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虎妈教育书,是充满爱的教育理念_50个教育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50个教育法 > 这不是一本虎妈教育书,是充满爱的教育理念
职烨 50个教育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5-22 10:05:02

这不是一本虎妈教育书,是充满爱的教育理念

转做出版社的编辑之后,我编的第一本书是《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这本书卖得还不错,作为编辑处女作来讲,已经超过了我的预期。作者陈美龄女士非常配合,我们做了许多场活动。我想了各种主题,找了各个领域的专家来与她对谈。这本书并不是大家想的一本虎妈写的那种很吓人的书,相反,显得过于温和了。甚至看起来有点像鸡汤。

所以第一次我给我的好朋友马睿(在澎湃做视频)看这本书问她要不要做个专题,她马上就拒绝我了。她说太鸡汤了~

鸡汤是什么呢?我很少看鸡汤的文字,但我仔细想了一下她说的话。我当然能明白她的意思。作为一个对文字很敏感的人,我知道她说的那种励志的文字感。但与陈美龄接触的时间长了,反而觉得“即便是大家所说的那种鸡汤,又怎么样呢?”并不是假鸡汤啊!她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呢!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花开不败》,这篇文章太有名了,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我大一第一天报道,就有老师到宿舍找我了,叫我赶紧去中文系拿信,教师的信箱都快被我的信塞满了。我在整个大学阶段,都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小读者写给我的信。我工作这么多年了,至今仍然有读者在网上辗转找到我,问我关于高考的问题。还有人在网上给我建了百度贴吧,有人专门冒充我替我回答高考问题。我做记者的时候,在全国各地采访,只要有比我小的学生,就会有人问我“你是不是那个写花开不败的职烨?”,我结婚之后,我先生的领导专门找他问我是不是写过这个文章,他的小女儿想要得到一个我的签名激励自己。据说直到现在,每一年,许多学校的学生在升入高三的第一天,都会被发到这份《花开不败》,班主任老师专门打印出来激励大家,一年又一年(啊要是我早点把它改成长篇,我现在应该已经财务自由了吧!)。

这篇文章现在想来,其实就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鸡汤啊——一个在高中不起眼的后进生,如何在一年的时间内发奋学习,最后考入了复旦。文章充满了各种矫情,还在片尾做作得点题说什么“只要花开就会不败。”(允许我自己吐槽一下,写得实在是太糟糕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自己从来不敢回看那篇文章,因为真的是槽点满满,想法相当幼稚。

说回鸡汤的话题,鸡汤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爱看呢?是因为通过这些文字,胸中重新燃气了希望吧?一个在年纪排名299名的后进生最后考入了复旦,这样的故事才更有激励作用吧?假如一个每年考第一的优秀生,考入了斯坦福也没什么了不起不是吗?

《50个教育法》并不是《花开不败》层面的鸡汤,它比《花开不败》高级一百倍(作为作者我就是这么坦诚),这本书并不是在说,怎么把三个笨蛋儿子通过超级教育法,全部送入斯坦福的励志故事。而是一个优秀的妈妈(自己就是斯坦福博士),家庭条件优渥(儿子上的是加州的可以养马的私立学校),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把基因优秀的三个儿子全部送入斯坦福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我看来,比今天绝大多数的鸡汤都要高级,因为充满了真正的正能量。(正能量这个词现在也已经被用坏了,变成了一种鸡汤。)

你们是不是很难相信一个妈妈可以一边读斯坦福的博士一边带大两个儿子的?(第三个比较小,读完书才生下来)是不是很难相信夫妻两个自己带小孩不请保姆不找父母一带还带三个?关键这个妈妈还很忙又要唱歌又要当艺人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怎么做到的?美龄说,当然有非常崩溃的时刻,也会大哭,但从来没有一次想到过“我不想做了,就这样吧,不想活下去了”,一次也没有过。即便非常非常辛苦,即便再也没有自己的时间不可以跟女朋友喝下午茶不可以看电影全部围着儿子和工作转,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这些并不是写出来给大家看看的,而是切切实实每一天就是这样做的。真的非常不简单。

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在不断被学弟学妹们请教如何考入复旦的这些年,我反复思考过这些问题。《花开不败》里面的那种应试教育,显然并不是。

回忆了一下,我高三的时候,的确想过考不进复旦就完蛋了,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去扫大街一辈子就这样了。事实上,十几年过去了,当初没有考入复旦的同学们都生活得很不错,生活并没有完蛋,高考根本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反而假如一根筋执着于此,才会非常不高兴。许多考进北大清华的人,都生活得不高兴。为什么?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告诉我们,你要高考,要考进好的学校,然后呢?选什么专业呢?选工作后钱多的。从来没有想过到底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这些问题,在毕业之后工作的漫长时间逐渐显露了出来。做着并不喜欢的工作,没有自己的兴趣,一天一天简单重复,很容易觉得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也很难发自内心地喜欢一样东西,然后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斯坦福大学在招生的时候,要求申请的学生写一篇文章自述为什么要考这所学校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对比回忆一下我从前高考的时候,哪知道什么专业?至于为什么要考复旦,不过是因为这所学校分数最高,考进了就代表超过大多数人。

