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对谁有用?_上学真的有用吗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上学真的有用吗 > 上学,对谁有用?
Shawn™ 上学真的有用吗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5-16 16:05:13

上学,对谁有用?

    作者是一个反学校教育主义者,观点非常激进,把学校教育贬的一文不值,认为这是统治者用来禁锢民众思想的工具。此书很有阴谋论的味道,观点和前田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大力批判日本ZF愚民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作者倡导开放式教育,鼓励学生应做到批判和独立思考。这本书自身就是一篇向美国教育制度宣战的战斗檄文。
    

    看看这个:17岁女生只上过8年学 被美7所大学录取
    http://edu.ifeng.com/abroad/detail_2011_05/20/6520079_0.shtml
    
    再看看ted.com 的这个演讲:
    Ken Robinson says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http://www.ted.com/talks/ken_robinson_says_schools_kill_creativity.html
    
    Sir Ken Robinson: 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http://www.ted.com/talks/sir_ken_robinson_bring_on_the_revolution.html
    
    学校教育有一个弊端:就是过于将人同质化,对个人特质的忽视甚至否定,特别是应试教育。由于基因,环境,他人影响等多方面因素,造就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有些是可以被看成“潜能”或“天赋”的,标准化教育强行抹平差异,否定个体价值,从宏观看,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微观看,也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

    借这本书,结合我们的教育状况,我们应该思考:
    1.从学校教育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些知识真的需要我们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吗?
    3.当我们离开学校后,我们又舍弃了多少知识,能否鉴定这些丢掉的知识属于无用的?
    4.在学校中,其实有多少知识是我们自己自学来的?
    5.从学校教育中,学到了什么技能,或者方法论?
    6.对于能力的培养,学校做到了吗?比如:注意力,意志力,阅读理解,自制力,人际沟通,语言表达,记忆力等等。。。
    7.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是否被强行灌输了意识形态,它经过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吗?
    8.最关键的: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是否正确,经得起考验吗?

    而且,考虑到人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擅长听觉学习,有的擅长视觉学习,有的则需要双向沟通,那么,学校的教学方式能适应到所有人吗?教学中,除了单向的知识灌输以外有没有双向的反馈机制呢?还有,标准化的学校总是采用标准化的考核方式,各个学科都要全面发展。可是,一个稀有的数学天才却要在自己的短板(也许是体育)上浪费一大堆精力,而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数学,面对的却是和普通学生一样的考卷。一个简单的例子,爱因斯坦小时候在德国接受教育时被刷成差生,后来转到瑞士后才逐渐好转。
      
      最后,我想说一下最不公平的一点:有些国家的学校过于强调竞争意识,(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等),赢者可以用到更好的资源,而弱者则淘汰。但是,此机制应用时间是在一个人最具可塑性的时期(6岁-18岁)。你能根据一个10岁儿童的考试成绩判断他未来20年后在社会中的成绩吗?显然不能!但是标准化的考试在层层设卡,他通过了也许有机会成为一名建筑师,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如果他小时候没有适应这种考试的话,那么他可能久只能在工地搬砖头了。另外,如果考核与资源过度挂钩,再加上监督机制缺失的话,又很容易滋生教育腐败,这样,不公平现象又加剧了。
      
      逆向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强调“竞争”转为强调“合作”呢?现在社会上很多项目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们都是团队努力的结果。如果从小就开始培养,那多好啊。孩子们可以在团队合作中优势互补学习互帮互助,发挥创造力,学会了分享,学会了沟通,学会了演示,有的甚至还能锻炼领导力,学习管理。而这些,都是到社会后及其有用的软技能。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享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而是强行使用标准化纸面考核,让他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博弈中痛苦呢?




    显然,是时候需要一场变革了。。。


    我个人认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既有大规模、全面的、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以保证学生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知识;也要有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的家庭教育,使得学生有个性化的成长和独立的人格;更要有完全自由的、开放式的、终身的自我教育和职业教育,学会独立思考,健全心智,学习与工作,生活相关的知识。
    
    这里容我大胆预测:在未来三四十年后,一场新技术革命将会带动它一起改变。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制造的成熟和普及,还有商业社会对人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极度渴求,将不得不从技术和制度上倒逼教育的大变革。
    
===================================================

    此书虽过于激进,但仍有可取之处。下面是一些记录书中的笔记:
    

    亚历山大·英格利斯对现代学校实际作用的归纳总结:

    1.修正或调节的作用。学校应当建立固定的、反射性的服从权威的习惯,这需要完全摒除批判性的判断。有人主张学校应教授有趣、有用的内容,这当然不予采纳。因为,只有让学校学做无聊、愚蠢的事情,才能检验出学生是否具有条件反射式的服从。

    2.整合的作用。或许也可称为协同的作用,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尽量使儿童彼此相像。协同一致的人是可以预期的,因而容易控制。对于那些想要驾驭和操纵劳动力大军的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

    3.分析和指导的作用。学校意味着学生的社会角色,通过统计数字及事件记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就像你的永久记录,是的,你确实拥有这样的记录。

    4.分拣的作用。一旦社会角色被分析出来,孩子们就被分类,按照他们对社会机器的价值而加以训练。所谓“发挥个人的做大作用”,仅止于此。

    5.选拔的作用。这与人的选择无关,而是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所谓的物竟天择。总之,这意味着有意识地改良物种。学校会给不合竞争的品种贴上标签:低分、补习班,以及其他种种处罚。这些足以使同龄人对他们另眼相看,视之为劣等,有效地将他们逐出牌局。所有种种小羞辱自一年级就开始实行,它的目的在于:将泥沙冲入下水道。

    6.预备教育的作用。以种种规则限制的社会体系需要一个精英管理集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一小部分儿童被悄悄地传授以如何管理这个社会的知识,学习如何监视、控制一群被故意愚化得、拔去爪牙的民众。如此这般,政府便不会遇到挑战,而公司永不缺乏听话的劳动力。





    作者自己借写给孙女的信,提出了八个衡量教育的指标


1.自我认知:这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个,你就会迷失,一生总在犯错误。现在你应当有足够的内省,知道自己的特点:你的天性、优点、缺点、幸与不幸。在这方面,你的中学给了你怎样的帮助。


2.观察:你对所有的环境的观察力应当无比敏锐,只要你愿意,你能够像相机或录音机一样,准确地记取数据。你能“读懂”每个年龄、每个地方吗?还是需要借助别人的话来领会其中的含义?


3.反馈:你是不是受过严格训练,能根据他人的反应以及周边环境的信号来认识你自己的个性?你还接受批评和评价它们时,有没有困难?如果你先前信奉考试分数、教师给星星之类,当发现学校教的东西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时,你肯定会大吃一惊。


4.分析:面对一个新问题,你能否不依靠专家,把它的结构和过程分解,发现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并考虑进外界的影响?


5.反映:你是否学会既当别人,又是你自己?你能否随时变成一条变色龙?跟多数人不同,你有裹紧的一身皮,能否在任何群体(甚至是你敌人的群体)进出自如,却仍然保留了你自己?


6.表达:你有没有自己的声音?能否以写作或发言的方式清楚、有力地表达出来?没有这样的声音,你争取同盟的力量就会微乎其微,被一些表达力较强的人淹没?


7.判断:你能否在判断时不加个人好恶?能否洞察真伪?你有多少机会培养判断力,并使它受到检验?


8.增添价值:你能否给每次经历、每个加入的群体增加价值?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