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教学的恐惧?_教学勇气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教学勇气 > 怎样克服教学的恐惧?
天花板上的鱼 教学勇气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5-11 22:05:09

怎样克服教学的恐惧?

三年前刚来成都,那会儿教育对我而言还是非常新鲜的事情,大学时候学的是物流管理,却一直心心念念的想当个深度调查的记者。大四的时候机缘巧合去做了个托管班,带了几个孩子,自那才萌生要去学一学做教育的想法。大学还没毕业,便拖着我的红色旅行箱千里迢迢来到了成都,那是我第一次来这个城市,在这边无亲无友,算得上独自闯荡江湖。

抱着的心态其实是先来学学看看,没想过要长久的干这一行,毕竟从小到大我最烦的职业就是老师,总觉得老师都是站起来就给你讲一通人生大道理,然后用一种“善解人意期待你成长”的眼神瞅着你,这真是太不酷了,太像一个老妈子了,我心里是拒绝的。

来到学堂后,在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一口气基本把未来成都的朋友全都认识了,就在那时池晓突然掏出一本小白书,说这是我们第一本共读的书,我看了半天才确定它的名字叫《教学勇气》,当时我非常虔诚也非常无知,拿着这本书,决定认认真真的读完。那会儿我基本上都未经实战。从来没正经上过半节课,教学从来不是我脑中之事,有的只是飘渺的学校梦,好像可以凭空而起一所“理想学校”,而我要做的事情既不是教学也不是当个老师,我只需要怀抱着我的教育理念便行。所以刚读到第二页我基本上就懵了,完全没法和作者产生任何的共情,无论是学生还是课堂,无论是教学还是教师,这些都不是我所熟悉的东西。所以当书中在大谈特谈“真正好的教学是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时”,我发挥了十二分的想象力,去想象这究竟是何种意思。

就此这本书被我束之高阁,放在书架最下面上灰,再也没有去碰过。

2014年我们几个人聚在一起做了第一期夏令营,那是一期在开营头一天还准备就此放弃的营会,全无经验,凭的只是一颗赤诚的心。那是我做过的最累也最惊心动魄的一期夏令营,和场地方时时刻刻在斗智斗勇,几个人刚刚一起做事,摩擦不断,还不知道如何配合彼此。晚上时常是两三点才睡,只是白天和孩子在一起时,确实感觉到非常快乐。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做PPT站在学生前面讲一次课,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教学的恐惧和挫折。那一天上完课后,我一个人在营地外的小路上徘徊徘徊,感觉糟糕透了,最后还给妈妈打电话说,自己根本不适合上课,根本就不会上课。

那个时候我真的以为那将是我最后一次做夏令营最后一次上课,即使以后再做教育相关的工作,我想那肯定也是和教学毫无关系的。

然而阴差阳差,我继续留在了教育行业,这三年来接着做了很多期冬夏令营,和第一期的横冲直撞相比,现在基本上轻车熟路,和孩子们的相处大部分时候都是非常愉悦的,只是我仍旧会因为课上的不好而沮丧,在做冬夏令营的同时,我也在做教师培训和大学生的培训,但是这些培训总是让我觉得非常不对劲,感觉那些课堂不是我的课堂,而是另外一个人在用技法极力搭建的一个课堂,非常别扭,感觉不到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孩子们面前基本上是一颗心掏出来,但是在做培训时却感觉要把一颗心藏起来,似乎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性,这让我非常不自在,痛定思痛后决定先放弃。

去年夏天,突然有了机会可以筹办一个全日制学校,三年前的理想学校似乎就要实现了,经过了四处奔波找场地,置办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终于学校有了一个固定的据点。学生从开始的一个变成两个三个七个八个十个。

讲教育情怀和教育理念从来就不是一件难事,置办锅碗瓢盆找合适的场地也并非难事,最难的事情是怎么和孩子朝夕相处。真的是朝夕相处,而教育就发生在朝夕相处的每一件事里。

我也给孩子们上课,戏剧、生死学、社会调查等等,无论是哪一门课似乎都不简单。我总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冲动,想带着孩子直抵本质,去探讨最核心的东西。但是最核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它究竟在哪里?寻找它的路径究竟是怎么样的?这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和孩子们的相处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摆在那里,有时甚至要靠一些直觉。

