爱的晚餐_李英爱的晚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李英爱的晚餐 > 家庭与民族之爱——杂谈李英爱的晚餐
小囡的星河 李英爱的晚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5-02 21:05:09

家庭与民族之爱——杂谈李英爱的晚餐

豆瓣首评

精神上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这一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相信爱就是其中的一种力量,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最本源的力量,一种类似于纯能的纯粹而无形的力量。然而“爱”这个字显然太过宽泛,因而需要一些定语来加以限制,至少能给这力量的来源框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在2001年的英爱自传《最特别的爱》中,提到过几种不同的爱,可看成是对“爱”的一个不尽完整的分类。时隔十四载,纪录片故事《李英爱的晚餐》在大陆出版,小囡因而得而观之,以为此书中凝聚的情感,也是最特别的爱的延续和升华。这样的爱也勾起了我写一段评论的热情。虽以“家庭与民族之爱”为题,内容却不拘于此,想哪写哪,信马由缰,有疏忽错漏之处还请多多谅解。


0)这本书来到我的身边,比我预想的要早了几天。在预知了封面图和卷首语之后的那些日子里,不必细翻,便总能够在大脑的角落里找到一帧她微笑的画面。而如今,隔着乳白色的包装袋,就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封面硬纸的质感,而在那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掩映之下,我知道,她就在那儿。

是的,她就在这里,在我的桌上,此时正占据了我全部的手和大半的心。就在思念着这本书的几十个小时里,她曾经的饰演过的人物一个个像走马灯似地走了又来,长今、之贤、恩素……(并没有金子,这也不奇怪)最终画面定在纪录片中草坪上的温柔的母亲的微笑上,仿佛就和我手中的封面上搂着女儿的场景遥相呼应。

即使是最最心情平和的人,看到这样的微笑也免不了心头一颤;即使是最最性格浮躁的人,在这样的光芒下也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


李英爱的晚餐,就在这里开始准备的路程。






1)氧气般的女子,一如既往

当你细细地品读封面和封底上的李英爱,你只能够看见她轻垂的面庞,长长的睫毛遮掩住了大而明澈的眸子,以及唇边,那永远的难以抹去的一丝笑意。

封面:生长里旺盛的植株从墙外茂密到了墙里,一簇簇纯色的小花点缀在画面的边缘,而在花木丛中心的女人和女孩身上散发出来的洁白和幸福的光芒,让身后的美景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背景。

封底:身着韩服挽着发髻的女子,纤手扶瓷碗、执木勺,双臂以一种自然而又小心的姿势向前,伸而不展,加之精致的妆容和精美的短衣,构成一幅和谐唯美的画面。

记得在零几年的某个节目“我是李英爱”中谈到,三十多岁的她比起二十多岁有着不一样的气质,英爱本人更喜欢三十多岁的气质,并很期待四十多岁时她身上新的变化。现在看来,一切都像预想的那样发展:44岁的英爱,比起二三十岁的她似乎少了一丝女孩的明艳热烈,却多了一份明亮而不刺眼、热情却不灼人的感觉。
你看《最特别的爱》的封面上,微微低着头的英爱笑得也属于很含蓄的那一种,但嘴角咧开的弧度都透着青春的张力。

“星星般玲珑的眼神和太阳般明朗的微笑,独特的魅力给人一种像氧气般不可或缺的印象”,李英爱的眼睛清澈而灵动,用一个常见的比喻,就像会说话一样。在我的记忆里,长今笑起来的时候那般的灿烂,天地都为之失色;而忧郁的神情也是浑然天成,深深的悲哀就是一把无形而锋利的刀子,在心间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
可现在在《晚餐》里看英爱,其他什么的神情似乎都渐渐地淡化了,有美食完成后的喜悦,当众吃东西时的害羞,有阅读典籍时的专注,有与家人互动时的放松,还有低垂着眉眼捧着瓷碗时的平和宁静,无一例外,全都指向了一个词——

