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月后再读第2遍的摘录_上学真的有用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上学真的有用吗 > 9个月后再读第2遍的摘录
东琳英 上学真的有用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8-20 11:08:57

9个月后再读第2遍的摘录

对人类的行为加以控制
控制学习,以结果为核心的教学,为工作而上学,课堂与行业的结合等等。
自我异化是成功的秘诀。它并不像初听起来那样邪恶。想想看,这样的社会秩序产生不了太多令人满意的工作,而这种工作需要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当这种社会秩序趋于成熟,许许多多不满的人作为副产品被生产出来,日常生活充满了动荡不安。但是如果你被人劝说,只怪自己而不怪罪造成这种不幸的一群流氓,社会气球中易爆炸的危险气体就这样被排放掉了。
学校从追求识字,算术,有教养的简单目标过渡成为行为训练的实验室。
将死记硬背奉为金科玉律。记下所有的点,并不将这些点连成线,这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生对官方指示条件反射式的服从,而不是让人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
这种资本主义需要一个相当庞大的,没有文化根基的无产阶级来维持运转。
富兰克林是大胆智慧的课程设计家富兰克林本人造就出来的。
只要地方主义,与家长关系过于密切的社区董事会继续主导,集中化的管理永远不会发生。
《利维坦》。发现学校一直代表着精密的社会控制系统,这个见解已经有四百年之久。
任何统治,甚至包括暴君在内,必须为其属民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不然就会出现G命。强制上学是一个宏伟的就业计划。它似乎有无限的弹性,随着就业需要而伸缩自如。体形庞大的学校制度是美国最大的雇主。
学校还能保证人们忠于某种思想和态度。(至少是不想其他任何别的)它预先筛选出未来的下人,使之拥有这种忠实,或者至少使他们愿意服从。
教室并不用来生产知识,而只是消费;它不会教困在里边的人产生见解,只教他们去消费别人的意见。以前,学习的目标在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但是现在,这个观念已经被偷换下来,最终变成了:找个好工作。(我国好像从没学什么独立自主的东西)
把法定的对儿童的长期禁闭与这个国家的的经济联系起来,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大规模教育。
当年轻人被驱使去消费,而非生产(创造),当命令他们从主动变为被动
十年前,十六岁的丹妮卡离开了学校,只身前往伦敦,学习如何长时间内保持高速驾驶。你也许十六岁还在上学,可能已经上了大学一年级,指望着很久之后能够学成毕业。
中学辍学的理查德.布兰森认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是在四岁时学到的。那是一次在伦敦的远足。母亲伊芙开车带四岁的理查德到伦敦郊外一个叫Shamley Green的地方,离家好几英里,很远。理查德从来没到那儿去过,母亲停下车,问他能不能从这儿走回家。
他说行,她于是叫他下车,开始走。“母亲决意教我独立”
到十二岁,他参加了环波恩茅斯百英里自行车大赛。没上几天中学就退学了。没上大学。十九岁第一次创业成功。维珍航空,维珍唱片。即将建成第一只私人太空船。首航二百五十来个座位全部订满,每位20万美元。

建立在消费上的生活是一场灾难。
把这些辍学者当成伟大的资源,当成了不起的人,标准考试也无法驯化他们的心智,我们会敬重地对待他们。

有独立思想的人成为高效管理的障碍。从这个角度来看,留在童年才是适合日常工作的最佳方式。
十二年在学校的课桌椅上(现在则是在电视电脑上),将会把旺盛的内在精神生活变成空空荡荡的写字板。
开放式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负起责任。会导致形成健康的自尊,比起心虚的人,自信的家伙难管多了。
卡内基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交易,以牺牲人才,换取社会的稳定,以及对资本的保护。

从小的上学,致独立的意识在开始形成的阶段被削弱了。
辩(别)证(实)的心志不接受成见,总会挑战现有的观念,如果这样的人太多,对公司业务和公司政治会形成尖锐的挑战。
生产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理想,消费才是,必须受到鼓励。学校应当从小培养消费习惯,听信他人,随着铃声或喇叭声行动,而且从不迟疑,变得易受影响——确切地说,易受骗。那些坚持自己生活的人应当被公开羞辱,以警示他人。
生产(创造)自我才是生产的最高级形式。
那些远足,那些逝者的故事,使我的众多玩具相形失色。在生动的,庄严的现实面前,玩具变得无足轻重,相比之下,它们显得无比幼稚,可笑。真实的故事帮助男孩长大,而玩具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迈向成熟的艰苦过程。

真正的教育只能以自我觉悟为起点,认识真实的你,不然你将一事无成,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劳动力。

