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very thought provoking book. 刚好作为在写的“不确定”系列之(1)_专念学习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专念学习力 > A very thought provoking book. 刚好作为在写的“不确定”系列之(1)
今天_晴 专念学习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1-02 14:01:07

A very thought provoking book. 刚好作为在写的“不确定”系列之(1)

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

A very thought provoking book.

刚好开始写的不确定系列(0)
http://www.douban.com/note/192828003/

书的作者是一个harvard心理学教授,这本书主要谈教育和学习方法里面如何运用mindfulness,反驳了7条被认为是“定理”的方法。一些说法有提到实验数据作为论据,不过实验看起来要么规模较小,要么没有严格的对照组,可以说证据还比较弱吧。当然这本身还不能证明或者证否结论。


乍看一下简直大惊啊,这些说法难道都有问题?我自己是强烈同意其中一些,强烈没有办法同意另外一些,但是我也没有什么一手数据,只有自己的gut feelings和看过的其他书了。


1 The basics must be learned so well that they become second nature 基础知识必须熟练到完全不用想就能能做。

支持者,比如talent is overrated, 或者tipping point里面提到的1万小时成专家的说法。当然了也不一定是说一定要熟悉到忘记才能专家。

作者看法是有时候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不会把行为变成机械重复,不过脑子了,从而失去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机会。这个很同意。

当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保留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不让自己脑子把这新知识给局限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的那一点范围内,看见的是一个边界清晰的框子,而学习一个模糊边界的东西,保留了变化的可能性,可以扩大问题适用范围,更好的融合进已有知识体系,帮助活学活用。(光这一点就让这本书极其的值得读了)

2 paying attention means staying focused on one thing at a time 集中注意力就是一次只关注一件事。

支持者,太多了简直,比如多种的驳斥人分散精力就做不好事情的书,the shallows, 多种的效率书籍,medication系列,讲大脑的比如现在正在读的 your brain at work, the overflowing brain, 要点是人的working memory非常有限,驱除杂念保证集中精力才好做事。

作者看法是人的精力很难不发散,多几个看问题的方向(perspective)就是增加新奇感(novelty)人脑本来就是非常渴望新奇的,多方位看问题,比如走来走去的看一幅画,反而帮助理解吸收。如今很多学生都号称有ADD,无法集中,近年来新科技被批评很多,认为是造成ADD的罪魁之一。作者认为与其药物等强迫集中,还不如按人注意力本来就爱发散的特征来设计课程,不断增加新奇内容来赢得天然的注意。Again,这样的学习结果反而增进活学活用。

3 delaying gratification is important 延迟满足很重要

支持者,最著名的莫过于the marshmallow experiment了,无穷本书讲过,比如近期豆瓣流行看的willpower。4岁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分散自己想吃棉花糖的强烈欲望,而等足15分钟,等实验者回来奖励两个棉花糖,这种意志力或者说分散自己注意力的能力,比任何其他指数比如IQ,都更能准确预测小孩将来成就,比如SAT(大致相当于高考)分数,是否犯事坐牢等等。

作者认为,学习新东西本来可以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太过强调为了学习牺牲乐趣,掩盖了学习本身的乐趣。这个强烈同意。任何行业真正的牛人必然是从长期专著的努力里面能获得乐趣的人。所以问牛人自己该学什么专业,牛人一般会说要随自己的兴趣。

如何看待以上两种看法的差异?个人感觉无非是要适可而止。如今小孩面对的distraction真的是蛮多的,比如游戏的设计就是考虑到人的心理,给了instant feedback, instant gratification,而现代的教育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结果小孩从正统的学习里面得到的乐趣不如从玩游戏上面得到的多,这个也正常。真的要随这些小孩去,不强调delay gratification我看也不是个办法,社会上这样的混混大家只怕都认识一点,上大学的时候玩游戏玩到基本或者已经要退学的人,大家也恐怕都认识。权衡长期利益和眼前的蝇头小利,人本来也是缺乏意志力应对的,有的问题上尤其反差强烈,不是简单的reframe the question换个角度看问题,把工作学习看成是比玩乐更有乐趣的活动就够的。对少数人来说他们可以真的把自己的兴趣做的非常好,做出很多成就,可惜大部分人没那个天分或者运气,完全随心所欲没有管教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力更生的能力都没有最后变成啃老族。(这点在point7还有讨论)。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看还是教育教育学习控制冲动impulse control,做一点点的长期计划才好。当然事前谁知道那么个成天黏在计算机屏幕前面的孩子会长大成什么啊,到底是Zuckburg第二还是楼下那个20好几岁但是不上班不上学成天找老爹老娘伸手要钱打游戏的混混?父母估计都觉得自己的娃将来是Page or Brin or Zuckerburg or Jobs 吧,虽然这个比例小的要死。。。anyway i digress...

