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童疑云_菲洛梅娜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情感 > 菲洛梅娜 > 贩童疑云
西风独自凉 菲洛梅娜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2-13 21:12:10

贩童疑云

从侧重点来说,影片《菲洛梅娜》是一则寻亲记,原著则通过揭示贩童疑云,展现了一个爱尔兰同志的美国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猛烈抨击了宗教的黑暗面。

《菲洛梅娜》从全新的角度印证了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著名论断。BBC记者出身的马丁•西克史密斯,与大多数欧美自由派媒体同行一样,向十字架开火时绝不吝惜自己的火力。1950年代爱尔兰教会与政府狼狈为奸,公然贩卖儿童的丑闻,和欧美铺天盖地的教会性丑闻一样,逼迫人们思考,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菲洛梅娜和儿子麦克的命运本来有可能改变。变得更好或更糟,却只有天晓得。

1952年7月美国著名影星简•拉塞尔收养了一个爱尔兰男孩,德国媒体发现爱尔兰政府纵容人口贩子的生意:“爱尔兰已经沦为外国百万富翁的扫货天堂。这些富豪认为来爱尔兰就能买到心目中的理想小孩,就跟买进价值不菲的纯种动物一样。最近几个月,数百名儿童离开爱尔兰,当地政府对他们的未来去向不闻不问。”

丑闻席卷爱尔兰,闭着眼睛核发儿童护照的外交部首当其冲。领养儿童说穿了就是涉及金钱、政治的肮脏交易。爱尔兰数千未婚生子女,由政府委托教会照顾。后者除了从政府那里获取补助金,犯下淫行的罪人母亲必须为修道院白干3年清偿所有开销,领养者还得向教会捐献将近2千美元。

别以为政教分离就剥夺了教会对政治的影响力,谁敢得罪都柏林枢机主教麦奎德?外交部官员一针见血:“每一个神父都对着信徒说政府的坏话,政府下次选举还能连任吗?多送一个孩子到美国,教会就多一笔捐献,政府就少一个麻烦。他们都希望维持现状,才不舍得放弃捞钱的工具。”

外交部凭借一位匿名男孩指控麦奎德主教涉嫌性侵的证词,迫使后者同意就《领养法》与政府展开协商。经过数月的讨价还价,1953年出台的《领养法》更多的还是体现了教会的意志,无力终结贩童生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55年3岁的麦克被美国的一个医生家庭领养。

智力超群的麦克在多元化的美国如鱼得水、一帆风顺,年纪轻轻就进入美国权力中心,贵为美国总统首席法律顾问,但血缘问题始终困扰着他,具有强烈的自毁倾向:生母为什么不要我,我有那么坏吗?

教会不仅贩卖儿童,还费尽心机扼杀菲洛梅娜母子相见的一切机会,将骨肉分离的痛苦无谓地延伸到墓地,实在令人作呕。但以此认定教会一无是处,我未敢同意。

1995年前往耶路撒冷追寻耶稣足迹的日本宗教学者山折哲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那些不得不追求存在于九霄云外之唯一价值的沙漠民族的心愿,他们只有相信这片广袤沙漠之彼岸存在着唯一的神灵,别无其他选择。抛却了这种信仰,他们一天也活不下去。”

就算是鸦片,也有药用价值的一面。与任何机构、组织一样,抚慰人心的教会并非天外来客,它对人权、正义、公道的理解,不过是人类社会整体认识水平的缩影。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来,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确立政教分离的原则,那只表明欧美只配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教会的黑暗和光明,事实上就是人性、人类社会的黑暗和光明,教会的进步有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菲洛梅娜》附有珍贵的历史图片,小麦克健康、可爱,修道院为他提供了整洁、宽敞的生活环境和足够的营养。麦克在美国的生活水准之高、地位之显赫,令菲洛梅娜赞不绝口:“他这辈子过得还不错吧?那些是我没办法给他的,我没办法给他那些东西。”在民风保守的爱尔兰,麦克顶着私生子、同志的双重标签,绝无可能获得类似美国梦一样的成就。

《菲洛梅娜》的译者为台湾人,编者小心翼翼地将一些译名改为大陆的习惯用语。如美国总统Reagan,台湾一般译为雷根,编者改为里根。但也有漏网之鱼,页259,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担任国务卿的Kissinger译为季辛吉,而不是大陆所习惯的基辛格。

“麦克一直觉得遥不可及的世界居然接纳自己成为一分子,这种温暖的感觉很窝心。”(页262)窝心在台湾意为温馨、开心,与大陆完全相反。读者也许奇怪,明明感觉爽歪歪,怎会“窝心”?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贩童疑云”的回应

Jaspersona 2014-12-14 12:57:37

你读的好细 谢谢你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