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中医_零起点学中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零起点学中医 > 如何学习中医
Tina 零起点学中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5-11 19:05:59

如何学习中医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为了在大体上了解整个中医学的概况。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1中医学都讲了什么?(也就是中医理论的部分)?2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也就是中医临床的部分)?3学习中医需要注意什么?(也就是中医的学习方法)

一 、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体是怎么回事?疾病是怎么回事?如何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三个问题,用专业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逐个来看一下:
1 关于人体的生理
我们的祖辈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发现人体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头、四肢和躯干三个部分;在层次上从浅到深依次有皮、筋肉、脉和骨几类组织。再通过对尸体的进一步解剖,发现了人体内的各个脏腑器官:有五脏(肝心脾肺肾),有六腑(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胆),以及脑、脊髓、子宫等所谓“奇恒之腑”。
2 关于人体的病理
  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辨,认识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生理过程,但是,人体的基础知识需要与治病结合起来才有用,那么人体在哪些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疾病呢?
    古人把引起疾病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因主要包括饮食、情志和劳逸方面的异常;外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不内外因主要指虫蛇咬伤,刀剑损伤等等。
3关于治疗
    古人对疾病的发生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治疗体系——中医六大技法:砭石刮痧、针灸、艾灸、按摩、拔罐、药剂,外用膏药等等。
    四气五味,就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 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这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称五味)但凡某一事物的性质存在偏颇,这时候就经常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思想,叫做配伍。所谓配伍,就是通过多味药物的配合使用,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医生处方,很少是只用一味药去治疗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药性偏颇的弊端。
    最后,我们的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将医学的价值定位在治病上。而是想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怎样才能不生病?这就是这两年来一直非常走红的中医养生学。养生的内容、方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人体的规律,遵从养生的智慧。而这些规律、智慧,在我们对中医学理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便会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心里,化为我们血液的一部分。

二、阴阳五行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其实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在人体上的应用。
  人体有上下,则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
  人体有中外,则脏腑居中为阴,四肢在外为阳;
  人体有表里,则皮毛筋肉在表为阳,骨髓在里为阴;
    花草树木,看似柔弱,其性坚韧,曲直而生,为木;
    火焰熊熊,焚化万物,其性炎上,为火;
    金玉砂石,看似坚硬,其实脆弱,善作兵器以杀生,为金;
    水性阴柔,其性趋下,滋润万物,为水;
    土性敦厚,承载万物,供养万物,为土;

   由于阴阳间存在着相互为用,又相互对立制约的关系,正常状态下,阴阳会处于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阴阳的量是相对平衡稳定的,表现在人体上,就是健康。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阴阳失去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i 阳偏盛。所谓“阳胜则热”
    ii 阴偏盛。所谓“阴胜则寒”
    iii 阳偏衰。所谓“阳虚生外寒”
    iv 阴偏衰。所谓“阴虚生内热”
在临床实践中很有用场:同样是发热,有可能是阳胜导致的,也有可能是阴虚导致的;问诊发寒也应该注意,是由于阴胜引起的,还是由于阳虚引起的;这才能理解阴阳理论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中医五脏

    肝功能失调,一种情况主要是肝木疏泄的功能太弱了,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肝气郁。对这样的肝木不及的情况,就需要用柴胡一类疏肝的药物,帮助肝来加强疏泄的功能,把气滞散开。第二种情况,木喜条达,如果肝木的功能“太过强盛”了,中医把这种病证,叫做肝火旺。需要用龙胆草一类清泻肝火的药物,把肝脏中过于亢盛的阳气清除一些,来维持肝脏自身的阴阳平衡。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如何学习中医”的回应

沈浪 2015-05-29 16:12:30

别这样好吗,你们别搞错好吗,这就是在这本书书里头随便复制了点东西然后粘贴好吗,你不看帖子最后都结束得没头没脑的吗。。。而且上边都是托好吗。
大家要冷静,这不是什么书评。

女 子 2014-10-11 20:24:45

我也想拜您为师呢?您是学中医的吗,还是自学的。。

海枫 2014-08-14 15:28:06

分析得很透彻,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想拜您为师。

Jaly 2014-01-24 17:28:38

有思想,有您指点自学肯定效果好很多

梦想之神 2014-01-06 14:51:33

真的很感谢您详细的指点,很想与您做进一步的沟通。谢谢

荒谬|WhereToGo 2013-12-02 17:49:56

谢谢您的分享,很有帮助

最好的时光 2013-11-18 13:10:45

慢慢看

橴膤@玪瓏 2013-10-25 14:23:25

想了解多一点,怎样联系你呢

弥小木 2013-10-08 15:18:57

听到越来越多的中医知识。。。多谢指点了。。。

你若离去,巴掌 2013-10-05 20:43:50

恩很好 还有后续 告诉我

当绿爱上蓝 2013-10-02 13:07:18

自学中医摸索中

自然小农 2013-08-29 17:01:32

很有帮助

书中寻乐 2013-05-19 19:28:07

很好,很有帮助!

kyan1986 2013-03-11 11:01:36

建议中肯、实用,想把它选登在我们的校报上,给我们学校的中医学子们看看,不知道如何联系你?

dongamazon代购 2013-02-09 11:53:15

从零学习中医

杨树叶 2012-11-16 18:23:10

后来呢?!

旮旯兰子 2012-11-02 09:35:30

言简意赅!

冰之蝶 2012-10-16 08:59:36

非常不错,貌似没完啊,后续在哪里

abubub 2012-09-05 12:15:06

有道理 学习了

坐牛乖乖兔 2012-08-03 11:01:56

喜欢,收藏了

山鹰 2012-08-02 11:36:17

想了解更多

uncutstone 2012-06-12 14:48:52

越来越觉得中医是哲学,不是科学。

游牧游侠 2012-05-24 17:38:23

思路清晰,专业人员。

斯年 2012-04-07 09:26:59

收藏慢慢看

Leana 2012-02-24 14:49:58

思路清晰,非常喜欢!

秘密花园 2012-01-12 08:40:50

楼主思路清晰,头脑冷静,评论朴实中肯,喜欢。

傲霜飘然 2011-11-13 04:08:43

系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