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之道_关系的真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关系的真谛 > 交往之道
西风独自凉 关系的真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10-01 01:10:49

交往之道

    所有的生命都在运动中。世间万物没有不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的。即便去了某个孤独处所的隐者,也与他的过去及身边的人有关联。正是因为有了交往关联,才产生了关系,才构建了社会,塑造了自我。
    
    然而,深入观察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会看到生活其实是个建构对抗的过程。交往的初衷是为了互助互利,但现实中的交往却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众生百相,既显现出信任、真诚、同情、善良、无私,又充斥着偏见、恐惧、野心、嫉妒、势利。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利益冲突越来越激烈,使得其中的人们经历了太多的失望、忧伤、痛苦和苦难,所以都想逃到安全的地方,久而久之,就逃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交往实际是与他人日渐疏远的过程,由这种关系构建的社会显然也是人心阻隔的。
     
    于是乎,一方面我们把交往作为一种达到自己某种目的的工具,因为这种目的的实现能给自己带来某种满足,尤其是安全感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大都躲避或者绕开交往中的痛苦和压力,转而选择那些能带来个人满足和舒适的交往,并逐渐地产生了这种交往对象的依赖。当安全感在依赖中渐失,那段特殊的交往也走到了终点,我们又开始建立新的关系,希冀找到持久的安全感。但依赖只会产生占有欲,而占有欲会衍生出害怕失去的恐惧,从而会引起内心的冲突。之所以这些对安逸的向往、对虚幻的追求往往和事实相冲突,是因为交往的最大特点即是它从来不会给人以安全感。那其实就涉及到了根本问题,为什么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否真正的存在?

    人从生到死充满着无尽的矛盾,所以我们大都追求安全感。生活的苦闷和焦虑,对生存状态的失望;想要被人爱却没人爱的感觉;浅薄、渺小以及生活的辛劳——这就是生活的原貌。在生活中有危险,有忧惧,凡事都不确定,明天总是变幻莫测。因此,人们才往往追求那份安全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找到一种恒常的状态,使得任何事情、任何恐惧、焦虑、不确定感和负罪感都不能打扰自己。这种恒常状态的需求往往最初是心理的,之后是外现的。从内心而言,我们都想求得宁静,找到一种确定感和恒定感。从外现来看,我们都想有份稳定的高薪的工作,都想有稳定的人际圈子,都想有舒适的居所,都想有好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纵观我们所有的交往和活动,不管我们做的是对还是错,都想拥有安全感。而这种对安全感的追求即是所有欲望的根本动机。追求物质上的安全感以满足基本的需要倒是无可指摘的,但这些必需品当被用来显示个人身份和实力时,交往就会衍生出麻烦。就如社会上“金钱至上,权力至上”风气的影响,只会使得利益争夺更为激烈。但许多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其实是我们认同某种思想、某一种族、某个群体、某种特殊行为的结果,这种认同使得我们远离孤独。

    但在心理的任何层面,任何深度,都没有任何形式的安全感,这便是人生的真实状态。因为所有事物都在变化,有形的,无形的,身体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尽管从理智上,我们可能意识到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有必要随之自我调整。但在感情上,我们却固守一些业已确立并令自己感觉满足和欣慰的事物,因此,内心总是在变化和希望永恒之间徘徊不定。这样的冲突只有通过真正认识自我来缓解,而认识自我只能在与外界交往中才能实现。

    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发现自己的种种反应,快乐、忧伤、怜悯、嫉妒、焦虑、孤独。关系是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真实的、未加评判的自己。一方面接纳真实的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把握好自己现在能把握的;另一反面认识到现实的常态就是不确定,少些天真的希冀,坦然面对不能把握的事物,宠辱不惊,毋忧拂逆,这样才能缓解内心的冲突。以一颗敏感的心去关注和思考事情并全情投入,这可以看作是与外界的事的交往。同样,全情投入到与外界的人的交往就是需要没有偏见的交往,全情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交往,在与人冲突时首先反省自己。总之,只有自己的身心和谐了,才有可能与他人、社会实现和谐。

    我们由社会塑造,同时我们也在塑造社会。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自我,了解安全感的真相,以此逐渐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并显现在交往中,则我们就能彻底改变自己,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才有可能变得更加美好。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