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编后记_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 > 《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编后记
小雨 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1-27 17:01:28

《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编后记

认识郭初阳始于偶然。2012年,我偶然地被任命为“新童年启蒙书”的编辑,偶然地认识了郭初阳一行人,偶然地开始了朋友般的交往。
而事件的后续则出于必然。因我对世界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对教育问题一知半解的见解,以及我所在的颇有口碑的出版社,我又必然地成为了“郭初阳 著”的责编。
郭老师在一次论坛上的发言,我很想以此来作为偷懒的借口:“一个教师上完了他的课,评议的权利,应当交予他人”。同样地,一个编辑做完了她的稿子,剩下的事情,也可以交给他人了嘛。
可惜教师不需要推广课堂,编辑却正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所以这个任务,就变得很不容易逃掉了。
 
一、从第一本书到越读馆
我个人很喜欢责编的上一本书,《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那里面有着不少金句。“师生是幸运的同路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课堂是向着真理直跑的旅程。”“教书则面临着‘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一如‘徒步穿行在高速公路上’。”“从四书五经开不出现代哲学,从《九章算术》也培养不了现代数学家。用传统教材培养现代公民,正如在戈壁植树,企望树木存活开花结果。然而戈壁只能培养骆驼草。”“生活与文学有着各自的原则:生活要尽量计算成本与收益,坚持精力节省原则;文学要尽量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敏感,‘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坚持陌生化原则。” ……如果说《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这两本是对郭初阳课堂的示范,那么在《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里,他更多呈现了阅读之于他的影响,以及对教育的批判性思考。
在这些思考里,我最为喜欢反复阅读的,是郭初阳对教师身份的界定。这一章被我排在了书的最后一节,处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可见私人的偏好,和对选题的市场判断,其实偶尔(甚至是经常性的)也会本末倒置。虽然我没当过老师,可我想象,中国的教师有着三重焦虑,其一是对于教师这一表演性身份的焦虑,其二是成为庞大应试体系中助推一员的焦虑,其三是自身学养与授课深度的匹配焦虑。想成为一名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
教师身份的界定,看似是专业素养问题,其实直指隐秘的内心。即是说,暗含的哲学命题是:“我是谁?我该怎样过我的生活?”一个不断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与思考的人,必会得到自己的答案,从而走向更远的远方。这种思维方式,我再熟悉不过,这也是为什么身为外行,我却独独偏爱这一章的缘由。
在陆陆续续写完这些文章的同时,郭初阳也加入了越读馆。《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编辑出版的时候,他和童蓓蓓、肖贞两位老师的创意写作课,其实已在成形之中。一个人的风暴,引来了更多人的加入,最终成为杭州某处课堂里,一群人的思想狂欢。
 
二、一本书的生成
最初这本书,只是若干作文单元的样子,我们甚至犹疑把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写作放入同一本书里,会让买书的人不知所措。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而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在现有的材料下,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这个师生“学习共同体”所经历的精彩课堂,并且尽可能清晰地提示读者,去发现其间的材料构成和教学理路,从而构建出自己的课堂,写作自己的故事,以及发掘更多的自由创意?
冷玉斌老师后来写了一篇书评,我非常喜欢。他极为直接地按照这个预设补足了书中的空白,从创意写作课堂的本质、设计过程和完成效果进行了评判。
“(越读馆的)创意写作……永远不会停留在技巧层面,而是透过技巧提升了思维品质,创出更多更多真实出自孩子内心的‘意’来,成长与推动的,是一个个快乐少年人。” “想起上一次坐在郭老师课堂上,那节课,他教的是儒勒·列那尔的两则小品,用了简洁的设计,来将列那尔动物小品的妙处解说给学生明了——准确地说,是指点学生自我明了,接着就进入写作行动,播放了一组视频,记得有屎壳螂,瓢虫,学生根据刚刚发现的列那尔的写作特色与手法,进行写作。就是这样简洁与明确。写作不可教?我看郭老师实在是教了他可教的。”论述生动而透彻,也使我开心,看来全书章节的编排与教师手记的补足,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
冷玉斌老师还讲了他对各作文单元的感受,“第一幕中,我个人觉得‘当世界年纪小’一单元,所解放之能量最为可观。”“就单元设计而言,未来这个名字是否真会用到孩子的孩子身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浩瀚时空感带来的对言语生命的激活。”“模仿绝非原创的坟墓,恰恰相反,一个高度模仿的习作(逐字逐句,甚至精确到标点的模仿),一定是深具创造性的,激动人心的作品。”……这些评论或引用都一语中的,点出了创意写作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意义所在。
当我15年12月坐在台下,再次听郭初阳的公开课时,我对课堂的流动突然有了新的理解。有时候,作为编辑,我也需要放弃对作品整体把控的追求,“计白当黑”,把一本书的最后一段旅程交给读者,在读者与读者的“流动”中,完成它独特的阅读使命。

三、好的写作
小狐在书中写道:“写作不易……将各种如烟雾漂浮氤氲的感觉固化为文字实体,要燃烧许多能量,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算一件轻松的事情。”的确,当我想要写点什么时,常常因为捕捉不了而放弃。因此我惊异于这些孩子的写作,诚恳,真实,有趣,滔滔不绝。尤其是初中的孩子,不少写作单元中,所展现的思想与文字成熟度,不亚于一个成年人。比如“性格素描”,仿写的是卡内蒂的《耳证人》,郭初阳第二本书《颠狂与谨守》序言“舐卷先生”也是这本书里文章的模仿,可见他偏爱之甚。此次师生同台竞技,教师倾囊相授,学生的表现也毫不逊色。
当我就初中孩子的杰出表现请教郭老师时,他说,确实,从小学到初中,有一个质的飞跃。在越读馆,小学是儿童文学,初中是世界经典的轰炸。他们的阅历也许尚少,但理性和审美上的进展,已抵得上我们。
也由此我乐见,或许有一天,这本书碰巧到了哪个少年人手里,使他知道,同龄人的写作并不是只有作文选里的思想正确、感动中国,还存在着更多文体的组合排列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那不是任何一个天才的专利,只要你乐意,凭着手中的这支笔,你就可以跳出某个试卷的灰色国度,而抵达世界的尽头。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