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_光耀生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光耀生命 > 概览
光耀生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4-19 11:04:24

概览

瑜伽是一种让我们趋向直觉的训练体系,探究[意志]如何与[智性]及[自省意识]合作,共同把我们从纷乱之心以及外向感官的奴役中解脱出来,直接于当下行动。通过内心的洞察而达成身体、感官、呼吸以及心、智、灵等所有层面的完全融合;通过习得醒觉、扩展、洞察、变化与演进的技巧,启发我们的敏悟力与容受力。瑜伽所开示的生命智慧不仅仅转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它也转变看世界的人自身。瑜伽不仅给我们带来知识,而且把知识转化成智慧、纯一无伪的敏悟力、纯净的实相。

苏格拉底劝诫人们要“认识你自己”,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身、心与灵。瑜伽就像音乐,身体之节奏,心体之旋律,加上灵体之和声,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交响乐。身体是了解瑜伽的第一件工具,通过持续不断的修行,每个人都能够完成瑜伽之旅并达到觉醒与自由的彼岸,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瑜伽艺术的热忱追求和修炼。瑜伽不仅能揭示我们自心深层的隐秘,揭示我们周围宇宙的奥秘,同时还可以揭示我们充满苦乐疑惑的人世百态。

经典是基本的助力,哲学之证明在于是否可行,在于是否能够体现于你当下的生活现实。但如果没有修行,经典只具备理论意义。园丁在果园中种下苹果籽,他会期待苹果立即出现吗?当然不会。园丁会浇水施肥,每天照看,为苹果籽不断成长而高兴。对待身体也是如此。

经典将印证你的发现,但并不是经典指引了你的觉醒之路,你将在瑜伽中学习,也是在瑜伽中觉悟。虔心的瑜伽修行将成就你,让你获得追求目标的坚持力,度过充满诱惑考验的人生阶段。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本书的主题是生命,书中提供了一个哲学框架,但并没有为轻信的人提供捷径或虚妄的许诺。作者同时从“瑜伽八支”和“瑜伽身心五体”两条线并行讲解,并在多处提及帕檀伽利《瑜伽经》中的内容。本书全篇都建立在一系列的分别概念之上,但是,在我们的心底不应忘记,所有的层面与元素、所有的表面分别,无论是粗重之体还是微妙之体,根本不会生起分别之念,一切都交织于意识之中。因而,瑜伽之终极目标是意识之全然转换、以醒觉贯穿渗透于吾等全副身心,毫无窒碍、无二无别。


----------------------------------------------------


传统瑜伽身心五体:
1、身体:体式(外层躯体(annamaya kosa)的修行) P22
2、能体:气息与情感之源(身体的生理和器官层面(pranamaya kosa)的修行) P67
3、心体:心念与妄执得以降服之所 (manomaya kosa) P113
4、智体:聪明智慧栖息之地 (vijnanamaya kosa) P155
5、法体:天地之灵显现之处(anandamaya kosa) P201

对身体既不应该忽视也不应该溺爱。体式是瑜伽所有可能性的基础,细先于粗,心先于物。体式讲究扩展、放松、轻盈、平衡、于不适中求安适、乐于知足。在体式中,必须校正与调和身体以及所有情感、心理及灵性等微妙之体的各个层面,这就是圆融合一的过程。帕檀伽利有言:“若行体式之有为转为无为而和,自心无限之体得以触发,圆满即已达成。”

《奥义书》认为,气是生命与意识之理。一切存在因气而生、以气而存,存在终结时其个体气息将消融于宇宙气息之中。它是我们生命中每一瞬间最本质、最真实、最切近的特征,然而又是最神秘难解的现象。瑜伽的职责,尤其是调息环节的职责,就是深入这神秘现象的核心。

瑜伽行者斯瓦摩罗玛在《哈达之光》认为:感官受制于心,心受制于呼吸,呼吸受制于神经,并断言:气为终极解脱之关键。人类的感情具有巨大的能量,而呼吸深受情绪的影响,[能体]层面不仅是我们修行调息之地,也是我们调理情感之地。[调息]是把心与感官从外界收回的开端,它是我们的心内向或外向的转换之处。明达、细心而不贪婪的呼吸艺术就是我们奉献给生命自身的感恩祷文。

以呼吸形式出现的气是我们的出发点,[调息]就意味着生命能量的扩展,必须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遏制、支配与引导。我们必须在身心中积聚足够的毅力,以便明智地控制自我。如果我们的身体与神经较为强健,情感与精神较为稳定,我们就可以进行[调息]的练习。行者在安心见性之前,必须学会[调息],并应对[六情执乱];学会以心驾驭感官,以气驭心。 瑜伽的呼吸技巧自其源头与效应而言都是禅定式的,与[调息]相关的一切都不可勉强。

