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罪”影长_菲洛梅娜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情感 > 菲洛梅娜 > 旧“罪”影长
重木 菲洛梅娜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1-30 21:11:26

旧“罪”影长



电影和小说,我先看了前者,虽然朱迪.丹奇的表演精彩依旧,但整部电影始终没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个故事,而当我花了几日时间看完小说之后,相比较下,电影的故事也就显得更加单薄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作者却用了作家写小说的手法来展现。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很多人甚至都会把它当做一个虚构小说来看,且除了写作手法之外,整个故事让人很难相信这是真实发生在某个不幸之人身上的,因为这个故事即使看到最后,我们心中依旧充满愤怒,更多的则是恍惚、悲伤和遗憾。半个世纪的寻子之旅,到最后却造化弄人的在一切开始的修道院遇见,只不过那时早已是阴阳两隔。

小说共分为四个部分,再加上其中穿插和连接的作者当下感慨交代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爱尔兰,在这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政治很大程度上依旧被宗教所左右,而对于那些希望跨过宗教势力而实行世俗改革的政治家来说,他们的下场就是“一群主教组织宗教法庭开庭……当着他的面宣读一份正式声明,说他的计划违反天主教的社会教义”,且最终是官员辞职,政府向宗教道歉。在我们当下看来,这或许是个不可思议的笑话,但对于这些宗教在政治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而言,违反宗教的后果往往十分严重。作者在这里交代了悲剧发生的背景,在宗教控制道德下的爱尔兰,可想而知,女孩的未婚先孕会是件多么严重的事情。作者详实地记述当时这些收留未婚先孕的年轻母亲的那些宗教修道院,流落至此的女孩们的“生命盖上秘密、孤寂和羞耻的外衣。”而另一方面,政府对此虽然意识到问题,但却始终为了自身利益而屈服于宗教,结果就是抛弃了自己的公民,让她们在修道院饱受残酷的惩罚和宗教以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来牟取暴利。看着一部分,几乎除了愤怒,再多的对那些不幸女孩们的悲伤都被其淹没。作者写道这些女孩,“她们还不清楚自己尝了禁果,就要承受被送走的苦果。她们多半只是孩子,却被当做成人狠狠惩罚。”而在修道院的一块墓地上,“过世的未婚妈妈跟宝宝就葬在旁边一块墓地,没有墓碑,无人整理。”

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其中一段企图改革国内儿童收养法的官员和宗教神父之间的对话,反映出当时爱尔兰社会政府对宗教的恐惧和宗教本身的虚伪与可恶的伪善。其中一个神父在谈及那些未婚先孕的年轻女们时说“从科学数据也可以发现,这些堕落女人的后代,注定会沦为反叛分子,心里还会滋生一些残疾人士常有的情节。这可是有科学根据的。”当我们听到一个神父开口闭口提到所谓的“科学根据”时,一种搞笑的感觉会在读者心中散开。而对于他这些话的反驳,最好的证据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安东尼.李,也就是后来的麦克。他最终变成了美国有权有势的人物,而非什么“反叛分子”,但有意思的是,如果这位神父知道麦克是同性恋者,那么他定会觉得自己的这些话说的并不错。而对于这本书中的主角,菲洛梅娜那旧“罪”所留下的漫长阴影,最终都落在这个他人领养的儿子身上。

书和电影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这里,书中的之后三部分都是围绕麦克的人生所展开的。作者经过走访,和认识麦克的人聊天,最终细心且完美地展现了麦克那不可见的灵魂世界。这是整部书中最为迷人的部分,而电影的视角始终是菲洛梅娜,对麦克的人生只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几个人简单的展现,而未深入。读这部分,看着麦克在“惶恐、无助”、自厌、怀疑和隐藏中一步步艰难地长大,适应这个“左右他命运”的世界,就如他说的“找一个能融入进去”的地方,而这几乎是他一辈子都在寻找和渴望的。当他进入执政的共和党中,作者告诉我们,“这暂时减缓了他的痛苦,让伴随他人生的诸多质疑暂时噤声,那一直潜伏在这位无父无母的同性恋男子身边,在他耳边呢喃着‘你没用’的声音顿时消音。”即使当艾滋病在八十年代爆发,而里根政府对此一而再再而三沉默不语的时候,被朋友责怪的麦克依旧没有离开共和党,因为在最后他告诉爱人,共和党让他感觉到了归属,让他能融入其中。这是他最隐秘,也是最热烈的渴望,他不可能就这样放弃。
另一方面,麦克本身的双重性(“他是个男同志,身处在一个排斥同性恋的社会里;也是一个无根的孤儿,漂泊在万物必然根深蒂固的世界里。”)这两个身份的接连而来,对于麦克来说本身就是个考验。小时候,他偷偷地告诉玛莉“我们坏坏,所以真正的妈咪不要我们”,这样的认识成了他整个人生中不可抹去的阴影,而也是这样的想法导致了他之后所形成的敏感、复杂且充满不信任和恐惧的性格。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会发现这是件颇具深意的事情,麦克本身的被收养和漂泊,他对于那个遥远爱尔兰身份的“在意”和对于养父母隐藏真实的自己。“我们一定要乖。妈妈要是知道我们有多坏,也会讨厌我们,说不定还会把我们送走。”“我们永远都要乖。”面具几乎从一开始就戴上,而随着他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这两种内在的双重性最终融合为一。同志身份所隐匿的性质,麦克几乎从自己漂泊的身份上都已经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同志身份融入了他的孤儿身份,并加强了那些不安、怀疑、恐慌和脸上的面具(“孤儿特有的那种摒弃感在同性恋男子身上尤其倍增”)。

