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y薄三郎)_健康流言终结者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健康流言终结者 > 前言(by薄三郎)
小庄 健康流言终结者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9-18 22:09:03

前言(by薄三郎)

Preface
2009年1月,科学松鼠会出版了第一本集体著作《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当时,我向朋友狠命推荐,对方却摇头拒绝,理由是“科普文章吗?呵呵,我的兴趣不大。”我有点小伤心,进而尝试分析对方的心态。要么,人家已经生活得够科学,所以不需要看科普文章;要么,科普文章显得冷冰无比,曲高和寡,无人愿看?事实上,我猜错了!对方的答案是,她想看怀孕生育方面的知识,但那本书里没有提供!
以此看来,需求是产生动力的重要原因,需求是“生产之母”。对于科普知识,人们的需求也是有选择性的,只关心与己有关的生存哲学。2009年中,我参加了上海科普作协举办的一次座谈会。原上海中山医院院长、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杨秉辉先生谈道:“健康是最大的科普领域,因为人人都渴求健康。”没错,当你观察市面上的各种养生保健书时,就能体会到这个“产业”有多么红火。遗憾的是,它们中的很多都不靠谱,成了健康谣言或流言的摇篮。有人甚至用养生书的书名编了一个段子,内容是“当你生病了,《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医生开了方,《是药,是水,还是毒》?你可千万要小心,《别让医生骗了你》,《是药三分毒啊》!所以,《求医不如求己》,马悦凌既然教了大家《不生病的智慧》,何不《做自己的医生》?手捧《改变自己一生的健康计划》,一边翻阅、一边畅想《无毒一身轻》,《百病自疗不用药》!”
在《新华字典》里,“谣言”的意思是“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或“没有公认的传说”;“流言”则指“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污蔑或挑拨的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1967)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写道: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谣言都不应仅仅被看成纯粹的怪物,它是人们在有意识的社会行为中奇特但无价值的一种偏离。”
你应该已经察觉到了,造谣与辟谣正是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常态。不过,普罗大众易于偏信流言,即便有确凿的科学反驳依据,他们也总是会辩解说: “那种说法总是有一些道理的吧。”没错,造谣者总会捏造、歪曲或搬弄各种事实,把那些陈旧或似是而非的术语貌似合理地重新包装,以此制造轰动效应,生产奇谈怪论。真是防不胜防啊!
这也正是我将几年来写出的医学科普文章集纳出版的重要原因。我希望通过剖析一些人们口耳相传的“健康说法”,来让大家明白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在整理书稿期间,我曾用下面三个问题对身边不少朋友进行提问:给孕妇听莫扎特的音乐能提高宝宝的智商吗?许多人喜欢戴钛项链,据说可以缓解颈椎病,你觉得是真是假呢?听说可乐可以杀精,男人应该少喝,你觉得这是对是错?
被询问者有的是医生,有的具有较高的学历,可回答的情况却并不乐观。
当我追问他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些说法时,许多人回答: “网上有这种说法,很多人都这样说,所以应该具有一定科学道理!”轻信流言或许真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倾向于轻信他者的言论,不愿花时间寻求真相。而“在博客、微博当道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受害者”。
显而易见,互联网是谣言滋生肆虐的最佳温床。人们口耳相传的大部分健康说法也都是靠着网络转贴而散布的。事实上,人们也总是喜欢用“网上说的”来说明某些观点的来源。在微博上,谣言或流言更像是长了一双翅膀,传播的速度更快、效应更强、覆盖面更广。
不过,网络时代,特别是微博化时代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快速纠错机制。遗憾的是,谣言或流言的传播力度总是比辟谣力度强悍得多,流传得也更广。这牵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偏颇吸收”——人其实是一种很懒惰的生物,他们会主动倾向于接受乐于接受的信息,排斥厌于看到的信息。而辟谣或阐释真相却往往会起到反作用,使得既有观点愈发被人们所接受。有种说法是,纠错反而会强化人们对错误观点的坚持。
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的创办者姬十三曾在题为《我们的敌人不是谣言》的日志里写道:“科学常常是无力的,谬误通常比真相更甜美诱人。如果我们只是在网络上追赶谣言的步伐,那么我相信即使有十倍、百倍的团队一起来挥舞粉碎大锤,力量也是不足的。我们的敌人并非谣言本身,而是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是不加反思的生活态度。”
散布流言总是轻松,破解流言却很费劲。流言尽管没有根据,看上去却一本正经,煞有其事。很多人相信健康流言,大多是出于戒备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而进行“有罪推定”。换言之,只要人们认为某种说法可能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或危害,那就需要科学家通过数据或证据来证明它没有害处。事实上,这种证明通常是徒劳的。首先,证明一个子虚乌有的说法,本身就是对科学资源的縻耗。那些原本可以经由科学知识或理论解释的问题常常被公众“绑架”,要求必须通过实(试)验说明。其次,进行研究,本身就响应了那些本可不作理会的无稽流言,无形中反而助长了某些健康流言的散布传播。再者,破解流言需要依据科学事实和研究数据,这也使不具备深厚科学素养的人在看到论证严密、用语艰深的反驳论述时显得极不耐烦。
以我的个人生活经验,科学地分析一些事情总显得不够有情趣,过于生硬刻板。可是反过来,如果没有正确科学的生活方式,情趣之类的提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我看来,那些拒绝科学的人,可能是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害怕因既有知识结构被打破而无地自容,当他们获得真实的知识时,总会露出一副“当时我就震惊了”的表情,过去的知识信念顷刻间土崩瓦解。这是蛮痛苦的一件事,因而部分人选择拒绝科学真相!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信者恒信!人们总是基于自己的偏好——而非事实本身的对错——来选择并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信息或观点。这仿佛自动关闭了探求真知的大门,将自己与科学事实割裂,仅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而对真伪对错不管不顾。所谓轻信于人,就是指相信某种有证据但又不应该有证据的说法。易于轻信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要么极度贫乏,要么就充满陈腐和变态的想法。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的观点,对于那些相信流言或谣言的人来说,最迫不及待的事情就是“相信那些与他们自己所解释和预言的模式正相吻合的谣言”。
2009年11月,科学松鼠会的明星作者云无心出版《吃的真相》时,我曾写过一篇书评,其中有这样几句:“知识这种美好的东西,不能像读小说一样极其饥渴地阅读。书,应该摆放在案头,阅读它,应该是细水长流。当你有所困惑时,核对目录,从书中寻求分析和答案,这样才会得到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样地,我希望这本《健康流言终结者》也能为读者,为读者的朋友提供一些实用且有依据的知识。
梁文道《常识》一书中有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乃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对应于健康传播领域,那些在专业工作者看来或并不靠谱的说法,却经常因各种媒体的渲染而被公众接纳。本书也有志于破除迷思,提供真相。阅读本书并不保准你不生病或生活得更健康,但毫无疑问的是,当你遇到任何一种来路不明的健康说法时,会多一种“从科学上讲”的思维模式,尝试着主动寻求答案。这本书所能提供的最大裨益,或许就在这里。
翻阅自己这几年来写就的科普文章,心中真好比五味杂陈。一路跌撞地走在科普道路上,我不免心中惴惴,觉得这些风格各异、文字浅陋的作品难免贻笑大方。加之个人表达能力所限,全书的趣味性也尚待增益。假如您有上当受骗的感觉,那纯粹是我该打受罚!但若是诸位观者能从书中“掠”去三五有用知识,本书的目的便算是达到了!

薄三郎   
2011年1月23日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