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爱,不索取_关系的真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关系的真谛 > 分享爱,不索取
寄身石火光 关系的真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3-28 11:03:24

分享爱,不索取

1
这几天中午,我一边阅读克里希拉穆提的《关系的真谛:做人、交友、处世》,一边聆听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演讲录音。那时他已年近九旬,垂垂老矣,但那衰朽瘦削的身体里,竟然能够发出如此雄浑庄严的声音,委实令我意外。怪不得赫胥黎曾将他的声音形容为“佛音”,的确有一股异常强大的摄受力。
正如音乐家凡•莫里森对克氏的评论:“我认为克里希拉穆提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是,他告诉我们要自己学会思考,而不应被外在的宗教和精神领袖所左右。”
他教诲的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与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他一直教人进行自我觉察,教人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狭隘性制约等等的弊病。
克里希拉穆提一生演讲无数,著述甚多,所有语言归结为一点,“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他的心要,为世人指明了东西方一切伟大智慧的精髓——认识你自己。

2
《关系的真谛》这本书为三个部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及宇宙的关系”。从个体与个体之间到个体与群体之间,再到个体与大环境之间,详述了我们与周围一切事物的关系本质及相处之道。
以下,我还是简单谈谈他对两性关系的看法与建议。
克里希拉穆提并不像传统的东方宗教那样,彻底否定两性关系的存在意义,他不认为两性之间的爱和性是“灵修”的障碍。他只是劝我们在寻觅爱侣之前,要沉静下来,认识自己,坚强独立,不要依赖爱人,期望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他说:“爱的产生不会缘于签了一份合约,爱的基础不是彼此的感激之情,也不是认为能给予对方安全感和慰藉。一切皆因思维而生,这也是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占据了很小空间的原因。爱不是想出来的,爱与充满狡黠的算计、自我保护的本能意识和反应完全不同。有爱在,性从来不是问题——出现问题都是因为缺少爱。”
如何理解上面这段话?我打个比方:如果有一个人穷困潦倒,欠了很多债务。面对困境,他(她)没有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还清债务的意识,反而回避事实,不断地在外面去寻找那些富裕的异性,指望通过结婚这件事和对方“绑定”在一起,让对方来负担自己的债务。这种人会有真爱吗?不可能。迟早有一天,对方会因为被他(她)的不断索取而厌烦,要么痛苦地生活在一起,要么走向分离。
在现实婚姻中,上面这个比喻里的“债务”,既可能是物质层面的,也可能是精神层面的,甚至可能两者皆有。这也就是克里希拉穆提常常把婚姻关系视为“虚伪险诈”的原因。
我们自己不满足、不开心、不快乐,却不愿意独立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为自己负责,只是一味地埋怨上天没有赐给我们一个爱侣。我们天真地认为,只要那个爱我的人出现,一切就搞定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寂寞、哀愁、伤痛、愤怒等等负面情绪全部交给他(她)去抚慰,然后就得到了幸福。这可能吗?
我们的爱侣不是超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极限。如果我们把他们当做救世主或冤大头,一味索取,迟早有一天,你会因为他们达不到你的要求而牢骚满腹;而他们迟早会明白,你根本就没有爱过他们,只是一直在利用他们。这样,爱就失去了信任和人格平等的基础。

3
读了《关系的真谛》之后,我进一步厘清了自己的思绪:在爱一个人之前,我们必须做好三个准备——身体健康、心智成熟、经济独立。能够达到“静定安足”境界的人,必然会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停止向外索取的人。如此,我不需要爱侣为我分担任何困扰,相反,我们只是和他(她)分享自己的喜悦。
分享,而非索取。这才是关系的真谛。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分享爱,不索取”的回应

A君 2012-06-06 14:59:29

认识自己,分享共鸣,静定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