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之偶然,药之必然,命之坦然_中国人的病与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中国人的病与药 > 病之偶然,药之必然,命之坦然
粉红猪猪侠 中国人的病与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8-09 13:08:35

病之偶然,药之必然,命之坦然

拜父母所赐,身体一向强健,只需减肥无需看病,唯一一次住院,是被汽车撞进去的,小腿胫骨骨折,脚腕粉碎性骨折,当时痛苦难耐,但意识清醒,从入院到手术,再到出院,整个过程至今记忆犹新,医院主治医生态度很好,对我关怀有佳,医术也不错,到现在我仍然很感激。后来再与医院密切往来,便是怀孕产检了,这一往来就是大半年,期间真正感受到了医生的劳累和辛苦,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病人的咨询和检查,针对检查结果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应付突发情况果断坚决,挂上号的病人,不管多晚也要看完才能下班。虽然有的时候医生态度有些急躁,我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如果医生对于患者也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耐心,医患关系应该会有更好的改进。

当然可能是我去的医院医生都比较认真负责,社会上医患矛盾的频繁出现也说明了目前这一领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患者的不信任,以及个别医院医生的不负责任,加剧了医患矛盾。前不久保温箱“烤死”婴儿的新闻,曝光出婴儿的图片令人触目惊心,唏嘘不已,病儿家属方面坚称医院责任,未起到看管义务,导致保温箱温度太高将婴儿烤死,而院方却坚称婴儿因感染导致死亡,双方各执一词,这一新闻在微博等平台被广为转载和评论,一时沸沸扬扬,但半个月过去后,善忘的网友注意力已经被新西兰奶粉等新的事件吸引过去,可能早就忘了保温箱婴儿这件事的最终结果还未公布,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可能只有医院是不负责任的这一印象了。我想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政府和媒体,不应该让该类事件留给公众悬而未决的印象,查明真相、妥善处理、及时公开,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缓解医患之间的对立。

就像北京大学王一方教授《中国人的病与药》一书封面上说的那样:“据统计,中国人一生中平均要去59次医院,希望你更少去,但你应该了解的更多。”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多多了解医院,多多了解诊疗用药环节,有益无害。而《中国人的病与药》这本书,却又不局限于医院里的门诊、手术、用药或住院等具体事务,而是纵览古今,放眼世界。王一方教授在书中引经据典,既讲到梁启超、蒙田等人的就医史,也讲到了传染病、癌症的由来还有避孕药、伟哥的历史,还揭露了更多的目前中国医药的现实问题,读起来很有意义。在谈到医患关系时,书中说医学是“来自陌生人的照顾”,仅凭小小挂号单医生便成为病人个人生活的“闯入者”,患者对医生德行技艺一概不知的情况下,却要将自己的隐私暴露出来,难免有所戒备,更需要医生具有高超的沟通技能和技巧,而这正是我们国家很多医生所欠缺的职业素养之一,医术再高超,医患关系一旦走入互不信任,后果也是严重的。我经常看的美剧《实习医生格蕾》里,西雅图医院的医生就展现了训练有素的沟通能力,手术过程中,有专门的实习医生定时向病房外的家属汇报手术进展情况,手术前后也有专门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程序化和制度化得到充分体现的同时,人性化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国内医生多多学习。

“原本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健康,正在被技术化的正常指标和流行的错误观念所取代,专家不断制造技术方言来制造隔膜,医学与公共理解越行越远。”王一方教授对中国医学现状把脉准确,也更希望政府能够给予重视,并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和老百姓息息相关且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病之偶然,药之必然,命之坦然”的回应

Shadow 2014-03-16 00:37:33

国外的医院诊疗费用非常高昂(医疗保险很贵,没有医疗保险的话,一生起病来,随时破产),所以难听一点,人家不卖药都能活下去。目前国内的医院主要收入并不是诊疗收入,卖药占了一定比例,一旦医院药房分离出去,挂号费、检查费、护理费一定会涨高,而且,为了维持目前大医院的收支平衡(器材消耗、新机器的购置、维修费用等等等),增长的幅度一定不会少。如果希望用目前的zf拨款、医院诊疗费维持目前的病人能享受到的医疗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另外,医院药房的单药价格是zf规定的,药监局统一招标采购的,医院是不能自行定价的,医院什么费用都不能定,都是根据药监局、卫计委定的价收费的,医院对于定价是没有自主权的。

饮冰室下牛马走 2013-08-10 16:45:07

国外实行的医药分离,亦是可以解决此矛盾的一途径,将抓药之权交予病患,而非医院独自做主,必然可以减轻病人的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