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容易,养儿不易,教导孩子更不容易。从呱呱坠地到最后长大成人,期间,父母倾注了数之不尽的心血、精力在孩子身上。中国伦理传统是“养儿防老”,所以提倡“孝”为先,把亲子关系描述成一种利益关系,这当中当然也有其背景原因。但随着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不仅不得“养儿防老”反而生育了大批“啃老族”,能善终就算有修行有福泽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归根结底主要还是父母的角色扮演出现了差误,原本想当个“有益的父母”,最后却不小心演出“有害的父母”之角色。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感慨,自己每日辛苦劳作,从早到晚,又当孩子的饲养员,又当辅导员;既是老师,又是教练。真是太辛苦了,可是这份付出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回报,反而变忽视了。此刻,家长不免失落,心中生出一个疑问:到底养育孩子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当然,也有少数持不同态度,他们不但没有这样的困惑,而且享受与孩子生活的每一份每一秒。这样的父母当然是幸福的!我们都应当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因为这就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在成为一个“有益的父母”之前,必须正视的属于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论生育孩子之前,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孩子降生之后,我们就不得不全力以赴当好他们的守护者,帮助他们习得在这个世间生存的本领。这个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但如果只是关注到这个责任和义务,难免不会觉得委屈、难受,觉得自己原先的自由自在受到孩子出生的牵绊,而备受挫败感。但如果我们把抚育孩子的这个过程,看作是我们自己人生阶段的一种体验,何况这种体验有可能仅此一回(除非你真的很想当好多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体验新生命之诞生的奇妙,重温我们的童年,特别是当看着一个跟自己很相似又很不相似的孩子,对这个新世界用一种我们早已遗忘的眼光去看去感受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感受又怎么不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馈飨呢?
孩子从蹒跚学步,到独立踏上自己的人生旅程,其中不过20年的时间。这个期间,父母们就要充分发挥小宇宙,跟孩子斗智斗勇,把他们引导上正道。真是少点智慧都不行!但家长们毕竟不是都是育儿专家,难免遇到棘手的问题而意兴阑珊。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求助了,阅读育儿书籍就是其中一个方法。我很感恩的是,从《爸爸好习惯孩子好成绩》这本书开始,根据这本书的网上书店关联推荐,买到好几本非常有用的育儿书籍。迄今为止,这本《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也曾有过的认为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的自责,并不断被它困扰,感到无力当好一个母亲。河合隼雄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学家,不愧是育儿专家,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突破惯性思维的教导模式,展开48个问与答的亲子课程,针对父母在育儿方面(包括婴儿期到青春期)常见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虽然他没有在答案中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没有步骤一步骤二这样的实际方法给父母,但他始终用一个最明确的育儿精神指导着有疑问的父母。这个精神朴实无华:父母应该发挥自己的个性,尊重并重视孩子的个性。在这个精神指导下,鼓励父母多观察多思考,然后找出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方法。
河合隼雄作为一代日本心理学大师,着手却平易近人,没有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没有操作复杂的心理实验,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对你遇到的问题衷心地表示“这真是让人为难呀”,让为人父母的压力在这些言语中无形释放。他重视孩子的个性,却也不愿意父母因此忽略自己的人生追求,总是不断强调平衡两者的原则。在这里列举书中提及的两点,足以验证,第一,“问:养育子女该以什么为目标?答:父母务必培养出能够自己承担责任的孩子。,即自立。”第二:“问:一旦心生烦恼,就会不知所措,根本理不清头绪,我是合格的父母吗?答:能够始终保持纠结是身为成年人的条件。……拥有能够迷茫的力量很重要,我将这种力量成为‘纠结保持力’。”始终清楚自己的育儿目标,以及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烦恼和困惑的时候,如何自我解救,确实是育儿过程的不二法门。
让我这次阅读,着实是打开另一扇大门,让我瞬间满电,信心大增。推荐给所有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