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_曾国藩治学方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曾国藩治学方法 > 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Lush Life √ 曾国藩治学方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3-31 14:03:10

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我们可以为曾国藩梳理一下,他到底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都说当官要读曾国藩,我们在他身上到底要学点什么呢?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氛围里,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整个世界的人格分成两种,一种叫君子,一种叫小人;一种叫圣贤,一种叫奸贼。奸贼和小人就不必说了,祸国殃民,只为私利,当然是不好的。可是圣贤和君子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大义在手,所以就用这种道德标尺,不仅要求自己,还要求周边的所有人。

举两个例子,明朝的方孝孺和海瑞。方孝孺跟燕王朱棣之间有一段著名的对话,朱棣说,你给我写即位诏书,我要当皇上。方孝孺说,我就不写。你不写,你不怕我诛你的九族吗?你诛我十族又如何?所谓十族就是包括自己的学生。朱棣就真把他所有的亲戚,包括他的学生,全部处死了。海瑞更是如此——我清廉,一介不取;我穷,在衙门后院自己种菜吃。但与此同时,他也用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家人,甚至自己的同僚,搞得大家都很难堪,这就是曾国藩讲的“盖难为情”。 所以,圣贤和君子固然非常值得尊敬,但是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未必好。因为他的道德标准已经高到了那个样子,光芒万丈,所有周围的普通人、俗人在这种光芒的照耀下都自惭形秽,他们就会离你远远的。海瑞最后复出的时候,他只是被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搁在那里,谁都不愿意跟他共事,更别提帮助他成什么事了。

曾国藩所实践的,恰恰是儒家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内圣外王。就是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在内心里成为一个圣贤。但这还不够,这种人生还没有登顶,真正的登顶是要向外去做一番事业的。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业。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逻辑,你才能明白曾国藩一生当中最令人费解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曾国藩在当京官的时候,喜欢跟什么人搞在一起?就是后来典型的顽固派,比如说像倭仁这样的人就觉得自己是理学家、道学家,一辈子不要跟洋鬼子搞在一起,因为他承袭的是孔孟的道统。

可是,中年之后的曾国藩反而成为洋务派的代表,对一些外洋庶务所谓的“奇技淫巧”,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做出了当时士大夫当中非常罕见的开放和包容的姿态。 这是一种转变吗?

当我们深看一层的时候,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转变,而是因为曾国藩追求的就是“内圣外王”这种儒家的更高的人生境界。既然要向外追求事功,有一句话叫“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大”。所以一切可能的资源,曾国藩都不会拒绝,只要他内在还是一个圣贤就行了。

想起一本书,《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序言当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说曾国藩这个人给我们呈现出了两样东西。第一样东西:“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第二样东西:“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