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理想教育_学校在窗外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学校在窗外 > 理想主义者的理想教育
冰冰 学校在窗外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8-11 07:08:38

理想主义者的理想教育

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莫过于在台湾也有本书作者一样对教育怀有如此单纯美好的理想主义者。其对教育的哲学反思深刻透彻,对社区教育的实践积极热情,尽管面临体制问题,但他们朝着理想迈进了一些。
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孩子为什么去学校?通过大江健三郎的故事引出学生去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与世界连接、进而认识自我。其中讲的一个故事非常动人,我摘录如下:
P25
詹姆斯.塞柏(James Thurber)所写的童话《好多月亮》(Many moons):
“没有人能帮我。”
悲伤的国王,继续对弹琴的小丑诉说着:“月亮马上要升上来了,它将照进公主莲娜的卧室。公主马上会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并没有被摘下来挂在她的脖子的项链上。弹点曲子吧!弹点悲伤的,当公主看到月亮的时候,她又会生病。”
小公主莲娜刚刚病愈,因为国王送了月亮给她。当她还在病床上时,国王问她喜欢什么。她说给了她月亮,她的病便会好起来。国王找宫廷的大臣、巫师与数学家去想办法去摘下月亮,但是每个人都摇头说月亮太大太远。倒是那个在宫廷里弹琴以娱乐国王的小丑直直地走进小公主的卧室去问小公主:
“你觉得月亮有多大?”
“比我的拇指甲还小一点,因为我伸出手对着月亮比对,它就那么个大小。”
“那么它有多远?”
“不会比窗口的大树还高,因为有时候它被树钩在那树梢上。”
“那很容易,我会爬到树上把月亮摘下来给你。”
弹琴的小丑想了想,又问:
“月亮用什么做的呢?”
“用金子啊,真傻。”
小丑请铁匠依样做了月亮,穿成项链,让小公主挂在脖子上,隔天小公主的病便好了起来。
但国王仍很忧虑:到晚上月亮升了上来,小公主将发现脖子上的月亮不是真正的月亮,小公主又会生病。国王又找了宫廷的大臣、巫师与数学家想办法。最后悲伤的国王才召来弹琴的小丑。要他弹悲伤的曲调,帮他解忧。
弹琴的小丑问:
“你的那些博学的人都怎么说?”
“他们都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月亮藏起来,好让小公主不再生病。”
小丑弹了轻柔的曲调说:
“你的那些博学的人知道所有的事。如果他们都说不能把月亮藏起来,那月亮便不能被藏起来。”
国王喟叹不已,把脸埋在手心里,小丑的手指停止了拨琴说:
“当你的那些博学的人说月亮太大太远的时候,是谁告诉我们怎么去摘下它的?是小公主莲娜,所有小公主莲娜比你的那些博学的人还聪明,她比他们更懂得月亮。所有我要去问她。”
小公主正躺在床上看着窗外天上的月亮,手中拿着小丑摘下来送给她的月亮。小丑非常难过,眼里饱含泪水。
“告诉我,公主莲娜。”
他悲伤地说:
“月亮怎么还会在天上发光?它不是已经被摘下来放在你的手中?”
公主看着他,笑出声来:
“这还不简单吗?当我掉了一颗牙齿,一颗新的牙不又长在它原来的地方吗?”
“啊!对啊!当森林中的独角兽头上的角折断时,一只新的角又会长在它的头上。”
    “是的,当庭院里的园丁剪下花朵,新的花朵又会长在原来的枝头上。……我想每一件事情都这样。……”
公主的声音渐渐变得细弱,小丑发现她已睡着。轻轻地,他替睡梦中的公主盖好棉被,走向窗外的月亮。
作者黄武雄对此的反思如下:
   国王的问题并不是要摘下月亮,而是要满足公主摘下月亮的愿望,让公主病愈。两个问题被混淆了。这是理性思考者犯的错误,他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忘掉了原来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我插入一句,黄武雄是台大数学系的教授,但在本书中显示出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每处援引都有非常的意趣、分析精辟入理,使我忍不住啧啧赞叹。
    借这个故事,黄武雄批判了学校理性教育的弊端是“工具理性化”,使理性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越来越远离其思考的本质核心。为批判这种倾向,一些激进的人,甚至主张废除学校。
P55
伊凡.伊里奇说:大部分我们所认知的东西都是在学校之外学会的,大多数(有效)的学习都是学生自己进行的。我们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说话、学习思考、学习爱、学习感知、学习游戏、学习诅咒、学习政治与学习干活。连教师日夜照料的儿童也不例外。孤儿也好、智障儿也好、甚至教师自己家的子女也好,都在专为他们设计的教育课程之外,学到他们后来学到的大部分东西。
在第二篇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中,黄武雄指出学校应该做而且只做的两件事是:打开人的经验,培养抽象能力。关于前者,他说:
P51未受教育的人,虽然对周边的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但他的经验世界太小,没有太多机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拿来与别人在不同时空下的经验,相互印证,因而看待事情只陷入自己的特殊经验。这使得他的内在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
