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中见平生——评《中国豆腐》_中国豆腐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中国豆腐 > 方寸之中见平生——评《中国豆腐》
馆员书评组委会 中国豆腐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0-15 10:10:29

方寸之中见平生——评《中国豆腐》

作者:张思瑶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对林海音(1918—2001年)的了解,或许最直观的便是她那本长久不衰的《城南旧事》。记忆中的英子,是电影中的那个圆圆脸盘,大大眼睛的纯真小姑娘,总是带着善意去接受和理解身边的人和事。小说的最后,英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可是对于故事的读者和电影的观众来说,画面定格在那一刻,英子永远纯洁善良,是记忆中一朵不凋零的花。现实世界不一样,现实中的英子——林海音,继续成长,在30岁那年(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一生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许多贡献,生活中经历过许多挫折,但从不屈服,与丈夫夏承楹(1910—2002年)经营了美满的家庭,育有三个子女……在八十三岁上因病去世。不禁有点感动:我们的小姑娘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坚毅的女性,度过了富有价值的一生。
林海音1918年出生在日本大阪,但她的成长与大陆和台湾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三岁时(1921年),她跟着父母回到台湾。生活了两年之后,1923年,她跟着父母来到北京生活,定居南城。在北京生活的这段时光,也成为了她日后创作《城南旧事》的土壤。林海音读书、工作、结婚并生下三个孩子,在北京一直生活到抗战结束,解放之前与家人回到故乡台湾。在台湾,她一直从事着与文学有关的工作,不仅涉及写作小说、儿童文学,还主稿台湾小学语文课本并创办文学刊物等,并积极构建两岸文学交流的桥梁。或许正是这种不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与祖国两岸都血脉相连,才让林海音一生的工作,都或多或少体现着对北京的想念,对台湾的热爱以及对整个“中国”的深爱。上世纪80年代时,林海音更是有了一个“计划编书”的构想,“那就是以‘中国’为主题,编辑一套中国的文、史、物之书,第一本就是《中国豆腐》。”可是,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这套以“中国”为主题的书,为什么第一本却是有关朴实无华的豆腐呢?或许是“由于大家都喜欢吃豆腐,触动了海音编《中国豆腐》的灵感”(何凡《原序》)?或许更是因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因为:
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对我,它不只是这样,它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子敏《茶话豆腐》)
如今我捧在手中的这本《中国豆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是由林海音主编,林海音的两个女儿夏祖美、夏祖丽助编的作品,并非最初版本的《中国豆腐》,而是经过增订的新版《中国豆腐》。不但能看到旧版书籍中的文章,更能看到初版后许多年来,同胞或友人对中国豆腐的新的了解、感悟以及对原有文章的回应及修改,与原版相比,更添锦上添花之喜。
全书正文共分为“散文豆腐”“考据豆腐”“家乡豆腐”“海外吃豆腐”“豆腐菜单”五个部分。这样的分法是编者在对旧版内容进行修订之时重新做的安排,遗憾的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这本《中国豆腐》仍是三十二开,而非序言中所提到的即将改为的二十五开。
书中共收有关豆腐的文章三十四篇,连同三篇序和最后的豆腐菜单,凡三十八篇文字,可谓是将有关中国豆腐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书却没有特别厚,小而白的一本握在手中,还有一片一指来宽的红色腰封,可不就像是红色的宽绸绑着一块老豆腐么,又醒目,又好看!