4 rote memorization is necessary in education 教育里面起码有部分知识需要死记硬背

这个现在支持者不多了。我记得有Tony Buzan的各种联想记忆,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里面有提及不过作者不能说是支持这个说法吧。

作者认为与其死记硬背不如有意去找区别draw distinction,很多本来看起来差不多的东西在仔细的观察,留心找区别以后变得更加有趣也很容易就记得了,比如很多人都为自己能尝出“某酒比较好”之类的鉴赏能力感到骄傲,其实就是骄傲于自己能分辨出某些常人忽略掉了细微差别。学习的时候不断让知识跟自己本身关联上,也是让内容有趣并且容易记得。

死记硬背的结果就是根本就没有真正学懂,没有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去,而且还占用了有限的working memory,结果反而影响创造力。这个大部分中国人估计都太有体会了。不用说。还是需要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这里想引用刘未鹏提及的学习和记忆方法(paraphrase here:) 学新东西做笔记就是帮助融入自己知识体系,经常翻看,再用自己语言添加一些描述帮助将来查找。今天刚好在豆瓣看见推荐knowledge management software的一个帖子(忘记在哪里了),推荐一个多重目录并可以一下扒拉整个网页链接出去的子网页内容的软件,说优于Evernote(multiple tags, but only 1 level of folders),我倒觉得是没有必要。知识彼此之间关联,我感觉完全不是从属关系的(folder hierarchy),我也是去年才刚刚开始用evernote的,free用户,每个月quota都用不完,现在有接近1000条信息,完全没有觉得要分进子文件夹。我也是习惯每次clip东西然后在头上写点笔记或者至少tag帮助自己记得为什么要保留这条,以后用的时候用搜索,从来都能一下就找到。我也几乎从来不扒拉下整个的网站内容,这样基本都是没有看过的东西,在脑子里面完全没有印象,扒拉了也白扒拉,将来都未必想的起去找。记得有篇豆瓣文章叫我们M来M去到底M到了什么?后来争取:每次看见有用的东西,当场消化,如果要收紧笔记,也要写几个字帮助自己将来回忆。如果不能保证有时间当场消化,说明这个时间就不该乱看。

5 forgetting is a problem 忘记是个问题。

对人上年纪后记忆衰减,作者的实验只用了15个人,感觉不够多。而且很难接受作者说中国的59-90多岁的人记忆力跟20多岁的人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这个跟大家的直觉太不符合了。作者说很可能是因为中国看重老人的智慧,所以老人也不觉得自己智力和认知会随年龄衰退。真的么?还是我自己思维太西方了,我觉得中国退休很早,40,50岁的人经常就自称老人,对新东西放弃学习了的样子,尤其是阿姨们。作者也没有仔细描述实验是如何进行的,但是提到了去记忆"人"这一任务。如果如the geography of thought所说,东方人看重人际关系,所以对人脸特征特别敏感呢?是否说明这一任务在中国特别被强调,因此衰退不明显?真的不觉得中国老人记忆力不衰退,大家教自己爹妈用电脑需要多少次?教小侄女那个年龄的人要多少次?(同龄人基本不需要自己教)。作者认为西方人觉得年龄大记忆衰退是文化里面就认为年纪大了会衰退,造成的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这个归因实在有点弱。

作者认为只有忘记固有的条条框框才能创造出真正新的东西来。当然这个问题也是要看忘记的是哪部分,忘记多少。作者例子是看过砖的组建方案后,再搭桥,大家就都用看过的方案,想不出多少新的。而没有看过固有方案的人想出新的方案要多很多。当然了,如果一个人完全都不知道砖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基本力学原理,基本物理,那么新方案里面有用的方案比例如何,就要成问题了。刚好搭桥的例子近期在另外一本书看过(忘记哪本了,似乎是Now you see it?),物理老师也是先教大家基本力学原理然后叫小孩去设计出桥的。那么哪些知识是必须牢牢掌握,哪些是不应该认定为公理而应该选择性忘记的呢?这个当然没有办法下定论。不学一点物理就去搭桥,绝大多数情况只是在重复前人的错误,没有能从别人的错误里面学习,从时间精力财力安全上看都不允许啊。而认定力学为公理呢,当然也可以说会阻碍新量子物理的形成。

so....结论呢?只能灵活对待。老实说,我对这个答案有点抓狂。下面的部分就越来越抓狂。

6 intelligence is knowing "what's out there"