幸福。








2)源于家庭的幸福感

东方传统里的家庭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尤其是在深受儒学文化影响的韩国社会。作为基本社会单位的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晚餐,正好就是一个这样的契机,让一个家庭的全部成员围坐在同一张桌子边,享用食物并交流感情。

不知道是因为家庭之重而使晚餐的地位尤为明显,还是因为晚餐的作用下使得家庭连结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也许二者兼而有之。《李英爱的晚餐》,从初成形状开始,就赋予了晚餐一份沟通和融合的独特意义。所谓幸福感,正恰恰是建立在家庭中沟通和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幸福感的具体表现形式,首当其中的就是在家庭之中身份的确定。只有在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之后,言行举止才能够符合自己的身份,并且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最重要的是自己也认为行为得体并感到自我满足。
比如说,在一个基本的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所构成的家庭里,常有的家庭幸福模式就有:子女从享受父母的爱与食物中得到受照顾的幸福,父亲从家庭的井然有序中找到归属的幸福,而母亲在给家人制作 美食和带来幸福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而当子女长大家庭扩张时,年迈的父母会从子女的事业和家庭的成就上找到新的幸福,成年的孩子在肩负起新身份责任的同时,也能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找到幸福。

家庭就像一个完整的活细胞,家庭里的每个人就是一种细胞器,各司其职、互相作用,密不可分,构建成一个鲜活和独特的生命体。这难道不是一件精妙而神奇的事情吗?


幸福感的体现,除却在家庭内部的和谐相处,还有的就是和自身家庭以外的人或家庭的交往,宣告自身家庭为一个整体,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交往中对此加以证明从而获得承认。
不可否认,在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中,饮食作为每个家庭都需要加以重视的共同点,成为一个绝好的沟通纽带。文化相同的家庭饮食习惯相似,;不同的文化家庭则能在饮食中找到共同点(已融合部分),和不同点(未融合部分)。总之,仅仅是交流饮食上的心得,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就会很快缩短。我想,这也是一般请客设宴的根本原因所在。


韩国文化里“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沿袭下,很大一部分的韩国家庭中的妻子和母亲都是以主妇的身份存在的,即使是有自己的事业的女性,在家庭中仍然要承担大部分家务和照顾家人。因而家庭生活占据了她们感知到的幸福感的大部分,甚至近全部。

英爱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韩国女人,就像很多受过传统教育的人一样,韩国的文化传统就是个人性格气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她在事业上进取的同时,她身上仍然有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在近十年前关于《大长今》访谈里,英爱也表示说,在爱情和事业面前,她自己会更侧重于爱情(大意)。我想这里的爱情,也从某一方面指代了家庭。

在她即将复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也就是以一个主妇的身份,当她的好母亲、好妻子、好母亲。我们都能够在《李英爱的晚餐》中拍摄的大量的家庭生活场景里看到,即使是在荧屏之上,看到郑家四口草坪戏水雪地嬉闹的场景,也会为之中蕴含的幸福的气息感到舒心和陶醉。

幸福,就是和身边最亲密的人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想这是很多文化产品(自然也包括此书)想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思想。





3)国家与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

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就能够衍生为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应该为是每一个优秀的民族所具备的。韩民族的儒学根基和独特的历史背景(日治和国土分裂)下,这种归属感与自豪感表现得尤为突出。更有甚者,有失偏颇的民族主义思想也一度盛行,现在也并未消退——当然,这里我并不想谈什么民族主义,这和我们的主题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朝鲜半岛上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应该还是地理因素(这一点我会在下一点谈到,这里就不加以展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自然是和“传道士”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使然,这也似乎无需多谈。

在读英爱自传《最特别的爱》的时候,就对于英爱在民族问题上的态度很有兴趣。彼时的李英爱年近三十,虽然未达人生事业的巅峰,但想来也应在演艺圈里历经无数。英爱的灵魂早已和她的祖国融为一体,我也是因此产生过一种微妙的文化异质感,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英爱有一种冻结的火焰一般的美感。

