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大言说不得,只留天地两苍茫_我读天下无字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我读天下无字书 > 竟有大言说不得,只留天地两苍茫
Danys ┇┇ 蓄须专用 我读天下无字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2-23 14:02:53

竟有大言说不得,只留天地两苍茫

《我读天下无字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初拿到丁学良先生的这本小书,并未看清它的面貌。待到翻开一看,才顿觉动容——这可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小书”,而是自有真意在其中的大作!
容易忽视它的一个原因,是读者并非都是经济学界、政治领域达人,所以不识得丁学良的庐山真面目。

丁学良究竟何人?他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社会学”,包括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和全球化。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环太平洋诸国家和地区从事比较现代化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工作于哈佛大学本科生院、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这可不是一位普通文学作家啊。

丁学良进入内地公众视野,是从2005年10月他对中国经济形状和经济学家放狠话开始。
那一年,中国主流经济学家遭到前所未有的否决与棒喝,他们的各种“预言”迅速成为被事实击碎的笑话。《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7日的调查显示:“中国最受信任学者”只有郎咸平和吴敬琏两位。在公众的心目中,经济学家已经不再是可以信任的群体。恰在此时,身为香港知识分子的丁学良教授对国内媒体撂下这样几句刺耳的话:“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
他的不客气是例来的直言不讳,但更是因为有这个资格和底气来发言。

在本书里,读者可以循着章节,了解丁学良是如何从国内自幼失怙、早年贫苦、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意外地来到美国彼邦,又是如何在异国求学的巨大压力下挣扎奋进,最终遍阅群书、自成一家。于是就不难理解,在深刻地认识到哈佛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相当于北大加清华在中国的地位)的优秀之后,在师从政治学家中国问题专家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社会学大家贝尔(Daniel Bell)、经济学大才子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等国际著名专家之后,在系统地研究了的现当代社会历史变迁、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现代化和地缘政治、军事、宗教的内在关系,尤其是对比和分析了东西方社会的各种异同之后,丁学良的确是一位够得上级别、站得住脚跟、说得起狠话的人物。
如果说丁学良对国内经济学家学术能力的评价,恰当地反映了彼时经济发展的状况,吻合了中国民间社会对经济学界的普遍不满,那其实只是他偶尔展露的峥嵘一角。他在经济体系其它方面的言论更加专业、激烈、直接,这使他成为一些公共场合不受欢迎的发言者,也使他成为大众关注的经济界学术明星。然而戴着这样光环,这本《我读天下无字书》却不是他讨论天下时事兴亡的专业书,也不是一本艰深的经济学术著作,而是在治学之外,对自己游学天下的深情回顾。
看过丁先生的文字后,读者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受媒体和公众欢迎。他健谈、会谈,也愿意谈。所以他能一语中的,把微观的市场行为提纲挈领为宏观的金融暗流,把佶屈聱牙的术语化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特别难得的,他还是一位把中文字热爱到不行的学者。当年在英语环境里咬牙苦读,既要过语言关、又要过课业关,但是仍坚持在一天中拿出半小时写一写中文。只因陶醉于中文写作的美感,那种调配语言的流畅自如……就这样他一直身体力行地贯彻中文写作至今,出版的中文和英文专业书一样多;而在专业之外,为宣传理想教育、普及社会新知,他还撰写了不少中文著作,如《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不敢恭维——游学世界看中国》等等。

综观丁学良的一生,或许更能读懂这本《我读天下无字书》。书中他逐一回忆了和各位恩师的交往历程,在留学中的酸甜苦辣,游走世界各地的见闻感悟,其实都在谆谆教诲年轻的朋友,如何建设一个合理、优秀的知识体系,如何寻找恰当的角度看世界、观天下。而这些愿望,都来源于他亲身感受到的那些大师,那些当年不分国别、不计得失教导他的教授专家,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愿意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所学所得无私地传授给后辈。
正如书中所说:“他(贝尔先生)最早使我领悟到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大学之蕴涵,即大师和大学的不可分割性”。欲成大师,先成大学;欲得大学,则先要有天地无私的境界,和悲天悯人的胸怀。在这本书里,读者就能体会到一位大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智慧和眼界。

