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为这本书正一下名。
看了很多低分评价的,都是北方人或者是其他地方的。这本书只有江浙沪地区出生长大的人,才能看得感同身受。如果你没接触过这种环境,自然不能很好地理解。
其实地域不同本没有问题,汪曾祺身为一个江苏人也能把地道的北京美食写得很漂亮。当然啦,前提是你在北京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你完全没有接触过那里的饮食文化,没有在那里生活过的话,妄自品论,那就是对这种饮食文化的不尊重。
比如说我不喜欢吃泰国菜,觉得辣,腥,但是如果让一个泰国人来评价,那肯定是好的不得了。但不代表我不喜欢泰国菜就会写篇文章专门骂泰国菜哪里哪里难吃。
网上经常能看到南方人北方人互掐的帖子,中国地域矛盾严重,很大原因之一就是大家都不懂得互相尊重,连春晚都是如此。
尽管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目,春晚在地域偏向性上非常严重,很多节目偏北方化,比如赵本山的节目,比如主持人说话的时候会时不时冒出来一句北京特有的名词,这次的春晚我就听到一个“墩布”,地道的北京方言,其实就是拖把的意思,但如果让一个从来没听过这词的南方人听到,肯定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另外在偶尔提到广东上海的节目里,也大多数是以被讽刺和调侃的形象出现,例如经常会调侃广东人普通话说得不好,有些演员,像巩汉林,根本就是个东北人,却经常办成一个上海小男人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丑化上海男人,简直就是荒唐。
要不是难得回家一趟,陪父母看看春晚,我个人是懒得看的。看过一个收视率调查,同样的春晚,在东北有90%多的收视率,在广东只有不到10%,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吃饱了没事干凭什么看你讽刺挖苦我的节目?
说回到饮食文化和这本书,比如说讲到一个词“汆”,这是个生长在吴方言环境中才听得懂的词,意思有点像炸。另外作者讲到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糕,也让我感同身受。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其实是写得很好的。写饮食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图光靠文字就能让读者唾液分泌加速。我最不喜欢看得一种书就是配上了大量精美的彩图,把意境完全破坏掉了,这本书虽然也有配图,但是是少量手绘的黑白插图,点点几笔就把上海的市井风味勾勒出来了,别有一番风味。
ps:这本书是我烧菜的食谱,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