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把慈悲换百味_文人饮食谭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文人饮食谭 > 忍把慈悲换百味
执云草堂主人 文人饮食谭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2-04 11:12:52

忍把慈悲换百味

传说,广东有一道荤菜,菜名叫“三叽”。食材是刚产下还没睁开眼的白色老鼠幼崽,用盐水淋洗,然后将嫩红色且无毛的小幼崽放入盘中,用芥末、老抽什么的调好味碟,用筷子夹起一只小老鼠,它便会“叽”一声;再放入味碟中,它又会“叽”一声;轻轻的放入口中咬一口,它还会“叽”一声,此乃“三叽”。这道菜没有看过,更没有吃过,只听我大学时见多识广的写作老师说过。
烹饪首先要有味,其次是形、色。但是不能为了味觉的感受,而不顾人的心理感受。比如“三叽”这道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是再特别的美味,都不容易接受。在读《文人饮食谭》一书时,还发现两个关于“为味而味”的故事。
郭风在《关于豆腐》一文中写道:在湄州湾或兴化湾的内海,淡水与海水交流的海泥中,产一种鱼,当地名之曰跳跳鱼,大目、细鳞,夏时往往做鱼汤下饭,味鲜美。有一道菜,把跳跳鱼和豆腐一起放在蒸笼中,急火猛蒸;跳跳鱼痛得要命,往豆腐里乱钻,如此做出的一道菜,闻亦为名菜。
郭风记载的是福建的一道奇菜。在江浙一带,也有过类似的菜式。如“泥鳅豆腐”,就是把泥鳅和豆腐用冷水同煮,泥鳅为躲避渐渐热起来的水,钻入豆腐中,使豆腐入味。细细想来,这个菜的做法有点不太可能,因为泥鳅的体表有一层粘液,很腥,如果不加处理,是难以入口的。让泥鳅钻入豆腐,岂不是泥鳅身上的粘液都留在豆腐中,满是腥味的豆腐还怎么吃?
比用跳跳鱼钻入豆腐的方式更加残忍的菜品是活蒸甲鱼。
陈荒煤在《家乡情与家乡味》一文中写道:据说在古老的黄鹤楼上曾经有一位年过百岁的老道士,是一位美食家。他最嗜好吃甲鱼,而且吃法很特别,他把活的甲鱼放在锅里蒸,但锅盖上有一个小洞,当甲鱼在蒸气腾腾的热锅里把头伸出洞口来呼吸的时候,道士把他特制的调味作料、药物、黄酒、酱油等用勺子喂这甲鱼……直到甲鱼蒸熟了,它所吸饮的作料已经在全身循环甚至浸透了内脏,这只活甲鱼最后真正“入味”了。
这道菜应该也是传说,首先甲鱼受到惊扰都是缩头,在蒸气腾腾的锅中也应该是缩头的多。其次甲鱼虽然是通过肺呼吸,但是甲鱼是冷血动物,需氧量少,可以很长时间在水中不呼吸。等老道士蒸得甲鱼想呼吸,估计温度已经足够让冷血动物晕死过去了。更不要说用勺子把特制的调料喂到甲鱼的口中去了。
要说残忍的菜式,除了《文人饮食谭》记述的这两则,在野史中有一个菜式,大家都认为很残忍。
《朝野佥载》记载,唐武则天时,宠臣张易之制作了一个大铁笼子,把鹅鸭放入其中,里面正中燃一盆炭火,火旁边又有一个铜盆盛着五味汁。鹅鸭受热,绕火盆而走,渴了就喝五味汁。不一会鹅鸭就被火盆烤熟了,表面肉烂,羽毛落尽,内里味浓。
《朝野佥载》是作者个人的见闻记录,现在这部书已经失传。我认为,这道菜不可信。武则天是好道信佛的人,她当政期间,正是中华佛教繁荣兴旺之时。而张易之,是武则天的一个男宠,张昌宗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不会不知道武则天的喜好。以个人口腹之欲而违圣人喜好,不合常规。这种故事,应是张昌宗、张易之专权倒台后,时人对他们的叽笑而已。再说了,一个大铁笼子中放一个火盆,跟烤鸭子用的烤炉是两码事。食品要烤熟,必须受热均匀,不均匀,就容易糊。即便是叫花鸡,也不是抹了泥,往火中一扔了事,而是要过一段时间翻一下身,使之受热均匀,这样才能烤得好。此外,叫花鸡也是开膛破肚,除去内脏的。
吃,从原始的角度看,都是残忍的。老虎吃小牛,是活生生地吃下去,鲜血淋漓;水蛇吃飞鸟,是一口吞下,不吐骨头。
作为饮食,难免不吃动物。吃动物,就有杀戮。比如,秋风一起,螃蟹上市,鲜活的螃蟹在热气中活活地蒸死也是很残忍的了。镇江扬中甚至把活的小螃蟹劈成两半,与丝瓜、毛豆、虾子一起烧汤,虽然烧出的汤很鲜,但把螃蟹劈两半的做法比蒸螃蟹更残忍。
还有一种炒鸡脯肉。把活鸡捉来,略微清理一下鸡胸脯上的毛,然后用快刀切下鸡脯肉,迅速切丝,入锅翻炒,上桌,整个过程不超过五分钟。还有西湖活鱼的做法,杀活鱼,洗净擦干水就入油锅,同时用葱姜做好调味汁。鱼过了油,随即入盘,倒上调味汁,上桌。上桌时,鱼嘴还动呢。这两种做菜法是小时候在电影院看《祖国新貌》时看到的,当时国门刚开,做给外国人吃,老外看得目瞪口呆,不敢下叉子。
《孟子》中写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所以说,君子想吃得好,还是离厨房远一点,眼不见,心不烦,吃得下,喝得进。
想没有烦恼,便做没心没肺的人。可惜的是,一旦真的没心没肺,就不能品味生活的滋味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