麦克身上所具有的复杂性是作者反复强调的部分,因为正是这样的复杂性(且都具有隐藏性且导致相同的消极情绪)造就了他之后爱情关系的接连失败。并且不幸的是,他第一个喜爱女孩的意外去世,让他的恐惧加深,而随着之后大卫的不幸,再次让麦克的恐惧感倍增,且加强了他对自己不信任的内在心理。就如他所去看的那位心理医生对他养父所说的那样,“孤儿有成瘾人格,会一直认为人生有缺憾,不然就是觉得自己做错事,想要弥补。”“他们一直寻求别人认同,又一直觉得别人会排斥自己,就认为没人喜欢自己,自己也永远无法融入团体之中。”最后的结果就是“在信任、亲密关系、性行为与人际关系上都有问题。”而麦克与大卫和马克艰难的感情正是如此。就如马克所说,他的性格里“有某种自我毁灭的部分”。出入那些阴暗的同志俱乐部,进行危险而刺激的性行为探索,周末消失不见,脾气时好时坏,冷漠而难以靠近……但在工作上,麦克却总能控制住自己,并能认真地完成。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麦克说自己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我之所以把文章题目起作旧“罪”影长,因为正是菲洛梅娜那在宗教眼中看是严重的罪,使得麦克在它所投下的漫长阴影里艰难而痛苦地构建自己的人生,缓慢地抚慰自己充满流离的灵魂和恐惧的心。并且在麦克的人生中,有双重压力和内在的痛楚挤压着他,第一是他孤儿身份,这个来自于母亲的无能为力守住他而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环境所造成的。在那个时候的美国,宗教右翼的共和党执政,同样在宗教的旗帜下对于与其所谓的“道德”不相容的部分都遭到批评和威胁,而这其中同志群体更是首当其冲。八十年代的艾滋病爆发,里根政府无动于衷,宗教势力崛起,叫嚣着是上帝降罪,是“同志癌症”。因此对于同样是同志的麦克来说,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另一层压力。而这双层压力始终都存在共同点,即隐藏。曾经心理医生告诉他,“你喜欢隐藏一部分的自己。用演戏隐藏,用慈善活动隐藏,用乖巧服从的行为隐藏,因为你不想让别人看见你的真面目,破别人看到了会批评你。”麦克告诉医生,“我不正常,像个畸形。”“我觉得我这个人好像有问题,心里不太正常。”

麦克几乎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他意识到如果想找到这些答案,唯一的地方只有自己的出生地,那遥远的,在他心里始终留下浓重阴影的爱尔兰。一切都从那里开始,所以病入膏肓的麦克回到那里,希望修女们能给他答案。或许当我们最终发现那些修女依旧欺骗他的时候,愤怒是理所当然的。修女隐藏了菲洛梅娜一直寻找他的事情,而在麦克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她们向他灌输了是他母亲不要他的错误思想。这是麦克从小就恐惧的。我们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那些宣称为善,是上帝信徒的修女会做出这些事呢?后来我发现,她们是真的坚信自己当初和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那些女孩们罪孽深重。但或许修女们也始终都在心底知道,她们即使有再大的坚信,最终错误的行为始终是错误的。在电影中,修女对作者说:“只有上帝才能评判我的对错”。在书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当初一手掌控爱尔兰孤儿命运并改变他们人生的约翰.查尔斯.麦奎德枢机主教,此刻正命在旦夕。根据目击者指出,随着大限将近,大主教变得焦虑不安,一直说他怕死,说他害怕死后等待他的审判。”
最终令人反感和气愤的是那些修女的隐藏,即使麦克已经是垂死之人,但修女依旧不愿以实相告。而当麦克提起自己死后葬在这里时,修女谈论起捐钱却精神十足。她们警告甚至是威胁年轻的菲洛梅娜,告诉她“炼狱的业火等候着像你这样的罪人,假如你到处跟别人提起你的孩子,你就会永远被烈火焚身。”对于这些伪善而无耻的神父修女,在这本书里我们也看了太多。宗教伪善,就如莎士比亚在《查理三世》中所说的那样,“我就是这样从《圣经》中偷取残障断句,表面上装作圣徒,暗地里却干魔鬼之事。”说的不正是这些铁石心肠的修女和神父吗?即使我尝试着去理解她们,也可能理解了,但依旧不能原谅。

在麦克的生命最后,他对爱人皮特说:“我不会想念我自己,因为是事实我连自己是谁也从来不晓得。我因此回想自己人生,感觉我不曾找到自己能融入飞地方……我必须出卖自己才能做到。”麦克一生在这样的阴影里,企图走出去,但最终或许都找不到出口。“埋藏在艰辛的人生考验底下,那个满是爱心关怀的小孩。人生或许让他变得严苛,甚至可能冷酷,但在底下依旧是那位充满好奇心的小男孩。”是那个漂亮,爱笑,总是愿意亲别人的可爱男孩。

                             2014 11. 29 夜
                             2014 11 . 30 下午修改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