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改变我们能改变的_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改变我们能改变的
清漪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5-03 17:05:14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改变我们能改变的

读完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我想到了萧伯纳的一句名言:”I was born intelligent - education ruined me.“ 没错,”我本天才——可是教育毁了我。“其实以前我就经常想象,如果我接受的是另外一种教育体系,是不是现在会过得更好?如果我接受的教育更为人性化,是不是自我觉醒会来得更早?如果我出生在别的国家。。。好吧,这些都只是想想而已。人丑不能怨社会啊!我早已认清了以下两个现实,第一,我无法改变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第二,一时半会儿我也无法移民去另一个国家,那剩下能做的就是研究下中国家庭是否能从芬兰教育制度中获得哪些启示并且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本书作者是一位叫陈之华的台湾女士,由于先生工作的原因不得不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一起和先生去芬兰生活。在芬兰的6年时间,两位女儿从小学升入中学,从以英语为主的国际学校过渡到以芬兰语为主的当地学校学习,作者作为母亲全程参与了这个过程,得以一窥芬兰本地的教育全貌。除此之外,由于作者对教育饱含兴趣,她还独立参访了芬兰从北到南,从位于北极圈的极地到赫尔辛基这样的都市的很多所学校,从而使得给读者们带来一份关于芬兰基础教育详尽的考察报告成为可能。虽然由于女性视角,感性免不了多于理性,主观的有感而发更多于客观的数据统计,但是对于很少有机会接近北欧教育体系的国内读者,作者的这份报告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芬兰嘛,北欧五国之一,自然环境优美,科学技术发达,如此得天独厚的地方教育不发达哪里才发达?但是读过这本书后才明白,人没法随随便便成功,对于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芬兰其实是个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魔都一个浦东就藐了她了!),还毗邻俄罗斯这个强邻。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冰天雪地中度过,位于北极圈内的领土更是在这半年中只有黑夜没有天光,如此的先天环境实在说不上有多好,但是即使环境如此艰难,芬兰的学校还是坚持孩子们每天都有校车(有些地方由政府出资的出租车)接送,坚持让孩子们在冬天都有舒适的室内活动场所可以尽情尽性运动,对比国内的小学,孩子们下了课都不能去操场玩耍,甚至走廊内都不允许活动,着实令人费解。芬兰以小国之力能够成为世界教育强国,得益于芬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极其人性化的管理。其中有几点印象非常深刻。 一是芬兰教育当局对老师是没有考核的,老师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教育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进度的推进。芬兰教育局对老师就像家长对孩子啊!当家长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做主时,孩子多半都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并且自我服务,还执行得相当不错,反而那些老是需要家长盯着的小朋友,越盯越糟,越盯越缺乏动力,越盯越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嘛! 二是芬兰教育当局对教师人才的选拔。芬兰是对教师极为尊重的国度,教师在芬兰的社会地位是可以和律师以及医师相提并论的,可见教师受重视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有26%的芬兰高中生愿意把教师作为首选职业,这个比例在我看来很惊人!想想有四分之一还多的孩子愿意将来当老师啊!其实这种倾向是很正确的,如果要想教育强国,那就应该把最好的人才吸引到教育行业中来,尤其吸引到学前教育领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启蒙阶段就遇到最好的老师,最有质量的教育体系,让他们一生都受用不尽。在芬兰,既然那么多孩子愿意将来当老师,那报考师范学院是不是竞争就会很激烈?就会唯分数论呢?才不是呢!芬兰人认为单单凭考试分数来选拔教师候选人不够科学,因为分数高并不意味着他或她就适合当老师,反而这些学霸们很有可能理解不了学渣们的痛苦,而在芬兰,不能包容和同情学渣是比较不能被容忍的事情,所以他们有独特的考试体系来选拔心理上和性格上都比较适合当老师的人才。看到这里瞬间觉得当父母的如果早年有当学渣的经历也是件幸运的事情啊!至少当你孩子在残酷的竞争中不幸沦为学渣时,你不会暴跳如雷,不会急火攻心,不会气急败坏,毕竟你也有学渣的经历,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其实,也许只有在我们国家才有学霸学渣之分,对于芬兰这样的国家,他们的教育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句话,一是”不让一位同志掉队“,二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两点,才有了第三点:老师们对待考试的态度。