首先引用了塞翁失马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多西方的书都喜欢引用,来证明东方的看法是与环境联系紧密,是fluid的,变化的,等等。我从前一直万分不理解这个故事想说什么。焉知非福,因为最后搞回新的马了,然后焉知非祸,把儿子的腿搞断了,然后又焉知非福,儿子不用去前线送死了。那么就是说,新马回来, in and of itself 的确是福,儿子腿短 in and of itself的确是祸,儿子没有上前线送死的确是福。那儿子将来也有可能娶了个媳妇虐待塞翁,in and of itself的确是祸,但是也许因此塞翁就吃的蛮健康还经常运动没有得富贵病,从而长命百岁,从而变成福了。

所以,不是没有对错,是事情最终的对错要根据将来的事态发展重新审核。那为什么不能说,given the data at hand,根据现在已有的证据,做出最佳判断,然后就这样了呢?将来变化了,那将来再重新判断啊,干嘛不让现在做判断呢?假设事件X的好坏对错是f(X),好是正,不好是负,其实塞翁是想说,f(X)不是time invariant的,是个时间函数,f(X) = f(X,t),at any given t_0,f(X, t_0)并不是不可估计,其实相当的可以估计,不过是应该对时间做个积分,看看到目前为止F(X)是正是负。OK那么相对哪个时间做积分?塞翁的一辈子?可能失去马这个事件X的结果是让塞翁老有所养,最终积分F(X|塞翁)是正数。如果对儿子一辈子积分呢?可能是成为残疾人,除了给自己老爹养老,没有任何其他好处,搞不好根本就娶不到媳妇(不过考虑其他男人都战死了,也可能娶了太多个媳妇然后过劳死了)对儿子F(X|塞翁儿子)正负如何?然后世界也不光塞翁一家的,搞不好他们的马弄回了胡人的马,胡人一生气把中原侵犯了,大家邻居什么的都跟着受罪了,F(X)如何?然后也搞不好胡人其实是个技术更发达的名族,侵占中原以后虽然牺牲了一批人,但是世界的文明的全部其实因此进步了,F(X)? 当然这个开始设计伦理问题了,参见Justice...

我自己可能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低,直观上不能接受一定坚持万事绝对没有绝对的说法。My point is, f(X, t_0) is estimable, OK???? Its temporal and global value can and should be looked at , of course, but without pointwise estimates where do you go about aggregating the whole? 允许发展和变化,并不是说就完全排除黑白之分,允许好几种不同视角,不是说任何一种outlandish的视角都跟通常被接受的视角一样能反应现实。网络上满常见的,一定要给出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alternative 视角,当时可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博得大家一笑,过不太久就余波不见。

作者的一个实验说给要做放疗的病人探讨得病的好处,比如被迫减肥了,重新审视人生的重要事件和优先级之类。当然了,已经得病是既定事实,那么从乐观方面看问题当然不错的,这个learned optimism里面大量有讲到。都已经这样了你还能怎样?还不如想开点。甄别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需要接受的,这个不就需要智慧了吗!最常见的,“我老公怎么这样啊,要不要离婚”,某论坛成天都是。经常加班不回家的,当然也可以看成:横竖不是没有出轨吗,忍,也可以看成,太tm不重视你了,离!天天粘老婆不让老婆加班的,可以看成,这么重视你,珍惜之,你不要我要啊,也可以看成,太tm没志气了,离!那么多alternative perspective有啥用呢?除了给论坛增加点流量外?最终个人问题还不就一句,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直接违反作者下面提的表格第一条)。

希特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没有定论,什么时候可以下结论?假定现在是二战期间,犹太人是要判断个对自己有偏颇的对错赶紧逃命呢,还是说,都已经这样了,我们从自己种族的灭绝里面看出点合理意义来吧~~!(第三条)

作者提供了一个智力和mindfulness的比较,仔细考虑下,自己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虽然太多地方没有办法接受:

