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追求知識_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 為何追求知識
Ben 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3-31 22:03:04

為何追求知識

有知識的人與沒有知識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更容易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養家糊口;知識多的人與知識少的人,差別在哪?差別在於,前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也許更高一點,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和社會資源。那麼,有知識的人和有智慧的人,差別在哪?——我們姑且把前者叫做“知者”,後者稱為“智者”——智者知道如何尋求知識以及為何追求知識。知者明瞭許許多多的what,然而智者明白how和why才是真正的財富。
本書的作者朱敬一的確可以被稱作一位智者,一位善於在知識海洋裏盡情盡興游泳的赤子。說其為赤子,意思是朱先生不為身外之物而讀書求知識,朱先生以一顆向世界敞開大門的心探索八方奧秘,這顆心按明朝李贄的說法就是一顆“童心”,發自內心的對知識之渴望,不是為了考舉升學求名利等等。
朱先生告訴青年知識追求者“先廣博而後精”。作書要開宗明義,傳道要開門見山,為何第一封信要告訴我們先廣博而後精?這當然是針對教育現狀的病症所開出的處方。當今考學之風甚嚴,用人以知識多寡為標杆,知識多寡以學歷、以證件為衡量標準,直接後果就是知識追求者“投其所好”,要考什麼知識才學什麼知識,學習別的知識都是無用之功,以拿證過級為知識尋求的目標,其結果當然是培養出一個個合格的社會齒輪、螺絲釘,在其崗位上兢兢業業,養家糊口。如此,知識只是用來打開金庫的敲門磚而已。惟其學識廣博,才能在人生開拓出更多的領域。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必封鎖自己的靈魂在某個角落,胸懷廣博,方見世間百態,比他人也看得更遠更廣;如此廣博之後,再在自己有興趣有能力之處下功夫,以求精深,才不至於選擇錯誤的道路。要知道,專家雖然在細節上毫無瑕疵,但他的哲學與見解可能有很大的偏見與謬誤,原因就在於他不夠廣博,沒有周全的視角。
為何追求知識?因為我們要探索人生的瑰麗,所以要廣博而後精地追求知識。
朱先生援引佛家用語“不住相”來說明讀書的方式和內涵。所謂“相”,就是表像,事物之名。“住相”的讀書有很多,為考試讀書就是住了“分數相”,為獲得知識讀書就住了“知識相”,為成為通儒大賢讀書就住了“通儒大賢相”……通俗來說,不住相讀書就是不為任何“意義”和目標而讀書。現代社會效率至上,功利至上,讀書也得講求效率,講求工具性,所以我們看到市面上各種充斥了各種“成功學”的勵志書等等以類似《窮小子的發財日記》為標題的書……為目的而讀書,往往失去了讀書之趣味,把讀書變成一個苦行,變成身心累贅。這樣為特定目的讀書看起來十分講究實效,然而須知這種讀書法所求的知識往往是死的,也就是知識的堆砌,而不能時刻為我所用,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移,這些死的知識不但沒有效用,還可能桎梏了創造力,無論讀多少書也會有“方恨少”的窘迫之感。相反,“不住相”讀書,滋潤了讀者的心田,各種知識通盤活化、內化成讀書人的智慧,仿佛得到了釣竿,哪怕以後釣不到魚了呢?
為何追求知識?因為我們要懂得人生格物致知的趣味,所以要不住相地追求知識。
“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于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這是李贄以童心論讀書的段落,以我之見,李贄所雲“義理而反障之”的意思就是堆砌太多知識反而失卻智慧;“不失童心”,就是對知識保持純淨的態度,不以知識為器具,為敲門磚,為炫耀的財富,而是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
前面提到知者和智者之對比,我想讓追求知識者成為智者就是朱先生寫這本書的願望所在吧。成為“知道分子”很容易,成為“知識份子”需要的更是胡思亂想的通儒智慧。

http://yuyanowen.blogbus.com/logs/61424761.html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