五个部分各有特点,“散文豆腐”收录了作家们与豆腐有关的记忆,或暖,或痛,苦辣酸甜,跃然纸上。兵荒马乱的旧时代,梁容若在日本东京留学时,曾和日本朋友讨论豆腐。吃着汤豆腐,日本朋友感叹豆腐贱卖,“连德国人也在向大连趸购大豆呢”,让梁想起祖国正受着列强的枪炮欺侮,想到日本军队将从中国劫掠来的东西卖到欧洲以换飞机,内心委屈又伤痛,这不平等的友情让他口中的豆腐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只能在日记上记一句:“同××吃哽咽的豆腐!”(梁容若《豆腐的滋味》)另一边,子敏对豆腐的回忆却是满怀温情,如果说瘦猪肉造就了他的身形“在‘横’的方面毫无成绩”,那么豆腐便造就了他内在淡然温和的处世态度:
事实上,我对豆腐有一股温情,它甚至影响到我的处世态度。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有心情坏的时候,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够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最令我难忘的朋友,并不是那“曾经对待我很热情的”,而是那“曾经宽恕我的过失的”。(子敏《茶话豆腐》)
看,一块小小的豆腐,既关联历史,又塑造人情,方寸之间,可见人生。
“考据豆腐”多是有关豆腐的考据文字:豆腐到底是不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不一而足,认真严谨,极富有知识,又满含趣味。根据不同需求,既可作科普文章一看,以增广视野,获取谈资,毕竟“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以豆腐作为引子开启话题,所唤起的亲切感,必不亚于英国人以谈论天气为起始开启一段聊天;又可作为工具书使用,若是对中国文化有兴趣,不妨从豆腐入手,研究一番,必对华人的个性特点有进益的了解,你看德国人郭伟诺(William Shurtleff)的博士论文《中国历史的餐饮文学》,也受到了《中国豆腐》的影响(林海音《新的豆腐——为修订、增订、重排而写》)。不仅如此,此部分中还收录了许多同豆腐有关的谚语,如我们熟悉的“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也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卖豆腐的回家,都好”(在北平,卖豆腐的吆喝“豆腐”,音与“都好”相近)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对同一种食物的制作和烹饪方法也各有不同,讲究如汤圆与元宵的区别,激烈如豆腐脑的“咸党”与“甜党”之争等。豆腐也绝对不是单一不变,在“家乡豆腐”部分中,就收录了不同地区的豆腐烹饪方法或制作方法,既有“抓豆腐”“花生豆腐”“臭豆腐帘子”这样富有平民生活气息的一看即懂的菜名,也有“金钩挂玉牌”“红嘴绿鹦哥”这样看起来高雅贵气的传说,让人即便是阅读文字,也不禁食指大动。
“海外吃豆腐”的部分,让整本《中国豆腐》读起来更添趣味。一方面,国内的读者总好奇豆腐这件家喻户晓的食品是否走出了国门,在海外发展如何;另一方面,也提供给外国友人对比豆腐在不同国家烹饪方法的平台,更分享了一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因豆腐而结缘,彼此更亲近的情感。在海外留学的彭歌,最“魂牵梦萦”的吃食是豆腐。中国留学生之间,若是有谁在周末买到豆腐,“必然要各处通电话,呼朋引类,以‘红烧豆腐’共进晚餐,客人必感激盛情,称谢再三”。长年在美国生活的朱梅先,在家中请美国人吃饭的时候,若是有一碟豆腐,再谈谈豆腐的制作过程和营养价值,必然能宾主尽欢。一块小小的豆腐,串联起异乡中同胞的感情,沟通联系了华人与外国友人之间的友谊,作用不小。而豆腐在日本,在韩国,都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发展,牵连着当地人的心绪,焕发出了别样的光采,甚至已和最初的“中国豆腐”有所不同,区分开来,让当地人民感叹“台北市内也有许多韩国人经营的餐馆。不过在这里所吃的的泡菜和烤肉,作料有些不同,所以比起在韩国吃的,其式样虽相同但是味道则全然有别……而豆腐花饭在这里全然没有,所以对那特有的故乡风味却是越想越令人垂涎三尺”(河正玉《汉城的豆腐花饭店》)。
豆腐是最常见的豆制品,主要的生产过程是制浆和凝固成形,由于营养价值丰富,被人们誉为“植物肉”。小小的一块豆腐,与历史的长河以及世界的博大相比,不过方寸,可在这方寸之间,既牵连着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也内化反映着中国人的性格与生活方式。豆腐易得,一般人恐怕并不会深作思考,然而只有在海外他国,豆腐难获的时候,才更加真实地体会到豆腐的珍贵以及千百年来华人在豆腐制作和烹饪中蕴含的贤人君子特质,正如彭歌在《海外吃豆腐》一文中所写:
一个不懂得欣赏豆腐之美的人,大概不能算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或中国的生活方式吧?豆腐虽然是最普通的东西,无论什么地方——包括在国外,价钱都很平民化,充分显示出中国人能够将最平凡的东西“化为神奇”的智慧。
……
一定要到了“久思豆腐不可得”的时候,才更能发现它的好处。这样看来,豆腐也者倒真似贤人君子,在平易朴素之中自有其令人怀念不置的真味。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