关于后者,他解释道:
P72
抽象的思考要有几个条件:
要能遗忘不相干的因素,分离出关键性的概念。
要能脱离具体情境。
要能在头脑中,在看不到摸不到的世界里进行抽象概念的操作与思考。
抽象出来的概念或关联,要具普遍性。
要从抽象中发展新的想象,并不断从想象世界汲取灵感去深化抽象。到一定阶段之后,抽象能力与想象力是要一起发展的。
而学校的任务就是将打开人的经验和发展抽象能力这两者相互贯通,同时进行。
第三篇 知识是人的创造经验中,作者谈及了通识教育,使我想起我们的大学近些年来也在倡导的通识教育。作者大胆提出了与现在截然不同的,培养“通才”的课程设计,其变革程度之大让人吃惊。然而台湾一样存在来自当局的压力,使得这些改革最后成为在选修课上的一点微调,未起到变革教育的根本作用。因此作者从九十年代开始又开始了社区大学的实践。
P86
社区大学本身深层的意义,一则是解放知识,另一则便是催生公民社会。
在社区大学,从事知识解放的意义在于白话知识,把知识重新定位,还给它本来面目,让人经由社区大学的课程研习,更真实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纽带关系。社区大学不是由精英阶层再教育民众的所谓成人教育,而是以重构的知识为基础,从事经验交流的开放学校。在这里,不同先天条件、不同经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通过共读——思辨——讨论——实践的密集互动,相互教育、相互启蒙;一方面促发人的知性成熟,使人能更真实地面对自己与世界,从而进行社会内在反省,另一方面亦充实人的生活内容与技能。假以时日,有望由下而上形成台湾的新文化与新价值,并为未来的公民社会铺路。
P87
传统学校里教的知识,是套装知识。套装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什么是“套装知识”?把人所认识的世界的整体形态,经大幅筛选,抽掉个人的特殊经验,留下那些较被公认的基础材料,再经分门化、客观化、抽象化、系统化,甚至标准化的细密处理,编制而成的知识体系,便是所谓的套装知识。一般来说,教科书上所铺陈的材料,是套装知识的典型。数学与语文的系列课程,尤其是典型中的典型。
P90-91
套装知识帮助人取得文凭,谋求生路,但无助于人的知性成熟。人的知性成熟,需要学习者融入前人文明创造活动的深度经验中,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的套装知识通常只提供知识的骨架,没有血肉。这便是为什么今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力常受诟病的原因。
只学套装知识,人的意识会趋向工具化,因为套装知识的提炼过程经常以其工具性为主要考虑。语文与数学教材反复强调操作性演练,鲜少着重思维启发的编排。这样的编排充分透露其工具性的本质。同时套装知识的训练,也容易使人的思维技术化,尤其套装知识由简而繁、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最适合培养规范性的专门技术人员。另外,由于套装知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使其内容与结论看来不容置疑。但长期接受纯粹套装知识的训练会使人走入专断主义,使人的思维变得教条。
社区大学应强调经验知识。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教学,社区大学应融合经验知识与套装知识,让彼此相互渗透,(其分量也调整为七比三左右——经验七,套装三),使套装知识不再成为知识唯一的内容。一些代表套装知识的概论性课程,如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理化概论、教育哲学、艺术史等,仍不妨在社区大学讲授,使一些学习者可以取得该领域较全面的知识。但社区大学更须着重专题阅读与讨论、着重某些思想流派的论述,直接切入问题核心;或着重前人创造活动的经验历程,使学习者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迎接、去印证,或去批判不同时空下他人的经验精华,而非单向输入、照单全收。
在社区大学的学术课程中,我们提出几个刻画经验知识的原则:
问题中心
经验穿透
回归根本问题

第四篇是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访谈,其中有的内容甚至是采用剧本的写法,借苏格拉底与安底思的对话来反思台湾教改难以推进的原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总之,本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作者的抽象思维能力令人惊叹,使人读了以后心情开朗、并且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是一本展现了了很强的思维能力的佳作。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理想主义者的理想教育”的回应

TOSH 2013-03-17 08:45:10

尽管部分章节读来吃力,但还是能带来不少思考。

伪科学 2013-01-05 18:50:57

有很多地方理论性太强,读起来很吃力。

贵小柔 2011-08-24 09:01:58

亲爱的,看了你的评价之后,我打算买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