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禁止令 、五个驱迫令、七个负面人格特质、八个心理游戏_重塑心灵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灵修 > 重塑心灵 > 十二个禁止令 、五个驱迫令、七个负面人格特质、八个心理游戏
大魔卐 重塑心灵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6-10 15:06:07

十二个禁止令 、五个驱迫令、七个负面人格特质、八个心理游戏

十二个禁止令 、五个驱迫令、七个负面人格特质、八个心理游戏
  1.不要存在
   来自孩童时期,父母用冷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反之无敌铁金刚。控制,操纵或支配别人
  2。 不要当自己
  压抑,别人理想模样,迎合讨好别人。
  不在呼别人的感受
  3。不要亲近
  与人接近或接触上的困扰
  被压抑部分,会反扑爆发。
  4。不要属于我们
  很难有归属感
  5。不要长大
  比较依赖,优柔寡断遇到问题,很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与面对问题
  变得承担过多的责任,
  因为很讨厌自己内在优柔寡断的部分做决定或作决策时,变得很冲动,自暴自弃
  6。不要像个孩子
  形成童年时期,表现出孩子本性时,被父母严厉的斥责与喝阻。
  特别容易出现在长子或长女身上
  变得很难快乐
  7。不要健康
  为了获得父母对你持续的注意和关心
  成长之后,尤其在人生面临困境,挫折,失意,难题时各种不同的病痛都会逐一地浮现
  8。不要正常
  表现得很正常,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心
  一歇斯底里或情绪表达比较强烈时,你就会被注意被关心。
  入社会后比较情绪化,也会比较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较容易被某一种情绪抓住,深溺其中,无法自拔
  9。不要成功
  一个孩子在努力用功之后,换来却是父母的批评,责骂
  在潜意识中,他会不自觉地去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当然,这个部分是绝对无法用头脑觉察得到的。
  对往后人生的影响
  我们愈渴望,愈努力想要成功时,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
  10。不要重要
  很少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让我们了解,我们而是非常重要的
  11。不要思考
  当你在思考或发问的时候,没有得到给你的鼓励和回应
  你变得不太使用脑筋,一旦有人要求你动脑思考一些较为细密或周严的计划,你一想到这些就会开始头痛并心生抗拒。
  12。不要感觉
  作用力 每当孩子自由表达内在感觉时和需求时,他们会用各种方法去扼杀或阻止孩子将真实的情绪流露出来
  反作用力 影响限制我们感觉的能力,感觉的敏锐度及察觉力都被限制住。很难对自己的真实感觉回应。
  
  看清真实的自我,成长的起步就是了解你自己所在的位置,因而在重塑心灵的旅程上,鼓励你先从阻碍你能量站西那最强禁止令开始剖析。

五个驱迫令
 第一个影响我们的驱迫令是:“快一点!”(Hurry up!)
  我们的内心会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使我们很难真正放松下来。
  第二个驱迫令是:“要更努力!”(Try harder!)
  使我们无法好好地享受生命里每一个片刻、努力,无法好好去体验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品质。
  第三个驱迫令是:“要坚强!”(Be strong!)
  自我防御性会变得很强,你会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当你感觉悲伤和无助时,你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常独自承担大部分的痛苦,内在深处是孤独的
  
  第四个驱迫令是:“要完美!”(Be perfect!)
  挑你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样感觉是很挫败的
  因为害怕失败与挫折变得什么事都不做
  
  第五个影响我们的驱迫令是:“取悦别人”(Dear me!)
  不断地表现出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爱的一面,尽量使周遭的每一个人感到高兴。
  没有情感上的界限,这类父母因为得不到另一半的关心,把重心转向孩子。希望孩子能给予他情感上的慰籍与支持
  
  禁止令较早进入我们的生命中,缘自于父母为保护我们的安全。
  当我们渐渐有行动能力时,驱使我们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驱迫令就进入了我们的意识。
  
 七个负面人格特质
  
  一、过度批判
  全面性否定
  心中会有很深的自卑感和罪恶感
  二、过度保护与过度干涉
  剥夺孩子独立学习,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
  面对问题或困难时感到退怯、无助、没有主见
  三、首尾不一致,缺乏一贯性
  对孩子的态度和管教方式经常朝令夕改、变幻莫测并缺乏一贯性的原则
  经常处于焦虑不安,困惑和矛盾的情绪里,对人无法信任,疑心病重,并且特别喜欢去探索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
  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内在真正的想法与我们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言语或行为,往往是分裂状态
  轻易承诺,无法如期,内疚不已
  一诺千金,缺乏弹性
  五、放牛吃草
  六、理论家
  会讲道理 ,很少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和关心。
  七、情感匮乏
  很容易去理解,体贴别人的需要和感觉,却理不清自己情感上的界线。
  常常将别人的问题往自己身上揽,但对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却往往视而不见。


  常玩的八个心理游戏
  
  
  
  是的……可是
  
  【请教大师游戏】
  
  第一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Yes...but”,就是“是的……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脸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出现了。
  
  就像有的学员经常对我说:“许老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离婚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监护权,你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这样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对我的公婆和亲戚?”
  
