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时间却是良药_来者不惧,去者不留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情感 >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 > 往事并不如烟,时间却是良药
季时栎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8-31 00:08:40

往事并不如烟,时间却是良药

看着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一个小时应该能把它看完了,加上做笔记的时间的话,最多应该也不超过三小时。

可能是受收音机里一些情感访谈的影响,在看到“都市单身女子情感口述实录”这样的字眼时,我第一反应是男方劈腿女方还在失恋中挣扎纠结迟迟走不出的场景,而这本书只不过是把语音化成了文字再印成了书而已。

但是当我看第一个故事,看到这个故事的第三页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

我想,作者一定不仅是一个文笔出色的作家,更是一个十分懂得察言观色的心理学家。他在故事的开始,以及采访的过程,都恰如其分而又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受访者的姿势与眼神。作为一个爱好小说的人,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类似于“他深邃的眼眸划过一丝温柔,转瞬即逝,却还是被她捕捉到了”的描写,也一直以为这只不过是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但是在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忽然明白原来世上真有这样察言观色细致入微的人,原来真的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中读到很多东西。

在第一个故事的第三页,也就是书所标页码的第五页,有这样一段作者的描述:“她的下巴微微翘起,好像上面顶着什么东西,她要保持平衡,生怕它掉下来。”我用笔在“保持平衡”四个子下面划了横线,在旁边的页面空白处写了“姿态”两个字,然后翻回了序言那一页。是的,我之前没有看序言就直接进入了正文,但这一刻我很想知道作者出于什么样的初衷来做这些采访写记录这些故事,尤其是如此真实不因为要写书而故意添一些色彩使之更加动人的故事。

在序言中“不管什么类型的故事,都是绝对真实的”这一句话下,我划了横线,写下了笔记:百分百的真实,可能会造成艺术美感的缺失,但也是绝对的真实才更显可贵。在真实的故事中得到的思考,永远比虚构的小说深刻得多。


看虚构的言情小说与看真实的情感故事,感受远远不同。看网络上一些新闻稿与看故事主角口述故事的感觉,也是大相径庭。

高中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非常勿扰》,所以对这本书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徐静蕾有点印象。她上节目的时候应该恰好我没空看电视,但是应该有看过一眼,对这个名字有点印象,但也仅是名字而已,所以看书里的故事时完全是在看一个素昧谋面的女生的故事的感觉。当然这也让我对故事主角的印象更加客观一些。

看完徐静蕾的故事后,我写下了对她的感觉:“虽然几段恋情都没有很好的结果,但回顾往事,她并没有多少嫉恨,更多的是释怀和感恩。这也是一个自信、高傲以及能够冷静分析自己过去的女生。”我不知道这样的感觉对不对,其他人是不是这么认为,但是从书里的第一遍阅读我是这么认为的。

从书里认识了徐静蕾之后,我又上网搜了一下她的信息。网上一些网站的新闻稿也有提及她的经历,寥寥几字,高度概括,的确也并没有捏造,但是感觉不是很好。我想起了书里她的亲自描述,原来有的时候冰山一角的了解,真的会很片面很主观,但是当你了解了全貌的时候,评价会更加客观,哪怕不是感同身受,也会更加理解。

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一个人,要亲自去接触去了解,不要听别人的只言片语就妄下断言吧。


我在第一个故事里做的笔记不少,但是第二个故事,我拿着笔,却只划了三句话。不是故事不好,相反,是这个故事太震撼,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个故事就是作者在序言里提到的“女大学生爱上战斗在保密战线的英雄这样既‘神秘’又动人的爱情”。

曾经看过一本青春小说,女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大学生,她从蛛丝马迹中猜到了表面是学生的男主的真实身份是技术型特工。他们的家境以及男主的身份注定他们不能结婚,所以女主一直不敢和男主在一起,结局是女主想明白应该珍惜他们能够在一起的时光,哪怕最后还是要分开,至少曾经是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过。

那时看小说,如此不算完满的结局也是觉得有些心酸,没想到今天会在另一本书里看到一个相似的现实版的故事。现在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自己的感受。希望那位姐姐能早日从过往中走出,一切安好。


往事并不如烟,也许年岁渐远,很多曾经的细枝末节都模糊得像被打上了马赛克一般,但它们带来的影响却是根入骨髓,与温热的血液一起循环流淌。但是也正像作者说的,时间是医治一切痛苦的良药。其实很多我们以为这辈子都无法释怀的事情,在时间的流逝中会慢慢淡却。要完全忘记也许不太可能,但是放开是可以的,如果目前还不能够释怀,也只是时间冲刷得还不够而已。

也许数月,也许一两年,但请相信时间,相信真爱能够抵得过流年。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