帕檀伽利把心意识成功与失败的运作机制作为瑜伽哲学与修炼的中心议题,并有言“瑜伽旨在平息扰乱我们意识的心之波动。上述任务一旦完成,瑜伽的成果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如果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提升,不断获得[身之力量]与[心之清明],[醒觉意识]贯穿始终,那么,调身与调息的技巧就能引导我们达到帕檀伽利所设定的目标。

瑜伽要求我们考察“意识”在进化之路所展开的精妙现象,比如心、小我以及智性,也要求我们探究其本质与功能。瑜伽描述了这些层面之间的关系及其彼此之间的相对比例,说明这些层面在接触世界时如何作出反应,以及如何以智性的创造性行动来替代旧的行为模式。在此处,不要用理解去替代修习,理解只是修习的助力。

“心”生念,而“智”生[智性]并最终生发智慧。瑜伽对[智性]的定义是:
通过明达的[识别力]与[意志力]所作出的自觉的选择。

通过这种智性我们才开始身心的转变,把自己从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并将自己向觉悟与自由不断推进。智性存在于我们身心的所有层面,但通常处于休眠状态,一经唤醒,身体即可示现其活力以及识别能力,[禅定]是这一过程的巅峰之举,此种境界的实现须通过清除智性之染污,通过不断调服诡诈的超级自我。在这里有必要认识“意识的三个功能”、“意识的五种心念形态”以及与之对应的“心之五种心地能力”。

瑜伽的技能使我们有机会从内外两面汲取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提升个体的修养。

[身体]、[能体]与[心体]之间存在整体运作关系:
1、[身体],即我们的“物理层面,被[能体]与[心体]所穿透。有三个层面都依赖于我们所吃的食物、所喝的水、所呼吸的空气。
2、[体式]的修习可清理身体的内部通道,以便让“气”之能量自由无碍地运行。在某种意义上,是[体式]的修习打开了完美之门,并打破了内心微妙之体的僵硬状态,从而使缺乏韵律的呼吸变得均匀、深沉、和缓、抚慰人心。
3、[体式]与[调息]的修习可清除分离身心的障碍,并共同驱散黑暗与[无明];[调息]又可以清理与抚慰燥热的大脑,为思想之清明与理性开辟道路,并将[心体]提升至[禅定]之境界。

让[感官]进行斋戒,以便让其恢复活力,可以驯服[感官]和[心体]。

心和意识的探究是瑜伽的核心议题,贯穿我们存在的每个层面;[心体]与[智体]必须有效运行才能观察、分析和反映身体与能替的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

[法体(极乐之体)]是个体灵性沉浸并融合于存在之海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对小我的超越,而且也是我们已知自我的消融,是自我现行体验中桶底脱落的感受。而在我们了悟天地灵性之前,必须了解自身的灵性,探究蒙蔽我们真实自性的一切,尤其是那个呈现百千种假相而令人扰乱的狡黯之“我”;此外亦要了解无我纯净之禅定以及自然元素与修行的关系。



----------------------------------------------------

瑜伽有八支(P11) :
1、外禁戒
1)不伤害、非暴力
2)诚明忠信
3)不偷盗,或者不挪用他人财物
4)守贞或净行
5)不妄求与生活朴素
2、内遵行
1)清净
2)知足
3)精进
4)自学(自我知识)
5)奉献于isvara
3、调身(体式)
4、调息
5、摄感
6、止心
7、禅定
8、三摩地

外禁戒和内遵行作为瑜伽的道德准则净化我们在世界上的行动,其中:
1、[清净]通过体式修行而获得,并可征服身体的外在惰性,给身体注入动性的活力。
2、[知足]通过调息的修行而获得, [知足]是[禅定]的种子,培养知足可以让心成为禅定的适当资具。
3、[精进]是贯穿瑜伽修行的基本线索,在炼金术的意义上,为化铁成金的关键所在。修行一刻不可终止,对人格演进的持续追求一刻不可放弃。[精进]与[摄感]相对应。
4、[自学(自我知识)]是追求[智性]的技巧,而在行动中则表现为循序修行所需的聪明与透彻,对[摄感]与[止心]起主要功用。[自学]的本义是深入内心,于是[精进]之火持续进入我们的身心各层,以[自我知识]映照我们的征途。没有[自我知识]的洞察之力,[精进]只能带来能力而非觉照或圆融,只能产生能量却没有方向。[自我知识]是止心之道,引我们走上残酷而无情的知识之路,引导我们揭穿浮华自我之所有瑕疵与伪善,其报偿即为智慧之路,将吾等从自我幻象中解脱,并且为下一步伟大的跨越做好准备。
5、[奉献于isvara]只有身体能力与[智性]技能到达巅峰境界时才会发生,此时[禅定]与[三摩地]之花瓣合为一体。只要小我存在,你对isvara愿望的解说必因小我之扭曲而支离破碎,只有在无我之境,只有达到[种子灭尽三摩地]之至高境地,isvara之音才可摆脱人类弱点的遮蔽。他会要你继续行于世间,而永不可忘掉他的存在。
 