  如果各位仔细看看以上的对话,你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这位学员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和帮助,但是当别人真正给她建议时,她却又一直找理由回绝。事实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别人的意见,因为在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总是有一些比较热心帮助别人的人,会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但是,在这样不断重复的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帮助别人的人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去寻求他人帮助的人,到了最后他又会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的经验里,于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的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帮助,这样的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人出现,但是那个企图帮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迫害的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戏终止之前,两个人都带着很无奈、很沮丧的感觉,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馈都是十分负面的。游戏后得到的都是褐色点券。
  
  
  
  都是你害的!
  
  
  
  第二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都是你害的!”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是前几天你给我出的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自己搞得这么惨?……”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来得更高级一点,因为在这段对话中的主角也是向别人求助,不同的是,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给他的意见,而且他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他的建议去做,但是,当他失败时,他就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他意见的人身上。
  
  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的内心会有巨大的担心和恐惧,因此,在他的人生里,他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因为这样子他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他所搜集的是白色点券,表示自己是无辜的。
  
  
  
  挑拨离间
  
  
  
  第三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拨离间”。
  
  这是一种间接性攻击,例如:“志明我告诉你哦,舜子经常在你的背后说你这个人很不够意思!你看他表面上好像对你不错,但事实上他心里是很讨厌你的。”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像这样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们不断地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但却不直接表达自己心中对那人的不满。事实上,在对话里的那个人他心中真正想要对志明表达的是:“志明,其实我一直都是很关心你的,而我也很想要和你成为更亲近的朋友,但每次我看到你这么信任舜子,我就对你感到很担心,你知道吗?其实真正关心你的人是我而不是舜子……”
  
  此外,在这个“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高明的玩法就是“放狗互斗”。这个“放狗互斗”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所运用的伎俩就是:让他因为你的建议而变得更挫败,然后就在他心里十分沮丧的时候,你又给他十足的鼓励和安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的内在是很需要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很可能在他童年的时候父母就经常鼓励他玩打小报告的游戏,以至于在往后的人生里,他就会不断地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来建立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让我逮到了
  
  
  
  第四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SOB(Now I got you son of bitch)我将它翻译为:“终于给我逮到了,你这狗娘养的!”
  
  会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一般来讲他童年时期的愤怒受到压抑、否定。在他的价值观和心里深处,一直认为愤怒是不好的,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会很害怕自己对别人的攻击性、侵略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有冲突。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通常在童年时期,父母亲之间常有争执和冲突,而这样长期不断地争吵使他十分恐惧、害怕,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自己长大时一定不要像父母一样,因为愤怒的情绪对他的生命而言,曾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经验。所以他通常会累积许多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内心积压许多无法对人表达出来的愤怒或不满的情绪,到了最后忍无可忍时终于一次爆发出来。
  
  
  
  官兵捉强盗
  
  
  
  第五个心理游戏是:“官兵捉强盗”。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你想做某件事时,心中隐约知道别人不认同,你明明知道自己做某些事情会让身边那些爱你、关心你的人失望、伤心,可是你仍然会忍不住偷偷地做。你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把这件事情隐藏得很好,但是,因为你这个强盗或小偷并非专业,所以你总是会留下些蛛丝马迹被身边的人发现……
  
  在这个“官兵捉强盗”的心理游戏中,因为我们隐藏的技术并不是一流的,所以当我们终于被身边心爱的人逮到的时候,会纵容自己童年时的感觉再度浮现,并陷入强烈的自责、悔恨或是“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的念头中而无法自拔。很多人承诺戒烟、戒酒、忠于婚姻,却一再打破承诺、自责不已。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经常在玩这个心理游戏,可以试着回想小时候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你,他们是否时常对你说:“你看看!爸爸、妈妈这么爱你、这么关心你,可是你却总是让我们失望……”
  
  当孩子很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内在的需求却遭到父母的禁止时,他会开始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他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却被父母发现时,父母又让他觉得他这样的作为是很不对的,于是,当他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或待人处事中就经常会出现“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这样的念头。
  
