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谈读书》: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_胡适谈读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胡适谈读书 > 《胡适谈读书》: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清欢有味 胡适谈读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1-28 17:01:09

《胡适谈读书》: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朱光潜曾说:“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胡适谈读书》是大学者胡适在读书做学问上的习惯、理念和方法的合集,同时也是一本能够引导当代青年如何读书的著作。虽然这本书平易简单,但是我却读了很久,因为其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侧面体现胡适之思想以及主张的。书中的每篇文章也都有介绍时代思想背景的引子,并配上胡适的演说文章,每次看完引人深思。

胡适,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胡适是现代学者、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早年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

《胡适谈读书》这本书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胡适在读书做学问上的习惯、理念和方法,了解胡适其人以及其思想学术,它分为四卷,第一卷是胡适谈读书的启蒙思想(与年轻人谈一谈),主要是胡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章;第二卷是胡适论读书可以开阔人的思想(为什么读书和怎样读书);第三卷是胡适谈读书的方法与诀窍(追求学问的方法);而第四卷则是全篇著作的升华,谈的是读书与做人。后三卷我自己简单概括为“怎么读书、读好书,怎么做人、做好人”。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本书中最基础的部分,就在第一卷,也就是胡适青年时代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思想和主张。在新文化运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标榜为爱国青年的偶像人物、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的胡适陆陆续续地发表在新式思想报刊上的,诸如《新青年》、《少年中国》等报刊。第一卷就集合了一部分这个时期胡适的文章,当然,有一篇文章是发表于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时事文章。

第一卷首篇文章是1919年7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上的演讲,编者也特意将这篇文章放在了这个显要位置,当时的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历史最长也最有影响的一个青年社团,蔡元培当时评价说:“现在各种集会中,我觉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因为他的言论,他的行动,都质实的很,没有一点浮动与夸张的态度。”,而这篇演说文章则是胡适对中国少年的忠告,可见他当时对中国少年、少年中国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其实第一卷的所有内容都是胡适对中国少年的忠告。胡适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在这些对中国少年的忠告文章中,我感觉不到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亲切的娓娓道来,没有难懂的艰涩枯燥,而是平易的简单叙述,这个提倡白话文的胡适,这个始终微笑着的温文尔雅的胡适,看他的文字,如同听一个老朋友叙家常。胡适用这种简易的方式告诉我们现代年轻人,读书应该始终保持着一种批评的态度、一颗学无止境的心、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和一位思想独立的自我个体。

之所以说第一卷是最基础的一卷,正是因为倘若你没有胡适所需要的批评的态度、学无止境的心境、科学的人生观、独立的思想,那么即使你知道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不显得那么重要了,而这第一卷也是编者的用心之处,读懂了第一卷,抑或是吸收了胡适的读书经验,那么后三卷对我们的读书帮助则是受益匪浅的。

◆ 你们宁可少进一年学堂,千万省下几个钱来买一部好字典。

为什么读书和怎样读书,这就是第二卷,胡适说过:为什么读书?有三点:接受人类的遗产;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对环境,并可以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读书能帮人解决实际问题,追求知识也可以获得辛福和快乐,多读书才能会读书,这些都是胡适谈“如何读书”。

如果继续往后阅读第三卷不难理解后面几篇文章胡适强调的“实用主义”和“重材料轻方法”,也不难理解胡适说为什么读书了,胡适在谈为什么读书时举了一个很好的实例,说的是胡适曾考证一部小说,叫做《醒世姻缘》,是西周生所著,自然用的是假名字,这是17~18世纪间的作品,但读书广泛而仔细的人只要稍微对比就能弄得明白,这部小说大致应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胡适说的读书的用处了。诸如许多读书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读书的例子,胡适在这些文章当中举了很多,也真真切切让我感受到读书所带来的好处。

在这卷文章中胡适还亲自拟书目为普通青年人的国学之路点明门径,且不说胡适之的书目是否符合青年大众的喜好,单是对目前新一轮“国学”潮流下的青年人,也是起到了一定的思想传承性的。书目当中也不乏许多国学大家推崇的“二十二子”著作(诸如《老子》《庄子》《管子》《列子》等),也有许多胡适所开创性推荐的。

◆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前面有提到胡适强调“实用主义”和“重材料轻方法”,但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下形成的。当然,这与19世纪末实用主义的盛行和科学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科学研究的成果使观念变化:比如“地球是扁平的”代之以“地圆说”,生物进化论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这些都催生了实用主义。这就是卷三追求学问的方法,胡适也概括成一个口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要理解胡适的这个口号,其实也很简单。胡适认为,科学的方法,就是尊重事实证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很明显,这个前提就是要尊重事实证据,而不是信口得来。尊重事实证据就需要我们要寻得正确的材料,胡适在《治学的方法与材料》中,特别强调了材料的重要性。材料从哪来呢?通过读书从书本上来,但又不全是从书上来,胡适强调,即使是书上的学问,也不能单靠纸上的材料研究,也要实验的态度。胡适通过近三百年中国的朴学与西洋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论证材料的重要性,也告诉了许许多多有志于学的青年:最要紧的是你占有什么材料,而不是采用什么方法。

◆ 做个不受人惑的人。

说实话,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就是第四卷,因为其实当我整本书看下来,最能让我感到有直接的效用或者说我最愿意主动接受的就是这一卷。

生活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我们学生经常能感受到的是虚无、是迷茫,同时又极易被利用、被迷惑。胡适在这一卷谈了太多东西,让我记得最深的就是胡适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虽说这三味药是胡适给毕业生开的处方,我也离毕业尚早,但这三个药方却足以让我们服用一生,即永远带着问题、永远伴着兴趣、永远有着信心。这三个药方也告诉我们,不要懒惰,要有趣味,坚持执着。

胡适说的另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要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他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典礼上说过:“一个哲学系的目的应该不是叫你们死读哲学书,也不是教你们接受某派某人的哲学。禅宗有个和尚曾说:‘达摩东来,只是要寻求一个不受人惑的人。’而哲学教授的目的也只要造就几个不受人惑的人。”的确,今天的社会,物欲横流,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很多,如何不受人惑,对当下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激励。

总之,第四卷给我们年轻学生的东西太多太多,《胡适谈读书》这本书也给我们巨大的感性力量。说这本书多好多好,其实就是在说胡适先生多好多好,这本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大学者的思想,给我们的感受正如书中介绍里的这句话一样:你的人生可能因为一本书而发生改变,摆在你面前的正是这样一本书。

朱自清曾这样评价胡适:胡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新青年时代他的影响最大。文学革命,他可以说是主帅。而隔了大半个世纪的我们,再次领略到胡适的大学者风范时,也不由地赞叹,他的思想,就算跨越100年,也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