在上学中,主要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这种心灵控制使学校变得可憎,甚至带有猥亵的意味——当然,这只对部分人而言,不包括那些丧失了灵魂,只会整日讨好他人的人。
没受“教育”会阻碍你的一生,不管赚多少钱,你都会被别人盘剥利用,屡屡失败。
在我教书的第一天,一个老教师告诉我怎样管住学生,她说:“让他们难堪,他们就怕这个。臊他们,让其他孩子也去羞辱他们。”
切不可相信“多数人的主张必定正确”。
对数据提出尖锐问题的能力
独立定义问题的能力,避免臣服于官方定义。
能够迅速处理大量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提取有用内容。
若想得到你渴望的东西,排队等候是最坏的选择。
如果没有内在的坚韧和驱动力,没有机会独立,没有机会得到与社会接触的经验,没有面对过严峻的挑战,你就不能自学成才。如果我们知道应当寻找什么,我们就会发现宝贵的时间被荒废了,给我们安排的命运是一片虚空。
我强烈地感受到孩子们幼稚的表情与电视节目的内容无关,如此种种都与一个致命的算式大有关系,它从儿童的生活中把真实经验减去,换成虚拟的东西。
把年轻人投入震动神经而又令人兴奋的真实生活中。让他们进行横跨州的旅行,自己组成法庭审判自己的案件,让他们自己做生意,上公众讲坛自己去演说,参与政治。未加说教,就使得他们认识到,多少时间曾被自己浪费于坐在昏暗中看电视,玩电脑上。当这种认识扎了根,他们对电子玩偶之家的依赖就消失了。
因为教室,电子屏幕的发明,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没能长大,我们在黑暗中坐着一动不动,就这样把太多实践,犯错的宝贵时间浪费掉。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意味着生活得有目的,有你自己的目的。这意味着,愿意接受责任,把它们当作有价值的,生命所需要的滋养;像一个好公民那样行事,寻找方法和机会为所在的群体做贡献;克服你的弱点,发展心灵,智慧和精神——这其中的每一样品质都不是做个观众就能具备的。
把身体和心智花费在看屏幕上,会把注意力只局限在陌生人为你准备的快餐上,它不断产生对刺激的饥渴,而这饥渴,现实世界不能满足。
智慧的力量,富有想象的洞察力,好的性格,都在从我的教室里一点一点消失,而我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才被雇用的。
使“忠于国家”变成有条件的,使“爱国”受到质疑。
大规模教育一个最隐秘的武器——通过忽略而撒谎(更通过标准答案来让人停止思考)
了解自己是了解世界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审视自己受到的所有影响,这些影响使你成为现在的你。
没有对自我的认识,你很难把自己看作是人。
不要把他们当孩子,童年的确存在,但是在我们允许它存在之前,它早就消失了。
不要受骗上当,相信延长童年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关权力分配的秘密。如果你不买他们的账,你的孩子就会得到更多的权力。
没有了连续的时间,你无法总结整理扔过来的知识碎片,虽然可以强行记忆这些官方知识的碎片,但是时间不允许你仔细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破坏连续的时间是大规模教育的一个重要武器。
我们只能在自我的时间里构建理论,考察自己的思想,查看感知的信息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充裕的时间会提高我们行事的质量。只是一声敲门声,就断送了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忽必烈汗》又名《一个梦中的幻觉》写于1797年夏天,作者当时正因病在乡休养,一天他服了鸦片后沉沉入睡,在梦中写成一首有二三百行的长诗,醒后记忆犹新,立即将它记在纸上。可惜只记下五十多行,就因客人来访而中断,呼之欲出的百余行诗句全被遗忘了。)
远远近近的现实世界需要仔细地观察,分析和检验。这个任务是禁锢的校园,抽象的黑板难以完成的,而强制上学偷走了所需要的时间,引起了严重的伤害。人的一生中必须要有时间和空间完成这项工作,如果耽误得太久,机会就永远错过了。
只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学三十个小时,就可以学会并喜欢上读书。对任何人来说,这种技能相当简单,很容易学,只需要有强烈的动机。
因为我们这种教学方式,一个阅读迟缓的人到成年时,依然对阅读无动于衷,甚至痛恨它。
我们不要求司机去上学,只要他们能胜任就行了。


致克里斯蒂娜的诗

教育是什么?
它应使一个女孩与众不同,
而不会成为奴仆;
它应使她勇敢
迎接艰巨的挑战,找到原则
作为行路指南;
使她坚强,
不怕邪恶;
让她拥抱命运,不管它如何。
最要紧的是,引导她去发现
什么是最重要的:
如何生,如何死。

      ——约翰.泰勒.盖托

学校即监狱,监狱即学校
在美国这块原本自由的土地上,关押着全世界25%的犯人,其中90%不是刑事犯。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5%,关押自己的同胞的急迫感是其他地区的6倍,中国的7倍。
学校最多不过生产书记员和仆人。
我们的政府认为有些大公司,大得不能允许倒下人,而学校对他们来说也极其重要,重要到不能让“教育”挡它的路。
只是简单的行使自由意志,不带一点歇斯底里,诋毁和夸张,就使社会机器惊惶失措——自由意志与管理的原理格格不入。拒绝被当作劳动力比有史以来的任何G命都要激进。
巴托比计划:
在考卷上写下:我不想参加这次考试。
这个计划没有组织,形式可以有数十种,全国展开。就如W博一般。因为没有组织,没有领袖,它就会成功。如若有了专家的指导,必定会毁了自己。每个参加的人都是平等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没有区别。
向世界宣布:我不要。一开始是零星的浪花,终于形成不可抗拒的浪潮,从教室到全国。
拒绝妥协。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叫喊,只要挺直脊梁,你只需要说:
我不想参加你们的考试!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