[体式]让我们用心内视自己的身体,汗水的付出胜于心之内省;
[调息]阶段内省渐次加强,让我们把心念与感官与外界脱离,由此我们的意识与能量才被运用于身心之内。[调息]产生能量、净化身体及其器官与功能,调息甚至可以平息"六情之乱";
[体式]与[调息]净化我们的自身世界,大脑的压力通过体式与调息得以消减,于是大脑得到休息,紧张得以释放,压力从神经系统的内层祛除。[体式]与[调息]的修习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的身体,通过我们的“身”了解我们的“心”,并最终上达我们的"灵";
[摄感]是这一过程的继续与强化,此时修炼产生的能量需要以超然的智慧加以配合与平衡,最终达成对心识与感官的掌控。[摄感]将感官收摄入心,是内外支转换之枢纽,即认知的醒觉意识转而向内以获取[自我知识],以避免误用我们的感觉、记忆与智力,而将其中的潜在能量外流并分散开来。“仿若玫瑰花瓣收起,重回花蕾境地”,这是对[摄感]的恰切描述。考察[摄感]的修炼,我们发觉那种自由给予我们选择的机会:
或者,如从前,由外部的力量与满足感所驱动,或者反求诸己,用我们柔和的内心力量来寻求自性之明。
[智体]的装备是[止心]与[禅定],就瑜伽而言,集中注意力并非[止心],真正的止心是始终如一、绝无间断的醒觉意识之线。
[禅定]即止息意识的运动,将动荡之海转为波平如镜。此平静状态并非迟钝或惰性,而是深沉的凝定之境,充满着所有的创造潜能。在瑜伽修行中,必须首先解决压力的问题,然后才能真正开始[禅定]。真正的[禅定]是知者、所知与已知融为一体,此种境界只有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才有可能。[禅定]是瑜伽的奥运会决赛,体能未达标准者不可能参加。
在清醒与警觉时所体验的安宁深沉之睡眠即称为[三摩地],当心处于宁静而随顺的状态,此时所留存者即为[自性]。[三摩地]是一种经过性的体验,而非可持续、可留住的境界,不要执著于三摩地。我们以[独存]来形容随[三摩地]而来的终极自由之境,意味着一个人已然与太一融合,而再也不会为差异世界之表象所迷惑。[止心]、[禅定]与[三摩地]三者节节上升,共同构成最终圆融之瑜伽(samysrna yoga),体式的训练大有裨益。



----------------------------------------------------



探究五大元素及其对应品性:

真正的瑜伽之旅是归藏的过程,我们是通过归藏之旅来认识自然的演进。只有站在自然的巅峰之上,瑜伽行者才可见证其[自性],见证天地之灵,站在自然之巅峰其实就意味着了悟自然。
1、躯体之“土”的密度、力量与气味
2、身体之“水”的灵活与味道
3、心灵之“火”的活力与洞见
4、智性之“风”的清明与触感
5、身心缥缈“空”性的自由及内在颤动
深入自然不断演进的核心,在其表现为可见之物之前就加以了知。此了知甚至要超越调和[三德]的意愿生起之地,超越赋予自然创生变易之性的活跃品性。


----------------------------------------------------



意识(citta)有三种功能P162:
1、感知,即感受、认知与辨别
2、意志力,即引发行动的驱动力
3、运动,表现出“心”的火性,不断变化,不断在不同方位以不同形态跃动不已


----------------------------------------------------



意识的五种心念形态P163:
1、正知(pramana)
2、谬见(viparyaya)
3、想象或幻想(vikalpa)
4、睡眠(nidra )
5、记忆(smrti )


----------------------------------------------------


心之五种心地能力(bhumis)P175:
1、愚钝之地
2、散乱心猿之地
3、交替或波动之地
4、一心凝定之地
5、终极境地——在超越时空的禅定状态中所体会的如意之境,即三摩地