在拍摄完《火花》和《JSA》后,英爱沉浸于爱国先贤白凡金九所著的《白凡日志》中,“感受被剥夺自由的我民族之痛”,并在看着樱田门事件的李奉昌烈士的遗照时,“终于呜呜地哭了起来”。

英爱最后写到“……如此一来我们大韩民国就能更加骄傲,成为更富强的国家。”
那时的她就怀着这样一颗可以说是赤诚的爱国之心记叙着这件事(引号内文字引自中文初版翻译原文)。而在对于时代背景下不得不分离的个人甚至于国土,英爱都抱有很深的同情与期望。她自叙说,《流水潺潺的鸭绿江》的作者,流亡异乡的李弥勒的报道,至今都还贴在她房间的墙上。时隔多年,我想那张剪报应该早已在时境变迁中遗失,英爱的棱角也被时间打磨得更加平滑,她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直抒胸臆发表对南北半岛分裂的感慨,而青年时的激情也内化为了她的一种精神气质,萦绕在眉眼唇齿之间,难以消去无法取代。







4)韩国文化的独特性

无论是家庭的幸福感,还是国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都是扎根在韩国文化的土壤之上盛开的木槿花。我真是喜欢英爱在“仅仅通过餐桌,就能够知道一个国家的文化取向”上的分析论述,不知此段是否由编导执笔或润色,但私下以为英爱自己的思想内涵也足矣写出这样的文字。

《李英爱的晚餐》的第一部分就是“韩国饮食中蕴含的沟通哲学”,深入具体地介绍了朝鲜宫廷御膳,到两班贵族的饮食文化,再到百姓的日常吃喝的沟通和融合。把沟通作为饮食哲学的确比较恰当,而在此书中对韩国饮食的论述和溯源里,我觉得可以用贴切来形容。

《晚餐》的顾问教授说,朝鲜王朝是以性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御膳自然会较为朴素。减膳制度的实行和视民如子的精神对于君王来说是很可贵的,朝鲜李氏王朝的27位君主中,只有燕山君和光海君没有减膳的记载(也是托英爱的福,我在《大长今》和《西宫》里对这两位君王有过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则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不谙朝鲜历史的我恐怕是不能理解的)。

宫廷御膳的朴素自然是源自于文化,而文化的发源乃是来自地理环境。朝鲜半岛的地形条件的限制,国土虽然勉强不能叫做弹丸之地,但是要谈及辽阔也是远不能及。从古代起就作为天朝属国在蛮荒之地自求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大局面里仍然是在大国博弈的夹缝里谋取生存的小国家。


国土面积的狭小也使得君王与百姓餐桌相通的情况得以实施。《晚餐》里附了一张朝鲜各地进贡君王的特产图。书中提到“做出一桌膳食意味着国泰民安”,一方面说明了进贡制度在治理国家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物资不丰富的体现。

韩国的肉食文化风靡于整个东亚,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中互相融合得以发展,摄制组在中国、蒙古、日本等国拍摄取材,追根溯源。但这种融合又哪里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大融合那般的盛大宏伟、丰富多元?中韩两国文化即使同源也仍有差异,所处视角不同,其行事方式亦然不同。很难说是不是韩国的单一民族较好地保持了民族特色,而中国的文化在不断的融合与激荡中已经凝结成了一个新的综合主体(好像有点扯远了……)

朝鲜半岛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农业,但是面粉依然是需要从中国进口的珍贵食材,牛肉牛奶也不是普通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吃到的(可参见《大长今》中相关剧情),可见当时的朝鲜作物还是比较单一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纬度条件就摆在那里。而泡菜和酱肉,这些为了保存菜品的经典发明,也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季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个说法神似教科书,笑……).

