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所以阅读“食帖”渐渐成了一种习惯。
食帖第八辑“自给自足”篇如约而至,第一次看到这个主题时,首先就想到曾看过的影片《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其所展示出的恬静、放松、简单又纯粹的人际关系且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是我一直向往的。
我是在翻看第60页“这里是衣川,这里是小森”篇的内容时才发现封面上的画居然是漫画版的《小森林》,可惜国内没有出版,否则一定买来看。
其实“小森林”里的生活很像我的童年时光,菜园种着黄瓜、西红柿、豆角、生菜、玉米等到各类农作物,春夏要帮着大人一起除草、浇水,因占了玩耍的时间,所以那时是极不情愿做这些的。
可是如今想到那些能在一年四季让我们吃上十几种水果的果树,倒甚为怀念。
扫了下目录,标题吸引人的有“在世界尽头当渔夫”、“将食物种到天上去”、“山中生活的基础5步骤”及“野外可采集的六种常见多用途植物”等。
当“在世界尽头当渔夫”与“自给自足”联系到一起时,脑海里瞬间闪出“三时三餐”海岛篇,美丽的碧海蓝天,干净的空气,远离尘嚣,友人相伴,钓钓鱼,做做饭,聊聊天,分享着美妙的食物,看上去是那么让人向往的生活。
当“回归田园生活”渐渐成为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所想要奔向的方向时,其实也忽略了美好背后的辛苦付出,农耕牧渔并非总是想象中那样悠闲写意的。
就像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任长箴所说,乡村的生活“远不如城市中舒适便利,自给自足的生活并非如想象中完美,充分了解,提前做好预期和规划,是最重要的事。”
写到这儿,也顺便表白一下导演,《舌尖上的中国》真是顶赞的一部纪录片啊,想要从城市“归隐”的念头,最初也是被这部纪录片引诱出来的。那时看到什么都是香的,连看到路边的草都会想到煮煮会不会也好吃。
说到野草想到了野菜,第138页提及的六种野外常见的野生植物,我只见过其中三种,“荷花、竹子、松树”。除了这些,我身边常见的可食用的野菜那就更多了,现在正值春末夏初时节,正是吃苦菜蘸酱、山麻楂包子、小根蒜炒蛋等美味的时候。
这其中最让我期待的还是槐花包子,让人每每感叹野菜真是大自然赐予的平凡又珍贵的礼物。
比起烹煮,我更擅长吃。但每次“食帖”里列的各色菜谱,我都会忍不住选一道来尝试着做做看。这次,我选到的是“外公的落叶红薯”中的“红薯饭”。
红薯,我们称为地瓜,是自己种下又挖出来的食物。小时候围了冬天取暖的炉子,烤地瓜片,炸地瓜条,或干脆整只扔进炉下的炭堆里烤熟,怎样都好吃,是吃到至今也吃不腻的食物。
这个“红薯饭”看上去做法简单又好吃,所以值得尝试一下,也算是一次小小的“自给自足”了。
——疯猴勿杀 5.15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