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不要给自己的标准定得太高,要宽容地对待自己,尤其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要理会那些贸然提出的建议和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别人确信无疑的东西,对你却不一定有帮助;不要总强迫自己解读孩子的想法或者读懂孩子的言行,也不要每时每刻都去探寻孩子每种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更不要因为没有理解孩子传达的信息而产生挫败感;父母间不要统一什么“战线”,但也不要为了争当更好的家长而在孩子面前竞争;为了治愈自己心中的伤痕,更好地帮助孩子,不要再将自己的父母理想化,要敢于承认:他们曾经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曾经不公平地对待我们;不要掩盖生活中的困难,不要回避自己生活中的灰暗地带,而要对孩子说出所有的真相,不要让他承担与他无关的责任,承受原本属于你的压力;不要因为孩子让自己感到压抑,要有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让自己感到幸福……
不要试图让孩子停止哭泣,不要让孩子的情感流露中断,让自己成为接纳孩子情绪的容器;不要对孩子的想法和举动妄加评论;不要说“你又在赌气”或者“你什么时候不赌气,什么时候来吃饭”这类话;即使孩子真的撒了谎,也不要指责他;不要过分逼迫孩子变得“勇敢”,不要直接强迫孩子面对内心的恐惧;不要把某种“负面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即使他表现得的确不尽如人意;不要不分场合、不问缘由地站在老师一边,不要对老师的专断、不公、讽刺和威胁轻描淡写;不要坚持己见;不要守在旁边监视孩子的“成绩”;不要担心孩子会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不要把孩子托付给一个对他毫不了解的人,哪怕你对这个人非常信任;不要不道别就离开孩子;不要把我们的孩子当孩子看待……
这本书里有太多的“不要”,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初看时,也许困惑,也许释然,也许欣慰,也许焦虑,也许恍然大悟,也许百思不解……不管我们的情绪因这些“不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会将我们带入深深的思考中。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思绪会逐步清晰,直到豁然开朗。可以说,作者真正做到了使本书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最适合我们自己的育儿之路。她知道,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明确方向,而不是具体的什么建议。
在这本书中,我们应该都可以找到让生活更加幸福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