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书评,写着写着没抵住那些天读《入味》的影响,就跑调,变成了半揦子味。算作不上道的书评半张。
昨晚上应吾儿要求,做兔肉。
因为是受邀献艺,略考虑了下做法,中午便拿出兔肉解冻、泡水放血、改刀,犹豫了一下,没码盐。
好久做菜不事先码盐了,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吃盐早超过了身体对钠的生理需求,就是为了口感。事先码进到肉纤维里头的盐对增加口感并无多大帮助。而换一下程序,最后撒。食物表面的盐将最熟悉、基本的咸跳跃于味蕾之上,而后是复合的他味,嗯,这是我最近的食味美感倾向。
可惜,结果是,我尝着兔肉,一切OK,就差那一把盐。哭。
若是事先码盐了,咸味能更提出肉的鲜香来。兔肉是几乎没什么特别味道的肉,是需要提一下的。
想到前几天做菠萝饭。为了入味,煮米时就加进了好多菠萝粒菠萝汁,结果是果酸随着蒸汽几乎消失殆尽,最后给予味觉感受的还是后来出锅装盘拌进去的菠萝。
当时考虑,“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入味呢?各种食材皆有本味,左爷,我要反对你:)” 当天配的煎小羊排,就是最后撒一把盐,非常成功,跳跃舌上咸味之外,羊肉的肥鲜溢满口腔,并未被咸完全侵略。
如此看来,入味不入味啊,讲究原是颇多。食材特性、厨师偏好、食客习惯皆可能是原因。今早上睡醒,思及此层,觉得颇有意思,记之。
因《一把盐》结缘左爷,他在第一封“答读者信”里就鼓励我说可以考虑记些美食感受,以后集结出版,“为饮食文化添砖加瓦”乐!当时我只觉客套。《入味》跟继出版,床头书继续。没想,受其影响启发,还真有了写点啥的冲动。必须说这真不是简单的美食书啊。
从不看菜谱,这个不解释。美食书及博客之类也不爱看,因为那些大多数都要是教条。做菜被我视作创造性活动,不是不能教与学,但绝非目前市面上那些乱书能及。眼、耳、鼻、舌、身五感但平等嘛,想想前两项如此堂皇高雅,鼻、身也不落太多,如何就怠慢了舌,只落一“吃货”!果真急需添砖加瓦”啊。
思及此层,《一把盐》《入味》还真是有划时代意义呢。姑且妄说这是授之以渔而非仅鱼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