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拥有透彻的灵魂
韩浩月
很少看有关儿童教育的书籍,在我的观念里,亲子教育是一种天生的行为,父亲与孩子之间,应该拥有彼此了解的关系。但事实却让我碰得鼻青脸肿,终于有一天承认我并不了解孩子,反倒是认同一种观念:孩子总是了解父母的,他们会自觉地成长为父母期望的样子。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非是乐观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优异,能为父母脸上增光……这种期望无形当中让孩子肩负了巨大的压力,而父母对这种压力并不知道。于是,父母与孩子便错过了真正成为朋友的机会。
最近阅读完了伯特·海灵格的《洞悉孩子的灵魂》,深深懊悔读这本书读晚了,否则的话,会找到更好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海灵格认为,所有孩子都是美好的,这个观点不稀奇,我们都觉得孩子是美好的,但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就会绞尽脑汁去寻找孩子“不美好”一面的源头究竟来自哪里。对此海灵格给予了解答,他说,如果有人评价一个父亲——“你是一个酒鬼”,儿子出于对父亲的忠诚,他的灵魂内在就会发出“我要和你一样”的声音,于是孩子后来也很有可能变成一个酒鬼。
以前我们会认为孩子“有样学样”,当爹的不靠谱,孩子会学坏。但当海灵格说出“忠诚”这个词,做父亲的应该心怀愧疚,那是一颗多么纯洁的灵魂,当孩子拥有了父亲的缺点,本质上却是在捍卫父亲的形象与尊严。而当一个父亲因为儿子的酗酒而大发雷霆时,却不知道,他是在对儿子的爱,发出了强烈的拒绝信号。
我自己个人的体验是,当儿子很小的时候,流露出一些我身上具备的一些缺点时,我的情绪是失望与愤怒,如果海灵格的理论成立,那么则可以认为,儿子是在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在用儿童专有的表达方式,在向父亲释放爱与善意。其实在读海灵格的书之前,我就模糊意识到这点了,补救的方式是,通过和他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我们一起回到童年,用朋友式的交流,来修补曾有的裂痕。目测效果不错。
海灵格这本《洞悉孩子的灵魂》,还提出一个震撼的观点:孩子的灵魂,不仅仅来自于父亲,更来自于整个家族,尤其是家族中死去的有影响的先辈们,会对孩子的灵魂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如果一个人的祖父或者高祖父,曾经在家族中有过很好的名望,或者很有名的劣迹,那么他的形象与言行,就会被传播开来,后代的某个子孙,就很有可能被其祖父或高祖父的灵魂影响,成为先辈的隔代传人。
这让人沉思,灵魂是否真的可以穿透时空对一个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人们更愿意承认基因、生活习惯、家庭氛围、家庭文化的影响,而不愿意将之归类于灵魂的传承上。但在《洞悉孩子的灵魂》这本书里,海灵格记录了无数个“家庭系统排列”故事,以此证实灵魂存在的客观性。
具体地说,“家庭系统排列”是针对一些精神、情感上需要帮助的人展开的。海灵格的帮助对象,多是精神病患者或者发生过命案的家庭,在他的“家庭系统排列”案例中,海灵格会安排代表人物来饰演与求助者关系密切的家族成员,在通过一番对话后,求助者会按照海灵格的提示,去拥抱那位代表人物,那个人代表的,可能是求助者死去多年的远方亲戚,可能是求助者不愿面对的父母姐妹,在完成拥抱动作后,通常求助者的内心困扰得到得到解释,灵魂困惑会得到释放,因此,海灵格的心理治疗便能够收到出奇的效果。
坦白说,我个人并不太能够接受通过“家庭系统排列”来治疗心理问题的方式。但“家庭系统排列”的确在心理学界拥有不小的影响力。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对这种方式抱有无法言说的抗拒心理而已。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家庭系统排列”针对儿童的那部分内容,可以让父母发现孩子的灵魂所承受的重压。那是孩子无形当中或者无意当中接纳了某种飘忽而又沉重的压力导致的。因为表达能力的问题,孩子没法发现也没法说出自己的压力究竟在哪里,但如果父母通过“家庭系统排列”,从几代家族成员身上,发现导致孩子内心压力的源头,父母就可以主动介入,帮助孩子来承担这部分压力,当孩子的内心压力被父母承担后,孩子就会立刻恢复到轻松状态,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还真是一个蛮值得关注、也很值得去实验一下的事情。我们大人都希望孩子拥有一颗透彻的灵魂,这个灵魂纯粹、高尚、轻盈、富有爱意。当我们产生这样的期望的时候,一个事实已经诞生了——我们本人并不具备这样的灵魂。那么,如何让孩子最大可能地拥有透彻的灵魂,海灵格给出了很多的建议,比如:心照不宣的爱,恰当的语言,好的良知,对灵性场域的捍卫等等。可能没人能够全部做到,但如果意识到了,可以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那么真的很有可能让你拥有一个眼睛明亮、语言温暖、行为和善的孩子。
读完这本书后,我经常和上了高中的儿子,在休息时间玩几把电子游戏,我当然不是对手,怎么努力都打不过他,输了之后气急败坏,他也不愿意对父亲手下留情。在游戏中,他一次次战胜了我。在生活里,他有时候会像三四岁的孩童那样,拥有天真和善意的笑。当然,我不会感谢海灵格,我坚持觉得,是自己的灵性帮助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