芬兰的老师认为”考试只是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学生对于这门科目的认识到了哪里“,而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他们不会把考得差的同学揪出来加以惩罚,而是会认真地想办法看看怎么帮助孩子们复习。 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很羡慕,原来别人家的教育制度那么人性那么美啊?我们能复制嘛?恐怕很难,毕竟我们的人口基数在那里。你要知道10个人叫团队,1000个人那就叫公司或者工厂了,而且还是家大公司,这使用到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都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管理10个人与管理1000个人完全是两种层面的运作,更何况牵涉到动一发而迁全身的教育制度呢!虽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教育体制,但并不是家长们就无能为力了,我们也可以借鉴啊!比如发展发展自己,争取把自己培养成适合你家孩子的独有的教育人才,尤其是能包容学渣的教育人才!再比如学学芬兰老师们对待考试的态度,你改不了学校的态度,但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嘛!还有,你也可以学学芬兰政府对于教师们的放手政策,只要在大纲范围内,就可以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忘了那些KPI吧,芬兰就已经证明给我们看了,没有KPI,教育成果照样瞩目啊! 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闪光点。比如,芬兰的教育体系中非常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阅读乃终生资产。他们在教材的出版过程中更是精益求精,不遗余力,致力于给孩子们提供既丰富又有趣的内容。又比如,芬兰到处都有社区图书馆,哪怕再偏远的图书馆设施都是一流。除此以外他们还有流动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深入各地,尤其是位于北极圈深处的地区,所以哪怕在北欧冬季的寒冷永夜里,那些地区的人们只要愿意也可以很方便地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还有,芬兰很注重融合教育。一种融合是年龄上的融合。由于某些地区孩子少,一个学校只有几十个孩子,所以混龄教育就变得寻常。混龄其实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很考验老师的课堂把控能力。另外一种融合是身心有些许残疾的孩子与正常孩子的融合。在中国,不要说残疾孩子了,就是菜小,中产阶级的孩子们都避之唯恐不及,深怕沾染上不良习气。可我始终质疑真的如此可怕吗?菜小孩子身上难道就没有闪光点吗?他们也是孩子,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恐怕是更为纯粹的孩子,至少不会因为过度补习而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吧?在这里推荐大家看一部柴静的纪录片《温柔的坚持》,说的是台湾一所融合学校的故事。人与人之间一定是因为彼此理解包容而变得更加宽广,更为默契,更可合作,尽管现在到处强调竞争,但是我始终相信融合比竞争更重要。尤其对于孩子,家长们不能一味灌输竞争意识,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怎样去欣赏比他强的人,怎样去帮助比他弱的人,如果一个孩子能真心地同情弱者赞美强者,他是不是就更有可能拥有幸福的能力? 说到底,芬兰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是平等,芬兰人认为没有一个孩子可以被拉下,这和美国崇尚的精英教育不太一样。当然芬兰的教育也并非完全没有问题,他们的教育体制对那些超长出众的孩子关注度不够,但优点在于芬兰的教育是普世的,毕竟超长的孩子是少数啊,崇尚平等的教育体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大多数孩子能获得良好的基础教育,找到自信,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这本书于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窥探到除了打破头抢资源的那种精英教育以外还有另一种更温和更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样可以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今后的幸福生活提供一种可能,尽管后者在憎多粥少的中国环境下实现的几率不高。虽然大环境不好,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家长们随波逐流和无能为力的借口。家长们可以看看芬兰的教育体系和方法是否能够被借鉴用到自身的家庭教育上。仅仅批评是解决不了中国的教育问题的,唯有行动才能一点一滴地去改变和影响身边的人甚至更多的人,从而使得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成为可能。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