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欲悬壶宁心,可惜有诊无疗_中国人的病与药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中国人的病与药 > 虽欲悬壶宁心,可惜有诊无疗
奥德赛的暗流 中国人的病与药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7-28 23:07:01

虽欲悬壶宁心,可惜有诊无疗

老实说这本书让我感到一些遗憾,一方面,王一方教授确实把脉把得挺准,对于中国当下医药界的各种问题的病因病理,分析得相当到位,而他所提出的解决思路,也确实拥有独到的价值。

但是另一方面,这本书虽然提出了问题,然而在实践解决领域,却非常疲软,仅有广泛而美好的呼吁和祈愿,却缺乏切实可靠的推行之道。

所以这本书,只做了一半的工作,诊断得非常精准清晰,然而开方只开了一半,药更是没有抓出,缺乏治疗指导。

王教授所提出的的问题包括整体医疗资源的绝对不足——这又是由对医疗意识的种种误区引起的,人们对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期待远远超出了实际物质财富能够支撑的限度,所以在失望之后,又会引出医患之间百般的矛盾和恶意来。

针对这种现状,王教授提出了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当下现实,重新调整对大众的医疗观、医药观,以及医生的职业观,世界观,医院的价值导向等诸多倡议。

我认为,这一方法本身,是大有可为的,而王教授所介绍的许多传统思路,也颇有参考的价值。在这些方面,我们好好阅读这本书,确实可以得到诸多知识和体会,领悟与方向。

然而王教授的文章,在实践领域,我觉得是偏于失语的。此等观念转变,如同愚公移山一般,需要每个人切身实践不辍,长期坚持,方有效果,故而最个体的方法, 最一线的技巧,才是本质。而如果不着重于提倡这些,就显得似乎是在指望出现“帝感其诚”的神迹,让天帝派上两个神将下来把大山一夜间搬走。

而这是不可能的。王教授理论中的这种失语,实际和我朝整体官方文化的病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王教授已经在书中提到了这种官方管制的不合理,然而却未能更加深入分析一步,找到其根本病根所在,就是权力布局的不合理,下层的自主权连同自我改善的价值观被一同剥夺,而只剩下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悲叹。

而实际上,王教授所倡导的一切,若不从基层个体的改善开始,就无从实现,天帝是不会幡然醒悟的,纵然醒悟,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大地众生也实在等不起。只有基层的个体,基层的组织,真正接受了王教授提倡的那些价值观,并且在实践中探寻出将这种价值观,与苛刻的现实资源和重大工作压力有效结合在一起的道路,才有可能实现这整个国度的改善。

故而王教授未能将自己的理论在这些方面更进一步延伸,实在是这本书的遗憾。

而在有些宏观理论方面,王教授也暴露了自己在有些问题上的极度缺乏研究,观点还处于街头小报等级——比如真觉得克隆历史政治人物具有什么重大意义,而实际上克隆人既没有母本的成长经历——故无法获得母本的人格和能力,也没有母本所具备的社会关系基础——所以无法得到母本的社会地位和权柄,除了和母本长相一样以外对现实没有任何影响力——最多也就作为电影演员活跃下而已。至于耶稣裹尸布更是个笑话了,首先那些圣遗物就是满坑满谷的假货,耶稣裹尸布早就被地质学技术证伪了,而且就算有真货,克隆出耶稣来,活着的没有异能的废弃偶像远不如早已死亡的奇迹之子有宗教价值,克隆教祖不过是穷途末路的自废武功罢了。

至于对纳粹和日本军医二战罪行的探讨,本来是进行制度化罪恶研究的最佳机会,可不知道是有意回避还是确实力有不逮,王教授在这两篇中的结论却异常疲软无力,流于概念玩弄,而远离核心本质。

所以,基于这些相关领域基本常识的缺乏下进行伦理问题讨论,实际是不成立的。以王一方老师北大医学部教授的身份,以人文学关怀为核心主张,在这些人文领域却如此缺乏常识,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但即使有这种种缺陷,这本书依然是值得许多人阅读的佳作,毕竟,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得意识到问题在何处,而在诊断方面,这本书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之后的治疗救助,就需要我们读者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去实践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