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养了---读后感_黄帝内经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健康 > 黄帝内经 > 别养了---读后感
[已注销] 黄帝内经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0-02 14:10:15

别养了---读后感

奉了姨母的命令,买了这本书送给她,自己也跟着翻看了一下,仅此而已。

我是喜欢逛书店的,甚至到了偏僻的小县城,只要看见了一家新华书店也要走进去转悠一圈,虽然我是个不喜欢交际的人,但是却总是和住处附近书店的店员混个脸熟。

走进书店最大感受,就是好象我们这个国家的人都病了,人人都在养生。
那书店最醒目的地方,摆放的全是养生的书,医学书籍的架子前也总是围满了读者。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一种心理疾病还是真的是身体的疾病。
按照西方人的看法,中国人本是个神经不敏感的民族,对疾病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心理疾病更是不比弗洛伊德性欲压抑的维也纳中产市民。一般的说来,中国的心理素质是不错的,只要有口吃的,什么都不在话下。不过最近,我的看法有了些变化,因为我的一位农村的亲戚谈到他的父母都得了抑郁症,那可是一对终身劳作的老农啊。

原来,老人是因为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下了老两口,每天唉声叹气,无精打采,渐渐患上了心理疾病。
所以说,中国人一旦患了心理疾病,和西方人的病因不同,西方人是因为宗教的禁欲主义的压抑产生了歇斯底里症候,而中国人患了这种病是由于家庭的解体,家族传统的崩溃。让人产生了无所归属的空虚感。而中国风格的心理分析也少从西方的人性的变态一面去挖掘,而是沦为街道大妈的心理访谈,还是回到伦理道德的范畴上来。

随着时代的变化,旧有的传统被打破,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被日益剧烈的城市化所取代,中国人的心理出现了一种迷茫感。于是这种不安全感就表现为一系列的自以为的肉体上的不舒服,比如中医说的那些虚症,这个虚那个虚---其实是心虚。

这个心虚并非是贬义的,而是指一种无安全感和集体感的失落感。
中国文化本质上属于传统的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也可以说是对应西方个人文化的专制文化,中国人是喜欢那种家族式感觉的,人多,热闹有人情味,而西方文化恰恰是个人主义的,强调个人竞争的文化,和中国照顾弱者和家族观念成对比,所以当两种文化碰撞之际,对旧有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怀疑的时候,就自然患上了身体上的癔症。
加之医疗体系的腐败,使把身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中国人象丧家之犬,到了有病乱投医的地步,国学热,中医热,养生热,都是这种心理惶惶的外在表现。
外界越是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就越是向内投射,已经喊出了不生病的智慧和万病都是心病的话了---中国人爱走极端也喜欢夸张,因为中国人多,嗓门不大,话说的不绝就不足以引人注目。
中国人也是喜欢凑热闹随大溜的,所以什么都是一窝风,把养生热推到了一个几乎快成神的地步了,再下去,就要炼长生药了。

据说中国人是所谓的勤劳的民族,但是我看却很懒,就对身体来说,更喜欢食补,扎针,而非西方人那样的剧烈的运动,书上有个笑话,说一个清朝的人问正打网球的西方人,给他多少钱这样跑来跑去的。
就本质而言,中国人是好静的,不爱动的。吃也是一种享受,吃药比锻炼更实惠和不费劲。所以,养生就很受推崇,只是坐在哪里,吃点喝点,打坐,就能延年益寿,何苦去锻炼一身的汗。所以中国的体育运动也呈现一种功利主义而不是西方的乐趣与竞争意识,给钱与否是关键。

这股子养生热潮和中国传统的重文轻武的观念密不可分,大凡中国的统治者都在于弱民--使民甘其服,美其食,不知有上,老死不相往来,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然后只知保命,就达到了其弱民的目的。
怕死----是这个弱民术的关键。至于这样的后果是否引得亡国灭种,民心涣散,那是不重要的,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所以,新闻里见到的年轻的学生军训猝死,眼镜充斥学校,小胖墩随处可见,就很正常。
中国现在就是一个戴眼镜的胖的走不动的人,脸上带着的倒也不是华小栓式的潮红,而是肥胖的献媚,好好先生。

其实这倒也不全怪民众的对养生的疯狂,到处都盖了房子饭馆,哪里有散步和锻炼的地方,只要窝在家里,对着书养生,穷人是没有锻炼的场所的,不过只要你付钱,也不是没有地方。

赵丹先生临终的时候说,再斗下去,去没希望了。
我套用他的话说,再这么浑浑噩噩的只顾着养下去,不锻炼可是没希望了,养生本不是坏事,但是无原则的贪图安逸却是摆家的根本,难道直到有一天要养成一只乌龟才算功德圆满不成。

小时候,我总是很讨厌随处可见的口号标语,但是现在我很想喊一声--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别养了---读后感”的回应

彘彘 2013-05-09 17:18:15

中国人都好像都有病 都在看养生 哈哈哈

天草也 2013-04-26 18:42:32

心态上和许多其他的事情一样,老想有个方便取巧的法子,一样钱补五样;一个神医包治百病。不肯走正常道路下功夫付代价。比比皆是。

青鸟亦双 2011-07-01 17:03:58

其实这倒也不全怪民众的对养生的疯狂,到处都盖了房子饭馆,哪里有散步和锻炼的地方,只要窝在家里,对着书养生,穷人是没有锻炼的场所的,不过只要你付钱,也不是没有地方。
-----------------------------------------------------------------------------------------
同感,在乡下的时候每天都想出去散步晒太阳,不自觉的就想锻炼,旁边就是森林好舒服啊,回到城市就不想出门了,外面乌烟瘴气的

Opp 2011-03-16 18:12:19

写得好,有道理

圣彼得堡 2010-10-02 14:54:39

看到最后,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救救孩子。
其实有问题的是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