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放暑假了,老师让他带了一张纸回来,说要办补习班,可以自愿报名。儿子受了老师的忽悠,吵着闹着要去,却最终还是在“绘画班”与“学习班”之间选择了前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并不想抹杀这点,也最最讨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所谓的输赢,绝不是在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甚至于刚刚出生时就可以断言的。21世纪的竞争究竟要靠什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的《下一代的竞争力》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答。蒋佩蓉老师以自己家庭的教育为例来说明未来竞争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论点鲜明,事例真实丰富极具说服力。
蒋佩蓉在本书伊始就亮明对教育体制的观点——“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蒋佩蓉的三个孩子有的接受美国教育更纯粹有的则是接受中国教育更多些,但是她的三个孩子却都足够优秀,这也就证明了她关于教育体制的观点,也告诉我们,要想孩子成功不一定要送出国门。
随后,蒋佩蓉老师以自家孩子为例,说明孩子要想成功必须具备“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作为一名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老师是见过很多所谓的“优秀学生”的,但是在对他们进行筛选取舍的时候,蒋老师将“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看成非常重要的取舍要件——这也正是麻省理工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所一直遵循的原则,所以,单单成绩优秀,才能超凡是不够的。
有的家长总会抱怨自己孩子的智力条件不够好,不够刻苦等等,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班,为孩子规划一切未来——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殊不知,挫折也是一种历练,学会休息也是一种能力,保持激情才是成功的关键。
成绩与才能即使足够优秀,如果人格存在缺陷同样无法与“成功”结缘。所以,性格的培养与塑造应该在成绩之前。真诚的品格才能让孩子赢得更多的朋友,而朋友的存在才使得孩子不至于孤军奋战,寂寞孤独。所以,中国的家长更应该警醒的是自家孩子的品格培养,而不应该将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上。
未来的竞争究竟靠什么,具体的谁也无法说,只是肯定不会是单纯的学习成绩,所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