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评分:75.文字搭配漫画很有兴趣地向你介绍中医。_漫画中医(第1册)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漫画中医(第1册) > 个人评分:75.文字搭配漫画很有兴趣地向你介绍中医。
已婚奥特曼 漫画中医(第1册)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0-01 14:10:24

个人评分:75.文字搭配漫画很有兴趣地向你介绍中医。

书评:

挺不错的一本中医简介书。
医学作为一门很复杂的学问,用一本书能简介已经很难了,还要写的让人有看完的兴趣,那就更难了,这本书基本做到了这一点。文字搭配漫画很有兴趣地向你介绍中医。
读书过程中思考了一个问题:
中医经典都成书很早,后面就没有新的经典?甚至中国建国65年了,也没有经典出现?原因是什么?其实稍微想一下就能有个大概的结果了,首先,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多种多样的,我考虑的是中医的发展环境实在不好,再加上庸医多,自然就很难让中医得到科学有效地推广,没有好的环境,那么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
对于中医是否有效,无数人进行了争论,我不了解,所以没有立场来说什么,只是我个人觉得中国人的智慧应该还是可以的,不至于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所以中医应该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至于具体怎么样,还真要了解了才知道,慢慢学习吧。

本书结构:

第一章 简介中医
第二章 阴阳学说
第三章 五行学说
第四章 藏象学说
第五章 病因学说
第六章 病机学说

这本书讲了什么:

第一章 简介中医
中医整体观:把人看做一个整体,不应把人“拆散”
中医历史P4
中医经典之作: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岐伯,包含《素问》《灵枢》各81篇,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张仲景,阐述外感病及杂病诊疗规律的著作
《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张仲景,诊治杂症的专著
《温病条辨》,成书于清代,吴塘,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难经》,成书于东汉前,扁鹊,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时期,作者不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草药专著
五个主要学说: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
七个主要学派:
伤寒,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寒凉,又名河间学派,刘完素,使用寒凉药物治疗
补土,李东垣,张元素,着重于根据脏腑的寒热虚实诊断病情,脾脏学说,脾属土
攻邪,张从正,此派强调邪气留则正气伤,认为邪气侵扰是人体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时应着重祛邪
滋阴,朱震亨,强调保存阴气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温补,薛己,张景岳,此派运用甘温药物来抵消寒凉药物的寒性,重视健脾,补肾,重视调养先天和后天的根本。
温病,吴有性,叶天士,吴塘,对温热病有较多的研究。
中医别称:岐黄,杏林,悬壶。
十大名医

第二章 阴阳学说
古人讲事物通分为阴阳两类
阴阳失调主要有六种类型
阴盛,阴邪偏盛,侵袭人体,最终导致阴阳俱损
阳盛,侵袭人体,烧灼体内的银叶,最终导致阴阳俱损
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亡阴
亡阳

阴证,阳证

第三章 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相乘:过度的“相克”,次序与相克一致
相侮,反向克制,次序与相克相反
木 肝
火 心
土 脾
金 肺
水 肾

第四章 藏象学说
藏,人体的五脏六腑
象,五脏六腑所表现出来的征象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肝 主疏泄,主藏血 通调气血 情绪不稳,激动易怒,郁郁寡欢,发热,呕血,便血,肋间痛,抽出,痉厥
 心 主血脉,主神志 推动气血,以血为主 面色苍白,语声低微,面色青紫,胸闷,胸痛
脾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生化气血 腹胀,腹泻,食欲缺乏,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胃下垂,脱肛,各种出血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 推动气血,以气为主 胸闷,喘促,干咳无痰,体倦自汗,水中,口咽干燥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 调节睡得代谢,气的肃降 双足无力,智力衰退,动作迟缓,动则气喘,大便滑脱,小便清长,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盗汗,下利清谷,阳痿
胆 储存和排泄胆汁 胆气主升 口苦,黄疸,脾胃不舒
小肠 接受胃所消化的食物 分清别浊 口舌糜烂,腹胀痛,尿赤黄,腹泻便溏
胃 接受和腐熟食物 主通降,向下传递食物 腹胀,腹冷痛,饮食无味,口渴,大便燥结,恶心,牙龈肿痛
大肠 传到糟粕 主津液 里急后重,小便短赤
膀胱 储存和排泄尿液 协同肾脏进行气化作用 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
三焦 全身气机和水谷之精气运行的通道 气化功能失调,引起各个相关脏腑的病变

藏象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集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属阳
津液、血液属阴
气的生成:父母遗传(先天精气,肾主之),食物中的营养微物(水谷精气,脾主之),自然界的清气(肺主之)
气的类别: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血:血液,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第五章 病因学说
致病因素分为三类18种
外在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发因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其他因素——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

第六章 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时,在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中,生理功能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实证 邪盛正未衰 发热,烦躁,呼吸气促,腹胀痛,大便秘结,脉实有力,舌苔厚腻,下利
虚证 邪盛正衰 面色淡白,身疲乏力,脉虚沉迟,小便失禁,烦热,盗汗,舌红少苔,口咽干燥

虚实会出现变化和错杂: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真虚假实,真实假虚
阴阳失调: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
气血失调:气或血亏损,生理功能异常及气血之间的协调关系失常
气失调——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血失调——血虚,血瘀,血热

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亏虚——伤津,伤阴,津液输布障碍

内生五邪:风寒湿燥火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中医感兴趣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了解中医知识,甚至将来有朝一日能有所贡献

作者:

罗大伦,于春华

书中的感兴趣点:

中医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3小时通读

评分:

75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