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箸隽永,努力加餐_舌尖上的中国2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美食 > 舌尖上的中国2 > 下箸隽永,努力加餐
然潘 舌尖上的中国2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6-25 11:06:07

下箸隽永,努力加餐

刚出国那几个月,我只会做一道菜:青椒烧鸡翅。
会做这道菜倒不是因为它简单,也不是因为即使老外超市也易寻得这两种原材料,而是因为在家我妈最常做的就是它:剁开、热油、翻炒、添水、放料、收汁儿。整套下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看着舒心闻着舒心吃着也舒心。
所以出国第一天我就冲进超市买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摩拳擦掌地跟室友说:“等我给你露一手!”
室友一脸崇拜地看着我:“这你都行,太牛了。”
半小时后,我俩对着一锅白花花没滋没味不香也不色的鸡翅目瞪口呆。半响,她建议:“不然,咱们放点儿盐?”
你看,当年就是这么初生牛犊不怕虎,调料忘记放,甚至连放菜入油锅都要隔空取物一般站得八丈远瞄准再抛射,被溅出的油星烫一下便叽哇乱叫笑作一团——竟然也煮出来能吃的东西了。

《舌尖上的中国》刚播出的时候,我老是抱着电脑到系里研究生公共房间去躲懒,窝在沙发里一边舔冰棍儿一边看电视。有次碰上一个同学,见我聚精会神,也凑上来跟着一起看。刚开始我还兴致勃勃地给他翻译这个是食材那个是调料,后来我懒了,他倒也囫囵吞枣地看了个明白,且还一边看一边吞口水。
看完后他点评了一句:“中国人在“吃”这件事上简直有工匠精神。”

说得对极。中国人对待美食的态度,正如本书封面上的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论是煮一碗面,还是烧一条鱼,都要讲究火候、食材、时机与味道。比如该煮的绝对不能烧,该切丝的就不能切条,比如一道油爆河虾,烹饪过程不过十秒,但非要到“油温达到200摄氏度时,食材才能下过。要使虾肉熟而不老,虾壳脆而不焦,在时间上就不能相差分毫。”
若不是如此认真,中国美食又怎么会名扬海外?
我在英国的时候有一次华人联合会办春节,不仅通知了所有中国人,也捎带手邀请了各种老外。我的同学们听闻要一同欢庆中国某节日时,统统很期盼,把整个身子倾过来,两眼放光地说:well?会有中国美食吗?

对吃食如此精益求精,无非是因为厨房之外有一人在心心念念地等待着尚未出锅的那盘菜。或许是一位每天八小时站立拉琴、为求功名背井离乡的学子;或许是一老一少为了支撑全家生计在外劳作的父亲与儿子;或许是虽然已经独立生活许久但仍惦念着饭后能喝一碗父亲熬制的陈皮红豆汤的年轻女白领;又或许是心中惊喜又惶惑、马上要迎来新生命、时时刻刻被四位老人牵记着的准妈妈。
没有哪一道菜是可以脱离回忆而存在的。没有了袅袅蒸汽背后的故事,食材再美妙、烹饪得再精致,都只能沦为一档料理秀,一本菜谱书。

说来,《舌尖》第二季热播的时候,因为各种deadline没来得及看。前几日竟意外得到了这本小书,惊喜之余,迫不及待就拆开读了。
或许是官方授权编纂的,整本书如同料理食物般一丝不苟。从字体到配图,从纸质的选取到每一章后面的附言。正文是忠实还原了纪录片,配图是热气腾腾地油光水亮,增补则是各种片外话,非常有意思:
一来,各章末尾收录了汪曾祺、梁实秋等老派文人关于馋与食的雅作;二来,每节都有一段类似“美食pedia”的小知识,比如说,我觉得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牛肉面是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叫马保子的人发明的……

看到书中“冬藏”那一段最有感悟,因为现在我居住的地方也是一个一年大半时间在落雪的地方,且临到了极冬那几日,狂风夹着暴雪,吹得天地无常昼夜不分,人缩在屋子里无处可去,不免好生无聊地盘算起下一顿要吃什么。
书中讲冬天最适宜用铁锅炖了酸菜鱼来吃,铁锅要大而厚实,鱼要新鲜,顶顶好是寒冬腊月冰上垂钓得来的鱼。吃到末了,还要再加冻豆腐,这样冻豆腐吸满了鱼锅里的肉汁,一口下去,带着香甜滚烫的肉感。依我说,最好再加一杯热酒:
——冰天雪地在异国他乡围着一锅活色生香的鱼涮豆腐,一口白酒下肚,暖热从头燎进心,什么思乡的情绪,也便都化入这热气蒸腾之中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下箸隽永,努力加餐”的回应

然潘 2014-06-25 20:08:20

没有啊,我别的也都这样啊

Reborn 2014-06-25 19:54:38

您这文章也是仿舌尖体啊

然潘 2014-06-25 11:25:22

挺棒的,拿在手里就不想放下 (´ε` )♡

林冬冬 2014-06-25 11:21:06

哎唷这片子竟然还出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