  凡是心理游戏最后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将全部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另外一种则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别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而事实上,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需求,才是唯一能终止这个心理游戏的方法。
  
  
  
  挑衅
  
  
  
  第六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挑衅”。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觉,而用一些肢体语言或双重信息向对方传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例如有位先生晚上应酬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当他回到家里时,为了怕吵醒太太,便蹑手蹑脚、偷偷摸摸地走进了大门,这时竟然发现太太正坐在沙发上眼露凶光在瞪着他,其实在这个时候,这个“挑衅”的心理游戏就已经开始上演了。后来,这位先生进了房间看见床上摆了两条棉被,先生因为知道自己晚回家使太太非常不高兴,所以也就默不做声地接受了太太无言的抗议。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这位太太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厨房准备早餐,当她端了一盘早餐过来并很用力地放在先生桌前,这时先生仍不敢多说什么。到了第三天、第四天,这对夫妻之间的冷战仍继续进行着,直到先生终于受不了太太这般无言的挑衅而大声地说:“你到底要怎么样嘛!我都已经对你低声下气了,你还不高兴……”这时太太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挑衅终于达到目的,非等到两个人开始冲突,这个心理游戏才会落幕。
  
  直到最后,这位太太终于可以证明:“先生之前对我的温柔体贴都是假的,他不是真正的爱我。”当然,这个“你不是真正的爱我”更深一层的声音是:“我是不值得被真心对待的。”“我真是一个命苦的人,没有人会真心对待我。”这些声音都是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互动中所存放于内心的感觉,事实上我们早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人生决断了。
  
  
  
  法庭
  
  
  
  第七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法庭”。
  
  当冲突或挑衅的游戏开始时,有时候会发展成第七个“法庭”的心理游戏,游戏中的主角会试图去找一个类似法官的人来评断,在这个游戏中究竟谁对谁错,当然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自以为很公平、公正的人特别容易上钩。之所以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当事者希望通过权威者或更多人的力量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他认为自己本身并不足以表达内在那股受委屈或不舒服的感受,他总是需要借由更多人的力量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这个游戏最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要证明:“我没有错,一切都是由你造成的。”
  
  当然,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人,他的父母或老师在他童年生活发生的许多事件里,一定经常扮演着法官和法庭的角色,很快就介入孩子与孩子之间或与他人之间的争执,于是他们习惯找寻更强的力量,找权威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有时带领团体课程,现场有人迟到了,就会有人挺身而出,表示心中的不满意,但大多数人会说:“你迟到了,耽误了‘我们’的时间,‘我们’很不高兴。”企图用团体的压力来抗议,我往往会告诉发言者,你只要用我即可,因为这是你的感觉,并不见得代表其他人共同的感觉;其次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有权利表达个人的愤怒。有些人童年时因为自我价值感低落,没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习惯找一些权威者来撑腰,长大就常玩法庭的心理游戏。
  
  
  
  捕熊者
  
  
  
  第八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捕熊者”。
  
  在这个“捕熊者”的心理游戏中,因为熊是一个庞大、具危险性的动物,所以猎人如果只是用猎枪捕杀,很可能一枪打不死,而熊在受伤以后兽性大发,反而使捕熊者的生命更加危险,因此,捕熊者在要捕熊之前必须设下许多陷阱,猎人会在熊必经的道路上挖一个大洞,在洞里面放个竹架和熊所爱吃的食物,然后再把泥土恢复原状。当熊肚子饿时一闻到食物的味道会马上跑过来,接着便扑通一声掉下去,就在这个时候猎人出现了,他一面听到熊发出哀号、痛苦的声音,一面开枪将落入陷阱中的熊打死,这就是“捕熊者”心理游戏的玩法。
  
  你会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到处都在玩这个“捕熊者”的心理游戏。而通常会玩这个游戏的人,在小的时候父母只允许他表现出好的一面,对于不好的部分都一律否定。当他长大之后,会觉得只要一表现出负面的自己就不会被爱、被喜欢,会很敏感地察觉到别人对他的期待和需求,而不允许自己真实的情绪或情感流露出来。
  
  当然被捕的熊是很可怜的,常会责备自己愚蠢,自怜自艾外加对猎人的愤怒。而这个猎人是很深沉的,对自我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低落,他不敢直接表达真实的自我。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属于我的生命剧本已经开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7a080100ded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124b70100g6lq.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45a130100ie7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448b00100n7wo.html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十二个禁止令 、五个驱迫令、七个负面人格特质、八个心理游戏”的回应

夏洛 2016-04-11 10:18:47

很好的总结 谢谢

fpdb 2015-08-14 01:00:49

非常感谢,你的评论给我的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