----------------------------------------------------



意识转变之七种境地(均属于主观境界,没有任何外在迹象可寻)P237:

1、观察心念生起,
2、心念占据并控制我们心灵之前将其阻断于萌芽状态,
3、通过抑制心念而获得的平和宁静境界,
4、对于给定物象的一念专注,亦即意识的一次整体波形,
5、通过抑制与专注而获得的调服净化意识,
6、分别意识,
7、粹然神性之意识,行者灵明独耀且与万物一体。


----------------------------------------------------



六情之乱P85:

六情是内心之旅中无可摆脱的障碍,一旦自我的私意介入,六情就成为令人困扰的问题。要去除这些情感是不可能的,无论我们怎么想,这些都是我们会体验到的人类情感,压抑是没有用的。每一种情感也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能加以明智的利用。
1、淫欲
2、傲慢
3、妄执
4、愤怒
5、贪婪
6、仇恨(及其恶意与嫉妒)


为了战胜妄执之乱的六大动因,我们需要利用安宁之轮的六辐:
1、辨别与2、推断
[辨别力]与[推断力[要通过[修炼]与[去执]加以培养。
3、修炼与4、去执
[修炼]是让[净行之火(tapas)]发挥作用,[净行之火]无非是以[[瑜伽八支行法]修心。[修炼]必须辅以[信心]与[勇猛]才可完成,另外还要研习经典、自观其行、意志纯一并修习[禅定]。
5、信心与6、勇猛
有关瑜伽的知识不能代替修习的过程,难题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因而解决方案也要从我们的内心寻求。



----------------------------------------------------



五恼障P206:

五恼障是我们意识所固有的自然的现象,人人受其伤害。这些形态内置于我们的身心系统之内,包括身、心、灵的所有方面,是对部分与全体之关系的根本错觉。[无明]是其他四种烦恼障的基础与根源。
1、无明(无知,知识与悟性的缺乏)
2、我慢
3、爱执
4、厌弃
5、惧死/贪生



----------------------------------------------------



精神自由者的生活须符合五大原则P246:
1、勇气
2、活力
3、正确而有效的记忆
4、活在当下的醒觉意识
5、对所做事情的全身心投入

只有当心念及其相伴行动之间毫无差别之时才有心性的成熟,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差异,那么这个人就是在自我欺骗,就是在投射虚假的自我形象。若一个人能够避免那种无可避免的小我心态进入他生命与活动的核心,他就是一个心性自由的人。在此境界中,无论心、智与意识如何,他是在生命核心的妙明之智引导下过着正直的生活,他以洞悉实相之心行动并形之于言辞。

瑜伽行者深植于他的自身体验之中,深植于他通过瑜伽修行而获得的发现之中;而同时,他也必须继续以开放之心捕捉修行之中闪现的微妙灵感,并以此推进其心性修养。随着技能的提升,一定要学会以符合道义的方式运用我们不断增强的权力。高妙的智性带来权力或权柄,而权力令人腐化。修行[去执]可驾驭这种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自由的人尽管也生活在因果世界,他已然学会涉世如履薄冰、行动精准笃定。


----------------------------------------------------



本书堪称经典,许多内容会在不同的阶段会带给你不同的体悟,连篇累牍地摘录在这里并无太多意义,或许苏格拉底式的反问,更能引发思考。

我是谁?
如何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价值何在?
自我最怕什么?
生命是什么?
你如何呼吸?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放松?
是什么阻止你放松?
如何做好挺尸式?
欲望是什么?
为何要清净?
意识包括哪些部分?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理解意识本质的角度有哪些?
意识如何住于清晰、明达而宁静之地?
心和意识有怎样的关系?
心是什么?
记忆是什么?
分别智(viveka)是什么?
分别智与记忆的关系?
如何利用记忆(身体的、意识的、无意识的、细胞的)?
从睡眠中能学会什么?
何为真?何为假?
智性是什么?
智性的特征是什么?
智性的缺陷是什么?
不受任何前提影响,基于正确知见的正确行动又在何处?
直觉和良知有什么不同?
积极的情感与美德不同?
业力是什么?
如何转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身、心、灵的关系如何?
气是什么?
气和灵的关系?
空是什么?
什么是空间?
如何在体式中体现空性?
什么是自由?
自由意志是什么?
意志之源是什么?
该如何点燃意志力之火?
如何可能凭空召来意志力呢?
如何活在当下?
我们能否真正获得自由?
命定论与必然性的区别是什么?
精神自由的人的生活原则是什么?
自性是什么?
自然的本质是什么?
自然如何演化?
自然元素与修行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自然与灵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需要补充知识点:
自我知识
冥想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