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说,《复仇小姐》是可以与任何伟大作品相提并论的杰作,故事情节紧凑,引拒经典。
这是书的宣传,但对我来说,我得承认“我是爱读书”,而不是“会读书的人”。
但凡是跟复仇搭上边的,我总是会联想到韩剧或者八点档里的老套狗血故事,但是本书却不是这个套路。不知道该说书名与书的匹配宣传问题,还是该说编辑相信读者是深有内涵的,而不是泛泛之人。即使是眼球经济的年代,也不该这样去吸引眼球,对读者的一眼印象是一种欺骗,对作者的内容也是一种误读,最后只是得不偿失!
我没看过原文版,但是译者的语言文字很美。故事算不上跌宕起伏,讲述的是财富背景下一群支离破碎的性格的人,这大概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缩影,被财富所养,也被财富所累。我自己只是属于看故事的人,对于分析故事始终欠缺,看到一个读者的分析,深有感触——
“主角的父亲因为郝薇香酒厂沉重的管理工作而病逝,他是这些财富的第一个牺牲品。而主角自身从小到大的经历也都是因为酒厂背后的财富——因为这财富,主角受到的是那些上流社会好看不中用的教育,她并未被培养成一个出色的大人;而同样因为这财富,她同父异母的弟弟既得不到恰当的对待,又被腐化成一个低俗的恶棍;因为这财富,她从小和别人不一样,从未交到过真心的朋友,而她报以真心的人最后却被这些财富吸引着背叛了她;因为这财富,她在管理工作中和无数人发生矛盾冲突;最后,因为这财富,她在背叛所遭受的打击下把自己关进日益腐朽的旧日梦境中。她的所谓复仇不过是幼稚地养育了又一个自己的分身,不过是继续在别人身上耍自己的小孩子脾气,而这种培养最后却给她的养女带去同样不幸的人生。 ”
这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很多人说这本书的原名就叫《郝薇香》,如果真是这个名字,我倒觉得好很多,这就好比《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一般,让人第一反应的就是主角的鲜明特征,而不是随波逐流了。
书名、文案、包装、宣传本就该是基于内容去做的,摆脱了书的内容,这让人有点失望。
最后,很喜欢封底的那句“能被抢走的爱人,就不是爱人。”