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未来有一个好的孩子”VS “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_敢让孩子做自己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敢让孩子做自己 > “我希望未来有一个好的孩子”VS “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东方愚 敢让孩子做自己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1-26 23:01:50

“我希望未来有一个好的孩子”VS “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张华

《敢让孩子做自己》或许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的国际教育家教手册。0到16岁孩子的家长或老师,都能从中收获良多,或是遇见“未来的自己”。

这是少年商学院出品的第一本书。出版这样一本书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用户一直以来的要求。我们自2013年2月开始,坚持每天分享一篇原创性、故事性、趣味性的关于儿童国际教育与思维启蒙的好文,一年半的时间里,靠自然分享,累积起近25万高质的微信用户。他们当中76%的人,有意于不久的将来送孩子出国留学,5%的人的孩子已经在国外读书。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希望有一本能捧在手上的“手册”,成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南。

出版这样一本书也是我们的一个心愿。这个心愿并非为一味迎合上述家长朋友们的需求。恰恰相反,我们想通过本书传递一种理念:国际教育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即不是说孩子进入国际学校,或是出国留学才叫接受国际教育。那是狭隘的理解。最好的国际教育是一种成熟的心智模式,正如今天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使得在家也可以读斯坦福、哈佛等世界名校一样,国际教育在家里也可以完成。

这并不是说鼓励孩子在家上学。而是我们需要思考,不管在哪所学校或哪个场所的学习,都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好奇和未来公民品格的人,成为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再被摧残的健全之人。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难道不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担承起重要角色吗?

这也是少年商学院英文youthMBA当中的“MBA”译为“Make the Big Awake”的原因。作为“75后”甚至“80后”的新一代家长,我们不应当也没有理由亦步亦趋。

至此,你便懂得我们做这本书的主张。那就是,不管你的孩子现在在国际学校还是应试教育体系里读书,不管你的孩子未来是否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努力使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给孩子做了怎样的示范,充当了怎样的角色?

我们应当学会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自由比分数重要,品格比学校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60后”及“70前”的那几代家长常情不自禁做的事情,如给孩子找所谓最好的学校、报最贵的辅导班,甚至请最牛的钢琴老师,出发点其实大都是“我希望未来我有一个好的孩子”而不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多读几遍,仔细对比下这两种说法吧——前者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企求,后者才是从孩子角度出发的心愿。多少华人家长一生为孩子操劳,到最终却发现事倍功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并非什么时候都灵验,关键在于你是基于自信心爆棚的种植高手之经验,还是基于瓜与豆的自然生长规律。

欧洲一位名叫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的心灵导师写过一本《当下的力量》的畅销书,书中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期待之中。这样你的心思会完全被过去和未来占据,而不愿意接纳当下时刻。”

接纳当下,蹲下身来,学会放手,敢让孩子做自己。是我们这一代家长应当秉承的原则与方向。

其实越来越多的家长早已明白这一点。他们不再跟风攀比,他们不再迷信权威,他们不再让孩子为了分数的高与低哭了一次又一次。少年商学院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一方面集结你在本书中将看到的强大的全球特约撰稿人阵容,一方面则不断通过微信互动以聆听家长朋友们的心声。前者使我们能够持续为大家提供高品质的“新国际教育”精神大餐,后者则使这份大餐色香味俱全,大家说好吃才是真的好吃,不是吗?

我曾把在家庭教育中充当主要角色的新一代妈妈们称为“西柚妈妈”。“西柚妈妈”描述的是视野开阔的华人妈妈群体,对应于西柚这一听起来来自西方的水果其实起源于亚洲;“西柚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不再歇斯底里,她有自己的章法,不再一切围着孩子转,这对应于西柚舒缓压力的营养与功效;“西柚妈妈”喜欢跨界、有故事但并不世故,对应于西柚是柚与柑的杂交种、对土壤和雨量等条件要求不高的特征;“西柚妈妈”注重给孩子减负、做最好的自己,这对应于西柚传说中可以减肥之食疗功能。

《敢让孩子做自己》可以说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西柚”养成手册》。因为几乎全是全球有故事的典型性华人家长第一手的资料、第一人称家庭教育案例的分享,所以非常有贴近性,并且可借鉴。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孩子参加创新实践,去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与自信等,这在欧美国家是一个常识。但在今天的中国,近一些年才引起比较多的重视。而且这种重视还不是自发自觉的,而多少有些被动成份在。譬如当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英文成绩都很好的时候,参加过创新实践或社会公益活动就是竞争中的软实力,再如中国教育部于2014年中发布一项规定,称以后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将成为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甚至其中的一部分。

少年商学院现在的定位是“青少年创新实践第一平台”,提供在线教育项目“趣课题 ”(Qu.youthMBA.cn),以及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工作坊和国际游学等线下项目。我们的主张依然是,家庭教育当中的亲子实践至关重要。

事实上,在我们针对全国小学生“线上互动学习+线下自主实践”模式的“趣课题”项目当中,孩子们每周末利用碎片时间去完成的实践挑战,大都是与妈妈或爸爸协作完成的。有太多家长朋友们给我们微信、电话或电话说,与孩子一起去完成少年商学院发布的“趣课题”,这个过程中不但真正看到了孩子的创造力以及性格的另一面,而且随着亲子关系的更加融洽让自己体会到“如何做更好的父母”。

创业前的近十年我是一位媒体人,其中多半时间供职于《南方周末》。那里是最有新闻理想、普世价值与实干精神的传媒人的聚集地,我们的工作是真实记录时代进程,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后来我做了父亲,创办少年商学院,虽然行业变了,但我发现我的工作与先前异曲同工:真实记录孩子成长,使我们的下一代变得更具公民素养。

今天的中国,不缺乏富有的家庭,缺的是富足的精神;不缺乏优秀的孩子,缺的是良性的激励;不缺乏卓越的家长,缺的是得体的家庭教育方法;甚至也不缺乏方法,缺的是接地气、易操作的实践。《敢让孩子做自己》——一本干货十足的“新家庭教育实践指南”——正是你一直寻找和需要的。真心希望更多的朋友喜欢这本书并提出宝贵意见,一起推进儿童品格培养与创新实践这一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努力的事业。


(作者系少年商学院创始人&CEO,信箱zhanghua@youthMBA.com)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我希望未来有一个好的孩子”VS “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的回应

倚南窗 2016-07-10 01:06:33

真棒!我曾是父母最放心最骄傲的乖孩子,然而,20岁之后开始焦虑、迷茫于没有自我的“无价值感”,并直接导致了我的“无兴趣症”,这样心灵深层次的病态,我自己却毫不觉知,只是觉得日子过得毫无价值。如果那时我有幸接触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也许会早点找到病症,对症下药。遗憾的是我一直无缘这些软科学,直到后来自己有了孩子。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最希望的就是让他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