    个人能力跟环境的完美匹配 vs 通过从任何的情形里面看出好几种可能的视角perspective来掌控现实
    从问题到解决方案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要快速找到之 vs 从多角度在问题和解法之间派回多次,每次看出点新意来
    一个实现希望得到的结果的方案 vs 一个从任何结果里面看出意义来的思维系统
    智力来自观察专家的视角,就是专注于确定的稳定的分类 vs 自己进入几个不同的角色来改变视角,多种角度看待问题
    依赖记得的事实和既定环境里面学得的技能来应付有时候新的环境context vs 依赖知识和技能的流动性fluidity,还要能同时看到知识和技能的优势和劣势。

弥子瑕得宠和失宠,同样行为被卫灵公赋予截然相反的判断。这故事是说行为本身不可判断对错?我理解为行为X,在人A眼里的价值函数f(X,A) depends on both X and A。事实上很明显,如果A心情好,无论X多少f永远为正,否则为负。这个也不是说f(X,A) is not estimable,不过是说要找对independent or predictor variable. 作者还搞错了弥子瑕的性别。。。。子非鱼的故事说成是日本谚语。。。sigh.

7 there are right and wrong answers.

这个前面说了很多了。我理解是好像做了个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总有的因素contribute多点,有的少点。坚持说所有的东西都绝对的不可绝对,不会太绝对吗?!当然作者也承认,要从某些事件里面找出点好的意义来,比较困难。那么模糊的界定,比较容易找出大量好处的事件,比暴难找出好处的事件,要好,可以吗??????

世界到底应该多么不确定,我们到底应该学习容忍多大程度的不确定?到底是否可能有好坏之分呢?Taleb的黑天鹅还是Fooled by randomness里面(忘记是哪本了)讲职业选择,说作为个人选择牙医这样(成了牛赚头也不大,但是不成牛,收入也不错,而且不成的比例相对小)比当试图影星(成了牛赚头巨大,但是不成的比例不光大的要死,不成牛的后果还经常特悲催苦逼,比如当一辈子waitress)要划算。喜欢确定性的确是人性之一(好多书都讨论过,cheap, priceless, to quote two)。但是社会整体要进步还是需要tinkers不断调整已经被接受的现实推动新发展。每个人不一样,到底选择什么,随心吧。

=======================================

说起这些个,总想到每次一些大家习以为常认为是公理的东西,比如学习方法什么的,被牛人站出来质疑的时候,总有小孩认为,啊哈,我就是这样啊,你们还不信。俞敏洪的演讲里面有句很对口,你们不要觉得zuckerburg, bill gates这样的人退学去创业,你们就都退学创业就能成事了。人家退学那是觉得学校已经不能教给他们新东西了,你们如果是学校教的东西都根本学不会,考试都fail了要退学,那个不一样,不一样的哈。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我感觉对于本来就是”好好学生“的人,用处是极大的,可以在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条件下,飞跃。对于老师或者父母,也是非常的有用。对于差生,可能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虽然,作者眼里,世界没有差生。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A very thought provoking book. 刚好作为在写的“不确定”系列之(1)”的回应

森林火柴 2016-04-05 04:25:59

非常好的笔记

[已注销] 2013-02-26 13:56:00

看完了你的书评不用再看书了。。。

怀山鹿鸣 2012-12-17 10:10:25

这个作者的观点深得我心啊,看来真的是不同类型的人群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mybook 2012-06-03 17:39:48

有电子版的吗?在哪里弄的啊

CrystalGuo 2012-03-13 22:24:29

@fightfxj,除了专注性这一条我比较同意原来的观点外,其他的我好像一直都是持反对意见的,至少做法上是。。。

kraft 2012-01-16 01:08:54

看到设计心理学,关于心智模型的理论和 1 可以互相参考,错误的心智模型反而影响接受新东西。

记忆力 参考这个 http://medicalxpress.com/news/2012-01-cognitive-decline-early-age.html

今天_晴 2012-01-02 15:59:19

En there is a leap between"don't get locked into one fixed perspective , so consider more perspectives" and " every perspective any mind can come up with is equally valid and valuable as every other perspective"

A black and white view is kinda childish, but do we have to go from " either ... Or " to every single thing is absolutely possible?

自如(菜青虫) 2012-01-02 15:46:41

我就一直有些纠结于不同视角问题,很有启发。
P.S.吐槽很欢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