“超过大多数人”,这个理念已经在教育学中被认为是非常不好的想法。因为永远会有比我们更优秀的人。一旦这样的比较产生,就很难快乐。因为必须去不断超越,而在复杂的成人社会中,比较又不像考试时候这样单一,于是心理就会失衡,否定自己,变得很消沉。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那就是很好的成长。这也是《50个教育法》中谈到的重要理念。

当然应该好好学习,应该尽自己可能去考一所更好的学校。但如果真的失败了,生活并不是完了,跟后面漫长的岁月比起来,高考只是很小很小的一步而已。

在我们做的几场活动中,请到过大学的校长中学的校长,一些学生的父母,得到的反馈似乎是现在的孩子比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更苦了。他们要从幼儿园就开始上辅导班、课外班,参加各种选拔考试,考的东西更多了。而且毋庸置疑的,需要花的钱更多了。我读中学的时候,一个学期的学杂费只有50人民币,大学一年的学费只有5000。现在听说某些私立小学的赞助费已经高达50万人民币了。连幼儿园也要20万一年,如果一个孩子这样读到大学,要花多少钱啊?根本无法想象。这些压力最终都会转移到孩子身上,他们的负担会越来越重,他们会不会比我当初想得更严重——考不进名校,人生就此垮塌了。

我毕业之后做的是记者,说实话我还挺喜欢我的工作。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纸媒整个不行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越来越低,优秀的人都离开了,大家都忙着转型。我没有想好还可以做什么,就做了跟文字沾边的出版。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非常迷茫。觉得没什么意思,也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我花很多时间看无聊的小说和电影,浪费时间。并不像美龄说的,每一天醒来都充满期盼。我睡不着也不想醒来,我甚至抱怨我父母为什么要把我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我的老师安慰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现在正是“惑”的阶段,各种挣扎都是正常。但我不得不反思了一直以来觉得理所当然的这条道路——我到底喜欢什么?除了分数,我在我漫长的读书生涯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每个人差不多都身经百战,大小考试不断。前几天我和我先生(他也是学霸,从小一路考到大)在聊天,讲到现在好像没什么有意义的事可干,他在说要不要再去考个司法考试,我说考这个干什么呢?他说工作中也许用得到。但他似乎也并不太喜欢他的工作,只是薪水还不错,可以勉强交代给自己。我中学时物理成绩很好,参加过物理竞赛;我数学糟糕但高三一年突击最后高考考了140+,我大学的时候考过高口但现在英语还是很糟糕……我参加过一门又一门的考试,分数都很漂亮,但脑子里什么也没有留下来。想象力糟糕、动手能力很差,各种常识都很缺乏,假如有一天把我通过时光隧道空投到某个朝代,我大概什么也做不了现代文明的这些原理什么也不知道。

所以啊像我这样一个,整天接到读者来信安慰你们要好好高考的人,其实内心打着鼓,根本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对照《50个教育法》中的那些教育中需要培养孩子的能力,许多都不具备。

所以有时候难免非常沮丧,我们这整整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大概都是失败的吧?那么成功的好的教育是怎样的呢?这真是一个大问题。值得去读一个博士好好研究。

在书的宣传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焦虑的家长,比当年我自己的家长更焦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那么焦虑啊,常常6个大人带一个小孩还吃力得要命)。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非常暴躁怎么办?孩子成绩就是上不去怎么办?孩子要不要去上国际学校要不要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
……

生孩子的一百个难在教育孩子的难面前不值一提。家长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考虑过,到底想让孩子有个怎样的未来?还有我们自己,有没有认真想过,父母想要我们完成的那个人生,真的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自己的理想人生应该怎么度过?

书里有一些陈美龄的答案,是不是认同,还是取决于你们自己。欢迎更多有质量的讨论。

很喜欢一个朋友看过这本书之后的评论:“看了美龄的书,觉得书名实在是跟她的精神气质不符。现在就是一个冲销量的功利书名啊。书里写得多么质朴感人,都是她的人生智慧!”

另外,一条做了美龄的采访非常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一看。

祝每个人都尽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苏格拉底很闲”。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这不是一本虎妈教育书,是充满爱的教育理念”的回应

小行也笃 2017-05-26 13:04:02

大四快毕业,最近的状态就是无所事事,觉得生活没意思,大概是却少像美龄老师一样对生活的爱吧

简单思考 2017-05-24 16:09:02

这两天,微博上有个陈美龄谈孩子教育的访谈很火,加上我是广东的,以前知道这个人,所以特意买了这本书看。书名直接叫《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会更好。

小一 2017-05-22 15:36:55

做着并不喜欢的工作,没有自己的兴趣,一天一天简单重复,很容易觉得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也很难发自内心地喜欢一样东西,然后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被这篇书名的坦诚打动了。三十而立之后,“惑”了很久,不断寻找着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终于想明白了一点,也决意要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PS:书名确实太鸡汤了,如果光看书名,我也不会去看这本书的(但相信会有相当的父母被这样的书名吸引而去看书,这样的书名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目标受众有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