几乎每一天我都要问自己“课究竟该怎么上?你究竟要带着孩子去到哪里?”很多时候看着前辈们的课似乎很精彩有很多技法,不禁要暗暗沮丧,觉得自己的课实在是上的笨拙,只凭借一颗真诚之心。

无论上哪一门课,基本上都是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往前延伸,相当于把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呈现在孩子面前,和孩子们的相处也是如此,完全敞开完全真实,有时候觉得这样实在是不安全,我应该躲一躲,躲在所教的东西之后,躲在教师这个身份之后。

前些天上完一节课后突然觉得自己上的实在是糟糕透顶,这种挫败感一来,没法抵挡。为此我郁闷的很,在住的房子里来回反思,却理不出头绪来。走到书架前,看来看去突然想起了《教学勇气》这本书,决定再一次读一读。时隔三年呐,这本书才又一次被我想起来。

然而这一次的阅读体验却和三年前完全不同,才读到第二页就已经有种“扎心了,老铁”的感觉....

帕尔默在第一章就跟我一样“再一次确信自己永远干不好教书这一行”,这种想法这三年我不知道有了多少回了,想改行的念头不止一回两回了,“也许在教学之外我还可以从事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我知道怎样做好的工作?”比如说去学美甲啥的....

这些年我也学了一些上课时可以用的套路,但是这些实在是不太重要了,就如帕尔默所言那样“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不仅仅是一个只用上上课的老师,而是一个要和孩子朝夕相处的人,和人相处虽有一些技法,但是真正能起作用的只能是这个人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我对自己的清晰认识才能让我认识到站在我对面的学生,不过有一点我发现自己做的似乎不错,那就是时常被我视为“笨拙“的方式,把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完全敞开在学生面前,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是如此。

当我在上生死学时,这不是一门好上的课,我也一直在寻求各种高明的技法,除此之外我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敞开在那里,无论是软弱的我勇猛的我高明的我差强人意的我,孩子全都一目了然。

这曾让我很难为情觉得非常不安全,但是我却只想这样做,当我想把自己藏起来时,总是要问自己“当初你为什么要上这门课?”是因为死亡曾让你一蹶不振让你痛苦让你脆弱也让你从中看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你才想跟孩子一起上这门课,那你怎么还能躲起来呢?

“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我曾羡慕过玩校其他老师的上课方式,他们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可以思维跳跃给孩子创造很多新奇感,然而我却做不到,我曾试图学习和模仿,却感到非常疲惫,越模仿越觉得不知道如何上课。

不仅仅是上课,每个老师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也不一样,我也曾试图模仿那些我觉得非常好的方式,然而仍旧是一样的结果。我发现无论是我的课堂还是我和孩子相处的方式都带着我强烈的个人特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我希望带给孩子的是什么,这些才真正影响着我的课堂我和孩子的相处方式。

当在读《教学勇气》时,我才突然感觉也许我不需要为自己的方式感到难为情?我那种总是情意绵绵的方式可能就是我的个性。

在帕尔默谈到恐惧时,有一种恐惧我非常感同身受“我想要铲除的恐惧根植于我需要被年轻人喜爱——这种需要可能在教师中很常见 ,但却是一种会阻止我们很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需要。这种恐惧是病态的。它使我去迎合学生,使我丢掉了我的尊严和我的方式”。

在重读《教学勇气》之前的几天,我就和身边的人忧心忡忡的谈到过这个,我担心我会不由自主想要孩子们喜欢我,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方式。

在谈到课堂上何为中心时,帕尔默的观点与我的不谋而合,学生和老师都不是中心,而是应该同时专注在一件伟大事物上,伟大事物才应该是所有人的中心。

无论哪一堂课,在戏剧课里,我们现在在读在准备排演的故事就是这个“伟大事物”,生死学课上,生命和死亡就是“伟大事物”,社会调查课上每一个当下我们正在调研的主题就是“伟大事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紧紧围绕着这些“伟大事物”,展开学教学、讨论、学习....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意思的课堂。

这本《教学勇气》也许过一两年我再一次重读,又会有不同于现在的解读,我虽笨拙,但却好在真诚,教学带来的快乐永远不会消失,同样沮丧和挫败感也永远不会消失,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当我是个年轻教师的时候,我热切地盼望这么一天:我对教学了如指掌,我如此诚挚、如此有经验、如此有力量,所以我走进任何教室的时候都不再有害怕的感觉。可是现在,我年近60岁啦,我才明白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总会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我的恐惧之中——因为在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还有我表达和行动的天地。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