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聪明的患者,做智慧的抉择_最好的抉择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最好的抉择 > 做聪明的患者,做智慧的抉择
loversophia 最好的抉择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9-26 21:09:08

做聪明的患者,做智慧的抉择


在信息发达、网络便捷、治疗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去哪里看病、看哪个医生、采取何种治疗手段,患者往往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可是当没有哪个选择明显地优于其他时,人们的心中便又多了一份踌躇与茫然。尤其是当每一次选择都决定着自己生命的长度和质量时,我们更渴望做聪明的患者,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好的抉择》通过两位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生教授对十六位患者的长期访谈,用跨学科知识解读医疗活动的本质,将患者做出艰难决定背后的心理学机制以及人文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帮助我们打破医疗思维的误区,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最佳抉择。

书中以病例为单元,分别选取身患高脂血症、甲亢、关节疾病、癌症、白血病等患者,用两两对比或自身对比的方式讲述患病者的看病就医经历。例如作者杰尔姆和帕米拉,他们既是医生也是病人,杰尔姆因腰痛追求极致治疗反而手术失败,引发他关于自身思维模式的反思;帕米拉则厌恶风险和副作用,追求极简治疗,同时她也喜欢把这种理念运用在她的病人身上。而这两位医生的共同结论是:了解患者比认识疾病更重要。

因为不同病人会有不同的治疗偏好,而这与他们的价值观、对生命的态度息息相关,现代医生的职责其实是提供专业的判断,病人则可以自行选择如何面对自己的病情,双方共同决策,共同承担。当然,这可能是最为理想的一种医患“共谋”。而在实际生活当中,病人做出自己的医疗决定时往往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也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原因。

《最好的抉择》专门设有“打破医疗思维的误区”、“决策背后的心理学”、“医生与患者的谏言”两个特别板块。“打破医疗思维的误区”从案例出发或分析、或补充、或发散思维,帮助读者了解容易犯的错误,而“决策背后的心理学”则通过对一些心理学概念进行解析,帮助我们找到决策机制的关键按钮。通过对“健康素养”、“痛苦指数”、“聚焦错觉”、“决策冲突”等心理学概念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有些人的选择更明智,为何有些人即使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也还能快乐的生活,为何在面对艰难决定时我们会无比焦虑,等等。

在一篇篇详实细致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生动而清晰地看到每一位患者从发现自己得病,到选择医生,与医生商讨、制定治疗方案,进而接受治疗的全过程,以及当面对有可能失败的治疗、对医生的不信任、离世前的抉择等问题时不同病人的不同反应。

虽然身体健康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医学是一门精确却不确定的科学,书中的例子很可能就是自己或家人未来某一天会面对的境况。越早了解这些看病就医的常识,打破认识的误区,就意味着我们有更多机会掌握主动权。所谓“同病不同命”,个中差别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我们有没有及早提高自我管理健康与疾病的能力。

《最好的抉择》是一本难得的关于病人与医生共同探寻最好治疗方式的第一手记录,也是教会我们在面对疾病与死亡时该如何做出最有利决策的参考指南。虽然我们目前的医疗体制、治疗手段和医患沟通方式还有待发展与完善,很多人面临的境况可能比书中描写的更加艰难危险,但是对于生命这件事,任何时候去寻找更好的可能性都为时未晚。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做聪明的患者,做智慧的抉择”的回应

loversophia 2016-09-27 09:22:36

嗯,医生出于专业素养往往要求病人谨遵医嘱,但实际上人是有很强的自愈能力的,小磕小碰没必要过度治疗,大问题还是多向专业人士请教咨询为好。 :)

顾海 2016-09-26 23:03:21

我儿子的手前天被玻璃划了个小口子,流了不少血。我送他去医院。医生说:必须打破伤风。我说:不用打,伤口不深,消消毒,简单包扎一下就可以了。包扎好后,医生说:周一来换药。周日晚上,我拆掉纱布,用碘酒重新消了一遍毒。今天伤口已经基本愈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