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_失控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失控 > 失控的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
蓝莓兔子 失控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3-06 11:03:30

失控的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

   文/蓝莓兔子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遭遇过类似的失控局面:面对乱成一团的房间或令人头疼的成绩单、倔强叛逆、不服管教的孩子、在绝望中变得歇斯底里的自己、以及同样情绪激动、大喊大叫的孩子,被浓浓的挫败感所填满,深感教育的无力……

  这样熟悉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中上演着。或许内容不同,但形式和结果却如此相似。事实上,亲子冲突向来是导致父母困惑的最大问题,而每一次争吵和冲突,都会给亲子关系带来难以愈合的裂痕。

  或许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每一次亲子冲突,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一次痛苦改造。正如沙法丽 萨马瑞博士在《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这本书中所说:“亲子冲突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控制与管教。“父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我们去约束和纠正孩子的成长,所有歇斯底里的爆发中,都包含着父母自以为是的控制欲。

  然而,教育是长期的感化过程。孩子天生懂得随机应变,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引导,而不是操纵。

  作者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亲子教育过程中关于惩罚、规则、后果教育等主题。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19章《关于规则的规则》和第21章《避免“作业战役“》。“在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大多数冲突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我们却执着于这些次要的事情,忽视了对孩子的发展真正重要的东西。“”不要迷恋规则,并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成长。“

  是的,纪律应该遵守,但它不应该是孩子行为的唯一准则。

  读到这里,想起最近时常看到的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或完不成作业之类的原因自杀的新闻。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一个教育问题: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压力大?因为父母把所有成长过程中锦上添花的可选项目都加在孩子身上,学习、体育、艺术必须全优,一个都不能放弃。在父母这种力求完美的心态影响下,孩子的能力成为用证书和奖状去权衡并划分等级的工具,这种被优秀学生和完美主义所绑架的孩子,完全感受不到内心的幸福,而是被各种各样的作业、培训和艺术学习压得喘不过气。

  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优秀是一种能力,一种涵养,而不是用分数与证书量化的产物。家长应学会放弃,放弃与其他孩子的比较,放弃对证书与奖章的一味追求,辨别什么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需的活动,什么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选项。孩子们也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根本没有所谓的完美人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才是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每个人都有面对挫折和打击的时刻,所以失去朋友没关系,考试失利没关系,失恋没有关系,被人羞辱也没关系,没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我们需要规则和界限,但偶尔一次小小地打破规则:比如完不成作业、考试没能拿高分,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第二天太阳还是会照常升起,而你也依然拥有享受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

  此外,从这本书中也可以感受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文化差异。中国的父母比较强调礼节与规则,而美国的父母则更注重孩子的自由成长与幸福感受。比如书中的一个例子:作者为女儿玛雅精心烹调出一道蔬菜千层面作为下午茶,而女儿只看了一眼便毫无礼貌地说:“那是什么?我不会吃的。“可能许多妈妈在这种时候,会严厉地斥责孩子不懂礼貌和尊重他人,同时强调自己的付出。他们认为自己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收到高兴的感谢便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却放弃了自己的控制欲和设定剧本,选择尊重女儿的感受。父母的育儿目标不是粉碎孩子对自我的确认,而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提出合理的质疑。

  其实这种文化的参考与移植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我们理解孩子的选择,孩子也尊重父母的付出。当妈妈花费了很多心血为孩子做出一道菜时,需要放弃自己预先设定的剧本,接受孩子不喜欢的可能性(如果能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更好)。而孩子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也可以尝试采取更加委婉的方式,正如后来作者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讨论时,玛雅所表达出来的那样:“妈妈,非常感谢你的付出。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是下一次可不可以不要把蔬菜放在千层面里面?我不喜欢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吃。“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需要创造轻松舒适的氛围,减少孩子的焦虑感。不要试图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刻板无趣的小绅士和小淑女,而是让孩子成长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保持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权力,而非单纯地取悦父母或他人。

  书中另外一个对我有所触动的地方,是根据孩子的性格不同,每个孩子表达愤怒与难过的方式不同:有的沉默内敛,有的大吵大闹,有的虐待自己,有的伤害他人。这也是我们常常会忽视的一个问题,成长中的孩子不一定懂得合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是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传递内心的讯息,如同婴儿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的诉求,父母需要透过表象看实质,破译孩子不同行为背后的密码,探寻导致其行为反常的根源并解决它。

  书中关于亲子关系的观点,与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中最打动我的一个片段不谋而合。有一天,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在阳台上吐着烟圈对母亲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

  看着儿子在面前喷云吐雾,龙应台放弃了对孩子的控制和说教,强忍着内心的不适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或许,在教育这条路上,失控的并不是孩子,而往往是我们自己。如果父母能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欲,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和不完美的孩子,让他们在遵守法律、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感受后果,拥有选择自己人生和兴趣的权力,那么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舒适的亲子关系都不再是个梦。

  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实施方法的介绍过于笼统。比如P128,苏茜在解决女儿莎莉关于学习和玩耍的问题上颇费脑筋,最终她找到了帮助孩子快速从玩耍状态切换为学习状态的角色扮演办法,但具体的实施书中却并未述及。而对读者来说,实施办法显然比育儿观点更加重要。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失控的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的回应

青豆书坊 2016-03-07 10:13:04

是呀,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有自由选择权利的人至关重要

言丁丁 2016-03-06 12:58:29

孩子天生懂得随机应变,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引导,而不是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