即使是从现代普通人的角度看,王的日常御膳即使包罗全国特产,也算是朴素的,更别说我们把目光移到同时期的明清宫廷了。


《晚餐》中引用了杰克•古迪的一句话:在阶级差异显著的文化中,上层阶级比下层阶级更喜欢用稀缺珍贵的食材和料理方法,来为自己创造高级的饮食文化。此话是不假的,上层阶级比下层有更优渥的条件来为自己制造美味,发展文化。毕竟人的生存问题是第一要务,只有吃饱了肚子才有精力来谈及文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然而比起身肩治国重任的君王,两班贵族在美食方面的研究可能要更为深入,像《大长今》中的中宗那样,似乎只会点头说“是啊,这个真好吃”也许真的不大现实。放到中国,也许也是如此,至少唐朝“穷奢极欲的高官宠臣”在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上大多不如“长安贵官”或“豪门富商”(引自森林鹿《唐朝穿越指南》)。朝鲜王朝的美食家,大多是出自于两班阶层,比如《屠门大嚼》的作者许筠(说来也巧,我知道许筠和他的《洪吉童传》是在1995年英爱主演的电视剧《西宫》里,不知道英爱最此的了解是不是也是自那时开始的呢)。







5)晚餐的意义:诚心、沟通与传承

饮食重在诚心,这一点《大长今》已经非常彻底地表现出来了。饮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韩国”药食同源”的思想并非没有道理。做食物的人心中怀有热忱,希望吃到的人脸上能带有笑意,这赋予了日常的饮食以“诚心”的意义,虽略带有超出生活的理想化,但也点出了幸福生活的实质所在。

早餐的匆忙,中餐的简单,在外的家庭成员结束一天的学习工作,留家的主妇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有什么时候比这时更加适合一家人的交流呢?这个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生活自行脑补,想象一幅这样的画面:父亲谈几个工作上的笑话,赞美着母亲厨艺的高超,而殷勤的母亲照顾着家人,不断询问着孩子们学校发生的趣事(很遗憾的是这一切只能出现在我的想象里)。

有效的沟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交换意见之后才能够理解彼此,是维系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纽带。一个没有沟通与交流的家庭是脆弱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压力来临时没有办法拧成一股绳,从而很容易分崩离析。
同时,沟通也对确立身份有着重要作用。父母可以在询问孩子学校情况并给出意见中加深对家长身份的认知,孩子也通过告知父母确立家长的权威。就像《晚餐》里英爱给女儿剪头发后,一直在询问老父亲“是不是太短了”,父亲也只是不断地重复简短的一句“没有,很好”,没有太多意义的对话,却蕴含了一个家庭浓浓的亲情。


饮食同时具有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传承。从家庭而言,饮食配方就是家族文化的传承载体。韩国的泡菜文化便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一坛可以反复使用的腌制泡菜的底料,从母亲的母亲、婆婆的婆婆手中传给一代又一代的女儿和儿媳,在交接的过程中也无形间接过了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晚餐》中提到的材龄李家一本《饮食的秘方》,在宗妇手中传承了近三百年。吃着相同的饭菜长大的孩子,心中就有一丝共同的家族情结,他们的身上流淌着同样的血液,浸染着同样的文化。比起与其他人,他们之间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个宗族才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家庭如此,国家也是一样。在相同的饮食文化氛围下,一个国家的力量才得以整合凝聚。而远离祖国的旅人,也在割不断的文化眷恋里,带走了无尽的乡愁。中国餐馆开遍了世界各地,想来也应是离开故土的中国游子的家乡情结所在。

和许多的韩国家庭一样,李家传承下去的东西有母亲的泡菜(虽说英爱自己似乎还不大会做),和儿时的宵夜,另外还体现在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上。从年幼的英爱、侄女琼梨到小女儿承彬,近四十年的时间跨度里,一家子萌萌哒的小姑娘,剪着一样的娃娃头,笑起来也是一样的灵动可爱。
姑侄母女的照片放在一起,看上去更似姐妹。这也是一种美好的传承吧。





