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实际上,曹操还真著述了一本美食专著《四时食制》。我认为,这本书对后代的豫菜(也就是河南菜)四季分明的特点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四时食制》记载,曹操很爱吃鸡肉,对鸡身上各个部位的味道如何非常了解。这一爱好甚至深入到其行军酒令中,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鸡肋”故事?
曹操爱吃的鸡不是一般的土鸡,而是华佗给他进献的乌骨鸡。这种鸡的特点是毛脚五爪,乌皮乌骨,白肉,绿耳等,被称为“白凤”。中医认为?食用乌骨鸡可滋阴壮阳,对人体非常有益,历代为皇家贡品。现代民间也多用乌骨鸡给产妇补身体。
还有一道菜是曹操亲自命名的,叫做官渡泥鳅。据说,曹操率军在官渡和袁术对峙的时候,由于军粮匮乏,一个饿得不行的士卒在水泽中抓泥鳅烧着吃,被以违反军纪的罪名抓来交给曹操处罚,曹操却让这个士卒再依样烧了两条吃,觉得味道非常鲜美,所以没有处罚这个士卒,反而让他将这道菜推广到全军,并因此解除了这次饥荒。官渡之战大胜后,曹操再次奖赏这名士卒,而且把这道菜命名为官渡泥鳅。
后来,曹操八方延揽人才,并在铜雀台大宴群臣,其中有道名菜后来收入了曹操官府菜。这就是当时曹操府中厨师所做的铜雀展翅,这道菜寓意着曹操的霸业不断扩张。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北方匈奴进献了一道点心,曹操很高兴,挥笔题字“一合酥”,杨修解为“一人一口酥”,让大家分吃了。这一合酥后来也进入了曹操官府名菜。
据我考证,曹操命名的这点心应该是面做的。在唐代以前,点心又叫“比珞”,一般是把面粉先做成片,然后再卷或者按压成形,经过蒸或者烤制而成的。南朝梁顾野王在《玉篇》中就说“比珞,饼熟”。遗憾的是,这种点心的做法已经失传了。
【刘备】
出身卑微的刘邦年轻的时候穷困不堪,自然没有什么家传的“刘家菜”。据后人考证,刘邦最爱吃的菜有下边几道。
第一道菜是烤鹿肚。这个喜好来自于他当亭长的时候,但是这个烤还不像胡炮肉或者鱼藏剑里面酿有东西的那种形式,就是单纯地烤鹿肚,和现在烧烤摊上的烤板筋类似,算是很简朴的吃食。
刘邦整个人风格比较粗犷。当了皇帝之后才吃上了一些好东西。当时,人们都知道刘邦喜欢吃狗肉,所以汉朝宫廷里也以吃狗肉为时尚。这是因为刘邦是徐州沛县人,那里的狗肉铺到处都是,并形成了一种风气。另外,当时人们相信,吃狗肉有益气轻身、安五脏、益脾胃的好处。
在狗肉宴里,有一道刘邦非常喜欢吃的菜,最后成了汉朝的一道宫廷菜,叫做肥狗之和。就是用狗肉和石耳(类似于木耳,长在石头上的一种菌类)烹制成的一个羹汤。
第三道菜是红烧熊掌。熊掌谁都喜欢,但是刘邦吃的熊掌做法却非常独特,是用芍药酱来焖制的。
第四道菜是炖豹胎。豹胎是母豹腹中的胎盘,用文火慢炖而成,这个食材非常难得,现在已经是不可复制了。
【张易之】
到了唐朝,帝王饮宴又上了一层楼,代表人物就是女皇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
张易之创造了一道菜,叫做鹅鸭炙,堪称古代饮食中的登峰造极之作。具体做法是,把一只活的白鹅装进铁笼里,再烧起炭火,铁笼里同时放七、八个铜盆,每个铜盆里都装一种带汁的调料:醋、酱油、白酒以及一些混合香料。随着炭火的燃烧,铁笼里的温度越来越高,被火炙烤着的白鹅开始掉毛,出于本能,这只鹅就去喝铜盆里面的水汁调料来解渴,直到把调料喝干,鹅也被烤得焦干了,稍微加工?下就可以上桌供人食用了。
抛开这道菜做法的残忍程度不说,鹅鸭炙在烹饪手段上很有独创的想象力。由于鹅是自己把调料吃到肚子里去的,这同杀死鹅之后再腌制的做法就有了本质的区别,调料的味道可以直接进入鹅的血液循环中,被烤熟之后,鹅肉自然是鲜美异常。
川菜中有一道豆腐煮泥鳅,做法和鹅鸭炙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具体做法是,把鲜活的泥鳅放在清水盆里,滴一些菜籽油让它吐净泥沙,再用清水冲一下?把一块块白豆腐放在装着清水的锅里,然后把泥鳅放进去,盖好锅盖给锅加热,泥鳅自然热得受不了,争先恐后地往豆腐里钻,等豆腐熟了自然泥鳅也熟了。
【宋高宗】
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也算得上帝王中的一个美食家。他特别爱吃的一道菜是坑羊,还经常请别人一起同享。
这道菜其实就是烤全羊,但做法很特别。首先,每次做坑羊都要选择一片肥沃的土地,挖地三尺做一个坑,再用砖垒成一个灶,上面架一口锅,锅的上方放一个铁架,把宰杀好的、经过盐?花椒、香料、葱等腌制三五个小时之后的整羊倒挂在架子上。然后开始加柴火烧,把空锅烧得通红。这样,泥土的气味、铁锅的气味加上水汽,与调料味混合在一起,热烤七八个小时,羊就完全熟透可以食用了,味道自然是鲜美异常。
坑羊的做法直接启发了后世烤鸭的做法,但是讲究的烤鸭是用炉子和果木烧烤,可炉子毕竟是多次重复使用的,于是也就没有了像坑羊那样的鲜土味道,而且烤的时间也短了很多,味道同样也就无法与之相比了。
还有道菜叫云林鹅(由元代画家倪瓒所创,倪瓒字云林),做法也很类似于坑羊:把鹅先用作料码好,然后挂在铁杆上,架在一口大锅里,锅里面放上一杯酒。也是把锅烧红,这样酒的香气就会渗透到鹅肉里面——这比坑羊要进步一点。除了放酒外,锅里还可以放其他调料来调节鹅肉的味道。
此菜被清人袁枚收入了《随园食单》中,并有专门的制作介绍。
