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吃_舌尖上的中国2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舌尖上的中国2 > 纸上谈吃
舌尖上的中国2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6-15 19:06:00

纸上谈吃

谈吃,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件趣事儿。

从零零碎碎夹杂在历书、笔记小说里的片段,如《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段,到正襟危坐集结成的专论食物的集子,如《随园食单》,再到随手拈来的美食专栏,如《老饕漫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食材的加工也无所不用其极,对于食物处理过程的呈现也是多管齐下:文字已然不足够,静态的照片亦难以展现整个过程,配上声音的视频则成了老饕、吃货的最爱。一度广为流传的分子草莓更是让人们见识了何谓食物的奢华。

以食物为主题的纪录片(或主题片)也应运而生:《日本大使的饕餮盛宴》、《发现中国:美食之旅》、《面条之路》、《寿司之神》、《一城一味》……这些纪录片或偏重一种食物形态,或辗转于不同城市,以不同的主线将精致的食物呈现在观众面前。而眼下大热的纪录片,却属于《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掀起了中国吃货们按图索骥的浓厚兴趣,亦激起了全体中国人对家乡的回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国家的文化名片。



继第一季之后,酝酿了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企图再一次以颇具代表性的食物打动国人。伴随而生的书却又倒退回老派文人的路子上,以文图并茂的方式记录下这场盛宴。

纵观《舌尖上的中国》两季,第二季却不如第一季精致,理由有二。其一,内容重复。譬如关于菌类,就反反复复出现了多次,第一季打头阵的便是松茸,甚至第二季的内部亦有同一食材的重复。各种菌类均是采摘不易、营养丰富,事实上,把小花菇、雁来蕈、鸡枞等的位置调换,对全篇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这种重复的选材只能理解为缺乏对纪录片整体的把控,

其二,选材不当。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不仅节奏跳跃更为明显,且结构上也输于前者。如果说前三章尚且是展现幅员辽阔的国家里,种种惊人的技艺、独特的美食,那么从第四章"家常"开始,多少有了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试问,作为所谓的"家常菜",有多少人知道蒲菜与蒲笋,连土生土长的江苏人都未必知道。而自此之后所列举的种种食物,都与本集都主题若离若即,难以看出之间的联系。由此,第一季所发展出来的跳跃式节奏已经成了"跳远"。



然而,如果我们撇开解说词的要求与特性,单看文字本身,这本小书却是饶有趣味。从西南边陲开始,我们走南闯北,无论是广州的佛跳墙,还是四川的辣火锅,无论是新疆的大盘鸡,还是上海的本帮菜……读完这本书就像审阅完人间百态,穿梭在八大菜系中,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最好立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诱惑,还有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小窍门,譬如:牡蛎小而肥为佳,这样既新鲜,又富于膏腴;淮扬菜中最负盛名的干丝要,在100度的水中洗烫三遍,才能去除豆腥味儿;难以处理的各类蘑菇可以在清水中反复搅打上千次,就可除尽泥沙(第一季中亦提到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对于即将或者已经走上洗手作羹汤的大厨们来说,这些都是可贵的财富。

除了厨房里的技巧,书中还夹杂着各地的文化:长城绵延5000公里,曾经是游牧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辉煌一时的香港大排档文化仍旧以适应时代的新面貌挺立着。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大至文化的分界,小至摊铺的兴衰,勾勒出了整个中国的全貌。名家谈吃项目也保留了下来,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跟随着前人来一趟纸上的美食之旅,这本书是一个好选择。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