6)长今效应的余热

《大长今》作为李英爱演艺生涯的巅峰,其对当时以及后世的作用不可磨灭。此剧带给“韩流”浪潮的巨大影响,对韩国文化推广施加的力量,以及给英爱形象赋予的深刻内涵都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直到今天,在亚洲各国中能作为韩国文化代名词的人中,达到长今这样水平的都还十分罕见。

《李英爱的晚餐》,以李英爱的视角来讲述韩食文化的起源和含义,一方面的确是因为退隐在家相夫教子的英爱是一个合适的讲述着,另一方面也是“长今热”的残余效应。编导洪主英坦言自己最初的想法就是“让长今在纪录片中寻找韩国饮食悠久的历史和其中的秘密”,英爱自己也笑称:拍这部片子要赌上自己的名字,就因为自己拍过一部《大长今》(大意)。

大陆之前似乎是没有正式引进《晚餐》记录片的,这次译书出版,想来也是有大长今的面子在里面,同时还应该也有韩方对此的积极推动。对于英爱本人而言,选择这个作为复出的前奏,也是从某一方面唤起大家对十多年前长今的回忆,从而在亚洲做出关于复出的市场调查,为她在《师任堂》的正式复出铺平道路。

不可否认的是,《大长今》的出色的艺术成就和当年英爱的精彩演绎,然而英爱若要达到自己演艺事业的一个新高度,恐怕还是要跳出人们对长今的思维定势,我想她选择饰演申师任堂这一分量很重的人物的原因所在,有一部分就是如此。







7)从纪录片到图书,我的观影与阅读体验

从前看记录片的时候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感觉,粤语配音对我而言也是一门外语,而配音演员技术情感都很到位,无可挑剔,即使在我听来有一点点淡淡的疏离。但我依旧把音量开得很大,希冀着在每一句结束后可以捕获到一点未被配音掩盖的原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简短的“思密达”,那样柔美中带着让人心情愉悦的平静的声音,总不由自主地把我的思绪扯回到记录片的开头,欢笑声里从蓝色的塑胶水管中喷出的水弧,在凌空中洒下一串又一串彩色的阳光。

总觉得纪录片的侧重点更在“李英爱”而不是“晚餐”上,片中大篇幅的笔墨勾描了英爱的家庭生活。从开头的夏日到最后的雪景,郑家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贯穿了全片,所以翻书时我也首先去寻找囊括英爱全家,尤其是双胞胎的照片,并为书中对此的淡化感到遗憾。

但不得不承认,在对英爱家庭生活的比重进行淡化处理之后,图书在思路脉络和结构上的把握明显就要优于纪录片,整体的层次性通过互相有关联的文字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原来甚至略显乏味的进程,也因传播形式的改变而增加了可读性。

英爱不是一个厨艺高超的家庭主妇,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专业的厨师,更多的还是像英爱一样的妻子和母亲,把一腔真心都揉入到为家人准备的饮食中去。正如英爱自己不断强调的那样,在主妇方面,她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甚至都还只是一个不太熟练的新手,她会在切牛骨时不高兴地叫出声来,会一边切着青瓜一边忍不住“偷吃”,会有些笨拙地翻动着煎饼,会在切完面条后不好意思地感慨“长今的脸都丢光了”。拍摄这部记录片,她也许不够权威,但是她的确是一个集合的象征。

另外关于具体食物的部分,大家可以自行参看图书或寻找菜谱,在此不加赘述。

食物从来不会给我太大的感触,即使是英爱手下做出的也并不例外。但她可以就像从前做的那样,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韩国文化的大门,不知不觉中也就完成了一次文化输出。外来文化面前,在欣赏与吸收的同时,我想,我们也应该坚持一些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李英爱的晚餐》想要告诉我们的……









The End…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家庭与民族之爱——杂谈李英爱的晚餐”的回应

小囡的星河 2015-05-02 21:56:33

我真希望豆瓣可以贴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