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采访:“精英”这个词太势利_培养精英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教育 > 培养精英 > 薛涌采访:“精英”这个词太势利
[已注销] 培养精英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3-15 13:03:37

薛涌采访:“精英”这个词太势利

“精英”这个词太势利 本报记者 李芸(2010-03-15 01:05:21)
  
  
  
  
  
  (《培养精英》是多年观察分析美国教育特别是大学的心得精选)
  
  负责《培养精英》一书的编辑告诉记者,薛涌是一个愿意和媒体打交道的作者,虽然远在美国,但采访属于“今天采明天回”的那种,特别爽快。果不其然,记者头天发去采访提纲,第二天回复便翩然而至。读及回复,痛快淋漓,宛如一位激情四射的学者在你的面前慷慨陈词,丝毫感受不到网络等虚拟设施带来的阻碍。
  
  薛涌快速而高质的回复也解释了记者心中的一点疑惑——薛涌为什么那么高产?要知道,仅在去年,他出版了4本书《北大批判》、《仇富》、《怎样做大国》和《一岁就上常青藤》,在他的博客里,薛涌的“新年述怀”筹划除了《培养精英》,今年还将出版4本书。
  
  薛涌毕业于国内名校北大,又获得耶鲁博士学位,现执教于美国大学,中外教育之比较是他论及最多的问题,他观察、揣摩着他者的教育,并一点一滴地向国人揭开那幅教育的画面。
  
  《科学时报》:在你出版的书中,书名里有不少提到了“精英”,譬如《美国是怎样教育精英的》、《精英的阶梯》。《一岁就上常青藤》这本书的封面上也印着“美国精英教育的不二法门”,在你的定义里,何为精英?你还出版过一本名为《草根才是主流》的书,草根指的又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你认为该如何开展精英教育?
  
  (我并不同意“不二法门”之说。教育要立足家庭,而且是多元的。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中,我仅仅介绍阐述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至少对我的孩子和许多孩子是有效的。)
  
  薛涌:所谓“美国精英教育的不二法门”等等,是出版社给我加上的,大概是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吧。我个人不同意“不二法门”之说。毕竟培养人才有多种方法嘛。不过,“精英”一词我很常用。用的时候心里很矛盾。我不是很喜欢这个词,觉得有些太势利。但是,国内的读者喜欢,家长也都望子成龙,所谓“龙”其实就是精英。美国朋友访问中国回来告诉我:中国实在是“精英”满天飞。
  
  我用这个不太喜欢的词,主要目的是出于和国内读者对话方便而已。我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培养一个有成就的人、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但是,这么说似乎太绕口了,还是“精英”来得干脆。一说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至于“草根”,则是从美国社会中学来的。一般基层社会的老百姓都可以叫草根。在美国有句名言:“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其实也说的是一切权力来自草根社会。我觉得中国的发展,特别需要来自基层社会的草根动力。所以才说“草根才是主流”。
  
  高等教育扩张,要先在草根上下功夫,在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基础上进行。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了,达到上大学的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多了,大学生源充足,录取更有竞争性。有了竞争性,能够十里挑一甚至百里挑一,才谈得上精英教育。美国大学的成功,最大原因就是义务教育的成功,使符合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竞争也就愈演愈烈。中国则本末倒置。义务教育不完备,能上大学的人口无法大幅度扩张,但大学不断扩招,形成生源有限,大学生人数持续翻倍上涨。结果,60%的考生上了大学。大学匆忙扩张又无法保证教育质量,选才不精再加上粗制滥造,形成了大学“弱智化”的倾向。
  
  《科学时报》:“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经过温总理的引述,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你毕业于国内名校,又执教于美国大学,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薛涌:一个很大的答案是:这个问题一定要总理引述才会获得注意。这样的社会能培养得出杰出人才吗?社会要有自发的动力才行,不要靠领导号召。我教书的萨福克大学十几年前还是所走读学校,最近扩张迅速,建了宿舍,引起媒体注意。于是有校友发问:扩张这么厉害,怎么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看看,人家不等总统问,不等州长问,自己就会问。这是所谓“草根”的动力。没有这种“草根”式激情的社会,就没有什么前途。
  
  《科学时报》: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有的专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失业率最大的几个专业,比如中文、英语等等,于是建议大学关停合并这些专业。你认为大学生的失业,是专业原因造成的吗?《培养精英》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大学选专业:人文学科的价值》,讲到了人文学科培养人才的关键作用,但在今天的中国专业与工作关系极为密切的情况下,是不是务实比务虚更重要?如果国内一位高中毕业生向你请教专业的选择,你会有何建议?
  
  薛涌:我在《培养精英》和《北大批判》中都比较系统地谈了这个问题。30多年前我考大学,上了中文系,家长怕我以后没有出路,强烈反对。现在看看如何呢?我就算卖文为生,在国内也属于高收入阶层了。如果我的孩子在国内,要学中文或者英文专业,我绝对会支持。如果学财会,我可能会有些失望,当然也不会干涉了。如果一个高中生问我应该选什么专业,我会说,选一个对得起自己青春的专业。什么叫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呢?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人只有一个生命,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充满了理想、憧憬、梦幻,吸收自己心灵追求的东西最快、最充分。所以,选的专业,一定要是自己心灵追求的东西,说得再白一点就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叫对得起自己。我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上。当然,人不得不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那应该在大学以后。
  
  所以,面临眼花缭乱的专业,你应该问问自己:哪个专业更触动你的心灵?更让你激情万丈?年轻人学习缺乏激情,很难学好,那不是快乐,而是受罪。如果你面对大学的专业,一个也不想学,那么你实在应该想想是否需要上大学。你看人家韩寒多潇洒,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当你选择了自己最有激情的东西后,就义无反顾地学下去,看看自己究竟能走多远。一般而言,学习自己为之疯狂的专业,最容易有一流表现。有了一流表现,日子就不用太愁了。我上大学时,想法就这么简单。当时父母说:靠笔杆子,只有达到一流才能过日子,那太难了。我则说:为什么我不能到一流呢?年轻人无此志气,实在枉活一世。
  
  《科学时报》:有人认为中国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优长,比如学生普遍用功好学、基础知识牢固等,过多强调借鉴外国的经验,有可能丧失自己的长处,你的看法如何?
  
  薛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不能学习外来经验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所谓牢固的基础知识,许多过时了怎么办?有这种基础知识,没有基础技能怎么办?人类进化,核心就在于应变二字。学生一定要时时刻刻认识到,自己现在学的东西随时可能过时。什么都靠不住。但是,好的大学教育能给你这样的信心:你永远可以根据环境的新挑战学会新东西。美国的大学,特别注意贯彻这种精神。这也是我书中论述的重点。
  
  《科学时报》 (2010-3-11 B3 社科 视点)
  
  
  《北大批判》可以和《培养精英》配合阅读,读者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应该改革,为什么这种改革可以从每个人作起。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