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完一本书,有一种饿了好几顿的感觉。
作者巫昂是个极厉害的“自由厨娘”,仅在《厨房中术》中就动用了上百种食材,烹饪出一顿色香味俱全的“阅读盛宴”,从鲜浓的上汤到清香的茶汤,从滑溜的米粉到生猛的海鲜,从香喷喷的鸡肉到油滋滋的烤肉,从极度精简的山西面食到精细豪华的广东粤菜,撩拨得我对着书页直咽口水。
“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些寻常老百姓在饱食之余,也乐于寻些诸如蒸鱼要铺点姜丝,炖鸡要投些蘑菇之类的饮食小窍门。于是见到此书大喜,幸而作者也是个会吃的主。譬如选蟹的潜规则是“拿它们在灯光底下照,照它们的胳膊腿儿有没有被肉长饱”。又譬如储存冬瓜的办法是“往那掏空的瓜里头注入猪油”,这样“猪油很香,冬瓜不烂”。再譬如品茶时“越好喝的越贵,好茶,泡出来有鸡蛋黄般的黄和清澈”。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智斗海鲜大排档”这一节,作者语重心长反复强调,到了海鲜大排档,一定要当场看着店主把活蹦乱跳的海鲜敲晕,否则“他们到了厨房里,必然从冰柜拿出一条冻得死翘翘的掉包”。
倘若只是闲谈油米柴盐,浅论几大菜系,那就只能满足某些“纸上老饕”的愿望,好在作者懂得细细咀嚼,尝得了一些酸甜苦辣,或起了几丝惆怅,或有点欣喜,总之按她的话说,打算如此这般在吃里边,胡扯出诸多社会、文化与人生来。于是高汤就沸滚出人的各种性情,填鸭就多了些教育批判的味道,点心堆成了政治阶级金字塔,烤肉烤出了热乎乎的爱情记忆,方便面成了解救自杀者的便捷途径……
饮食有十大境界,最低是果腹,最高是细品,现代人早已完成从吃饱到吃好的九级跳了,现在正努力地往“吃出味道”这一层面上爬。从品食到品茶到品人生,味觉“刺溜”一下子从舌头窜到大脑,然后那些酸酸甜甜的感觉就化成某种记忆的催化剂。记得小时候特爱吃妈妈做的卤蛋,每每放学,总循着厨房里飘散出来的香气找到放在柜子里的小锅子,偷偷掀开,戳着一个就往嘴里塞,然后任由浓浓的蛋香在唇齿间萦绕,当时那种偷吃的感觉极好。后来离开家,看到卤蛋就忍不住扑上去,只为寻回一丝妈妈的味道。偶尔下面,总习惯抓几把家里寄来的虾干扔到锅里,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虾干吸饱了汤汁翻滚着,散发出家里阳光的味道,影像中出现爷爷奶奶细致地挑晒虾干的神情,心里开始冒出幸福的小泡泡。由此可见,吃喝实在是一件很没有什么原则的事情,夹杂着非常多的个人情绪。看着这些有些尘世间烟火气息的文字,看着这一桌桌的文字的盛宴,人的情绪会变的非常的快乐、闲适。
所以,捧着这么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晚餐”,顺着作者的幽默和博识,在闲适之余找找记忆中的味道,说不定,会有一抹微笑飘露嘴角。
譬如我,书毕,冲到食堂,点了份卤蛋,然后咂叭着妈妈的味道,乐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