看丁学良的书,真让人心旷神怡,不止是为他笔下的异域风光,更为他一腔浓郁的现世情怀。他是那样地赞美良好的学术环境、博学多才的师长同侪,使读者恨不能立即融入到他的世界中去领会一下。而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精神力量,以及对人类教育事业的由衷热爱、对人类未来的蓬勃希望,使我们看到一位学者对这世界的爱——那真不是一点小爱,而是对这整个人类的博爱的体现,是使我们的世界不崩溃、理想不枯萎的心灵之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精彩看点:
1、 读“天下”这本无字的大书,无始亦无终,无边又无际。是用大脑读,更是用灵魂读。
2、 在培养研究生为主的第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里,同一学科的训练大纲都有一些基本的相似点。以哈佛大学社会学的博士训练大纲为例:
第一关是需要修12门半学年的课,8门本系,4门外系。这意味着入学后的至少头两年100%的时间都被课程占据了;
第二关是资格论文,第二学年结束时交3篇,以证明基本掌握了该领域研究和分析的思路和方向;
第三关是博士“资格大考”,通常在第二学年末或第三学年初举行。对选定的两个分支领域选书重点阅读,并各写一篇三四十页的“陈述”,以证明对构成该领域实质的那些成就和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和独立的见解,对今后的专业方向和学术研究的突破口有明确的设想。特别的,还要提交一门课程的教学纲要,假设自己在大学开这门课应做哪些工作,以培养作为高级教学人员的能力。只有两篇长文和纲要够格,才可以口试,以争取到“博士候选人”资格。
之后就是博士阶段的鬼门关:“资格大考”。只有考试通过,才有资格做博士论文。
如果以上难关统统生存下来,才进入第四关,写作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型人才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3、 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全美乃至世界一流的学院,与国内大量挂着“大学”牌子、实为单一专科或者单一学系的学校何止天差地别!最简单的一点,哈佛的一年级本科新生是唯一被允许、也是必须住在校内的学生,并且被安排在校长办公室附近——马萨诸塞楼只有一层是校长办公室,其它则都是新生宿舍。学校是把他们当成自家最小的孩子,放在最宝贝的地方,天天可以和校长见面。反观国内的许多大学,倒是把一年级新生“放逐”到近郊、外地的分校区,此政策的居心即可见一斑!
4、 身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丁学良又走过了出国留学、世界游学的轨迹,直至定点在香港这个中国“孤城”。他对中国的认识,也算跨越了多个角度。例如他就指出中国是一个不断毁掉自己历史的国家:美国从来不敢吹嘘自己历史悠久,但却把自己的文明的每一个时段都保存得很好;中国成天赞叹自己的三千年、五千年文明,却不放过任何一点稍微有年份的东西:建筑、道路、树木、文化遗产……别说上千年前的古迹,就是前三四十年的遗迹都在大片大片地消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5、 近几十年来,中国越来越作为经济的新兴一极,和世界发生着摩擦和矛盾。作者认为,中国对外国尤其是美国,最深最根本的误解,可能不一定在政治行为的层次,而是在宗教的层次。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是强大、深刻而全面的;而中国近来的无神论无信仰状态,导致双方在经济、贸易、意识形态等几乎所有领域都产生根本性的误差。要想减少同国际交往的纠纷,认真研究宗教对外国社会、政治、文化、家庭的影响是必须先修的功课。
6、 在所有的交往中,作者都可称得上“往来无白丁”。甚至他宿舍的前任住户,都是国际著名作曲家谭盾。不过和王小波、李银河的那一段邻里之交,仍值得一提。学术八卦是这样的:作为陪读的王小波在家不干活、在外干不了活(一怒炒老板之类);本来专职读博士的李银河则身兼多职,在外打工求学、在家脏活累活全包……直到有一天,王小波得了台湾《联合报》文学大奖,中国邻居们才知道原来王小二不是个吃闲饭的。——或者可以这样解读: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他是做菜的、还是吃饭的;一个家庭的相处,同样不在于谁是做菜的、而谁是吃饭的……

(本文原载于央视网络:http://blog.cntv.cn/17605957-3189065.html)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竟有大言说不得,只留天地两苍茫”的回应

天天天天 2012-02-23 14:33:25

先点有用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