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背后的故事_大自然中的美食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大自然中的美食 > 美食背后的故事
原野牧歌 大自然中的美食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4-08 15:04:34

美食背后的故事

我是85后,农村户籍,我们这一代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被老人和老师批评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便如此,我的童年还是有很多美好(疯野)的回忆:在农村老家沟壑里疯跑玩耍、跟哥哥们去小河边捞泥鳅挖莲藕、带着弟弟去田边野地里摘毛毛芽……可是,到我孩子这一代,他们的视野里就只有沥青大马路和高耸的建筑了。我曾经在闹市区的路边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拿着塑料玩具小铲在一棵梧桐树下不足一平米的地方铲土玩,就连这样的地方也是市政工作失误下的遗漏,更多的梧桐树根下方覆有一层网格状的盖子挡住裸露的泥土。

我不愿去细想没有见过泥土的孩子们究竟丢失了什么东西,只是深深的遗憾世界原本并非我们现在所见的样子。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让我们感觉一切都来得容易且理所应当,充足的粮食供应让浪费显得不那么可耻,这些并不正常不是吗?大米并非是成袋成袋的长在田野中,牛奶也不是现成的长在树上,当我们不断的去探索世界、追寻内心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或许是该好好了解一下我们日常所见事物的来源。

民以食为天,从吃的开始应该是项不错的选择。

由浪花朵朵童书编译的这套来自日本的《大自然中的美食》轻易就俘虏了我和孩子的心。本套丛书共包含《大豆!变身!》《大米哪里来》《蜂蜜做好啦》《牛奶大变身》和《最爱巧克力》五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分这些组成人类食物的主要成分都包含在内了,是我们最常见也最热爱的五中食物及其化身。

《大米哪里来》以日本有机稻米为例,从选种到收割打磨全景展示了大米如何从种子变成我们餐桌上香喷喷的白米饭。传统上,中国习惯以淮河划分南北,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面为主食,可是北方人的我现在也是吃大米居多。说起小麦或许我熟悉,但是说起大米,别说孩子,连我自己也没有亲眼见过这一系列种植收割的过程。对我而言,最惊奇的莫过于砻谷这一过程,我一直以为大米和小麦一样脱了谷壳就是我们常见的果实。

不论是大米还是小麦,需知选种、(育苗、)播种、除草除虫、收割、脱粒(、打磨)都不是朝夕可就的容易事,与其让孩子们死记硬背《悯农》教导其爱惜粮食,不如给孩子详细讲解这一过程、有条件的话带孩子亲身体验一次来得直观深刻。这也是本套丛书的目的所在:“帮助宝宝通过最熟悉的食物接触自然,引导孩子善待食物,敬畏自然。”

看着《大豆!变身!》和《牛奶大变身》这两册书,有一瞬间我竟迷糊的觉得豆浆喝牛奶不是同一种东西吗。醒悟过来后惭愧之余发现这两者除了动植物的来源区别外,还真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看看书的名字都有“变身”就知道了,二者都营养又多变的美味食物。大豆的变身除了绘本中展示的炒豆子、黄豆面、纳豆、豆腐和味噌之外,我国各地的豆制品还有不少呢,霉豆腐、臭豆腐、腐竹、豆皮、黄豆酱……作为国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总是在提到美食的时候会有大幅度提升。不论是大豆还是牛奶,最有趣的是,我们除了能从书中了解它们的生产过程外,还可以按照步骤一步步做出这样衍生制品,没有孩子不爱动手的吧,自己做食物的有趣经历和亲子乐趣一定会给孩子心中种下一粒美好的果实。

《蜂蜜做好啦》讲述了养蜂人养殖蜜蜂和蜜蜂采蜜制蜜的过程,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细心解释了蜂农和蜜蜂互利共处的关系,不至于给好奇心重的宝宝留下人类掠夺小动物劳动成果的阴影。《最爱巧克力》则介绍了远在非洲的可可豆如何变成全球老少皆爱的甜品美食。

看着本套丛书,不能不想到《舌尖上的中国》引爆的全民对于美食和人文的关注,食物的作用当然是果腹,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向来不限于此,无论是本书“引导孩子珍惜、善待食物,尊重、爱护大自然,让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知识,从小培养孩子选择健康饮食的能力,拥抱自然的意识”,还是《舌尖上的中国》对美食生态和仪式伦理的展示和探讨,映射在我们和孩子心中的都是满满的慰藉和暖意。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