【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贫苦出身的皇帝,比刘邦年轻时还穷。他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也充满了草根味道,是烧香菇,居然也进入了明朝的宫廷名菜中。
具体做法就是把干香菇用水发泡之后拿来烧。现在的香菇大多是人工种植的,烧烤的话已经不复朱元璋生活的时代那般鲜香自然了,但配上鸡汤和蒜片来慢慢熬,直到香菇吸干了高汤再加一点盐,还是非常鲜美的。
因为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其手下的开国将领也多为淮扬一带的人,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还是以淮扬风味为主,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等,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
明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烹饪技术的提高和原料的增多,菜式更加丰富,味道也在淮扬风味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本地化。
在明代宫廷菜的发展中,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明大政纪》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今南京)建了十座大酒楼,具体经营权全部交给民间的商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官方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些酒楼陈设装修极尽豪华,里边还设有剧场、舞台等娱乐场地,有些酒楼里甚至还设有水上流动餐位。
这些酒楼的名字也很大气,富有想象力,比如“鹤鸣”、“醉仙”、“讴歌”、“鼓腹”、“来?”、“重泽”等。后来,又加盖了五座酒楼,共十五座,于当年的八月二十三(农历)建成。为了拉动消费,朱元璋又赏给文武百官巨额官钞(相当于政府为了拉动内需而发放的消费券),让他们到这些酒楼中去消费。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带领,这些酒楼自然生意兴隆,客流不断,以至于“日收十万钱”。
【康熙】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喜欢自己动手的美食家。他经常在木兰围场里打野鹿,自己烤着吃,最喜欢吃的是烤鹿肝和鹿肉。另外,康熙还喜欢吃一道叫清蒸细鳞鱼的菜。这种鱼产在辽河里,康熙就命人把鱼苗运到承德的避暑山庄,慢慢养大,再自己钓上来烹成佳肴享用。
辽代的帝王出身草原,饮食上也有非常浓重的草原风味,当时朝野上下最受欢迎的菜有:草原黄鼠、獾蛇羹等。而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帝王们大多爱食野骆驼蹄、天鹅蛋、鹈鹕肉等,显然更崇尚野味和肉食。
【乾隆】
实际上,在乾隆下江南之前,清代宫廷菜是比较单调的,还是以北方民族特色为主,尤其是东北特产的山鸡、野兔、獐子、麂子、鹿、狍子等。
你可能想象不到,清代初期,在冬至或者新年等隆重的节日,皇族吃的一道最丰盛的菜竟然是白水猪肉!吃法很简单,将猪肉煮熟了再切成肉片,没有任何配菜也不加蘸料,的确够豪放。
谈到皇帝和嫔妃的进食规则,我还发现了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规矩。现代流行的清宫戏中,皇帝晚间召幸妃子侍寝时,一般都被演绎成“翻牌子”的模式。但据我的考证,实际上,至少在乾隆时期,皇帝准备临幸哪个妃子,是采用“赐食”这种更隐晦也更文雅的方式的。
也就是说,皇帝准备到哪个妃子的宫里过夜,就会在用晚餐的时候,派人送一份到那个妃子的宫里,也就是暗示晚上皇帝会来,让其作好接驾准备。比如,史载:“乾隆三十八年年七月六日,顺妃接皇帝赐膳”。也就是说当天乾隆去了顺妃的寝宫歇宿。
【慈禧】
仅从一道菜就能看出慈禧是多么精于美食,这菜上文已有一些介绍。慈禧是中原人,她很喜欢的一道菜叫做清汤虎丹,原料就是小兴安岭东北虎的睾丸,大约有小茶碗那么大,做时把虎丹放在煨开的鸡汤里炖煮三个小时,然后捞出来剥皮,放在调料里浸二小时,用刀切成非常薄的片。东北虎的睾丸上有天然的花纹,这样就能在盘中摆出一个牡丹花的形状,然后蘸碟吃。由于虎丹有很大的膻气,就需要用葱、姜、蒜、醋等调汁来去除这种味道。
说到“活动的肉皮”,慈禧所吃的肉皮也非同一般。首先,选出一头七八十斤重的上好猪崽,宰杀前的三四天开始喂它吃精饲料,宰杀前的三四个小时,派一名小太监拿竹板不停追打这只小猪。这打法也十分讲究,想吃后臀尖的肉,那竹板就必须落在后臀尖上。一阵紧追猛打后,直到小猪累得跑不动了才开始屠宰。此时,由于全身的精血都集中在竹板落下的地方,因而,这些部位就成为了一块块鲜红的“活肉”。屠夫宰猪的时候,就会把这种猪肉剜出来,作为慈禧御膳的原料。
樱桃肉是慈禧晚年比较喜欢的一道菜,和我们今天说的红烧肉差不多。具体的做法是,将肉切成棋子大小装在瓦罐里,加清水和调味料慢慢煨,这里面加的调味料一般就是香料。然后放上新鲜的樱桃,煮十个小时,这个时候樱桃已经化在水里了,纤维也已经融进了肉里,吃起来就不会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