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给孩子涂上什么底色_校长日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校长日记 > 你想给孩子涂上什么底色
林恩 校长日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1-20 16:11:21

你想给孩子涂上什么底色

一个中国人到一所位于硅谷中心的知名国际学校(法国背景)当小学部校长,这其中好玩的故事非常多,以日记的形式钱校长回忆了他这段期间的经历,有笑有泪对了还有血(小朋友之间的打架),有和学生、家长和同事之间的各种交往。钱校长写作功底了得,读起来很顺,一看停不下,两个晚上看完。

更多的是我想分享钱校长里面的一些有关教育,尤其是中国人如何面对国际化教育的挑战,这一部分,作为一个一岁半孩子的妈,我获益良多。

国家要改革民营资本办义务教育的消息已经坐实,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这个阶段,不存在公立和私立教育之分,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趋同。不想让孩子接受国内教育的父母一早就做好准备,给孩子准备移民或者海外身份,后者可以让孩子去报读专门接受外籍人士的国际学校,因为根据中国法律,这种国际学校不得接受中国籍人士。

那些不想移民过着候鸟生活的父母,多半会选择让孩子在不离开中国土地上能接受国际教育——就读国际学校,而国际学校里面主流的教学方式就是IB。IB应该可以满足中国家长追求国际化教育的要求,钱校长也认可IB的教育理念,问题在于“但是恰恰就是因为IB过度地强调了统一标准及全球无缝转接,它也从根本上阻碍了本土化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跟中国接轨’。”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你把孩子送上了国际舞台,但是他的根在哪里?资中筠把这个根,称为“精神家园”——只是在环境改变、迷雾散去后,自己可以有些思考的时候,还有一个精神家园可以回去。这也是我一直非常纠结的问题。

下周我已经约好去参观英国人学校,给Mat安排上perschool,我坚持不走国内的应试教育,已经确定是全家的共识,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你如何向孩子讲述他身处的文化?在这里我第二个坚持就是不可能完全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我很清楚,Mat是一个拿美国护照,移民加国的中国人。看得太多中国家长片面追求国际化教育,以为把孩子扔在美式教育环境中就万事大吉,等到孩子成长成香蕉人,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了解,甚至鄙视中国文化的时候,很多中国家长后悔不已。

对孩子而言,他失去了身份认同。哦,那些不知道是第几代移民的香蕉人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了。钱校长在书中的原话是:“以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教育中国孩子,从长远看肯定是有隐患的。以放弃母语和“文化母语”为代价仅仅换来一口流利的英语,或提前适应西方生活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就是这个意思。

钱校长还提到“底色”——在孩子绽放出专属于他们的缤纷色彩之前,先为他们涂上一层浓浓的中华文化底色,让他们能够坦然欣然地接受一种专属于炎黄后裔的本土教育,养成一个中国孩子、一个东方的知识分子该有的人文素养的审美标准。

这点我不能再赞同更多,孩子的底色,肯定是家长负责的,学校教育不过是修修补补而已。作为家长,你想要给你的孩子上什么样的底色,就决定了他什么样的人,而且这个底色,要越早上越好。

资中筠也提到过,她回想自己的“这性格与底色,来源于哪里?我也曾在1949年之后,经历各种思想改造和政治运动,有过迷失、狂热和迷信。只是在环境改变、迷雾散去后,自己可以有些思考的时候,还有一个精神家园可以回去。这个家园来自哪里?还是从中小学时塑造的。也就是涂上了人格的底色,是什么东西呢?是很平常的东西,是中国传綂的道德伦理和西学东渐以后的自由民主博爱融合的人格教育”。

没错,钱校长也提到,刻意去区分中式教育西式教育没有意义,因为好的教育关于人性方面肯定是共通的。因此,他也提到,“我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本土文化和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而不再是单纯寄望用西方教育理念来取代或改良中国教育的现状”。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钱校长在书中提到,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斯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撰文,评价中国“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他总结,“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在私塾打的国学底子,青年时期才留的洋”。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这些大师是在私塾打的国学底子,如果是在现在的9年义务教育下打的底子,那结果又会如何?

不寒而栗。

PS 钱校长提到的其他教育理念也非常受用!我整理了笔记,链接如下: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0311424/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